“双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研究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2022-11-14 12:17刘梦真曾文志
时代经贸 2022年4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交叉双一流

梁 鹏 刘梦真 曾文志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2488)

研究生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现有文献对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价的内涵介绍和构建原则,本文梳理并总结出五个指标来对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分别为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研究生能力、研究成果和导师队伍。

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最能体现出学科交叉情况,它直接决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交叉学科注重的是不同学科的联系,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不仅要突显出各科的专业性,还要对这些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成和协调。本文在课程建设下面又划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三个二级指标。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一所高校发展其学科的综合实力体现,其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科研水平,硬件设施、学术资源都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在教学资源基础上增加设施设备配置、跨学科学术交流两个二级评价指标。

研究生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能力是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它是衡量该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志性指标。本文选择了从跨学科融合能力、跨学科科研能力、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生能力。

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物化体现,可以借此直观的看出该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而对研究生来说,研究成果就是检验科研能力的必要标准。本文在参考传统单一学科评价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性,因此在研究成果这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又划分出成果质量、成果影响和成果的交叉程度三个二级指标。

导师队伍:与过去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相比,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催生导师组的出现。导师队伍的形成主要基于交叉学科的多学科性,这在研究生培养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导师队伍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及团队内部的协同合作都会对研究生的培养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本文在导师队伍之下又增加了导师组队伍结构、导师组师资能力、导师组指导三个二级指标。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通过上一节的指标划分发现,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评价含有大量无法被量化的指标,很多因素受人们的主观意识影响,无法真实、准确的完成评价。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选择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对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是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进行了结合,兼具两者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把难以衡量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充分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数据来源

本章节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206份,达到一定的调查规模,其结果具有可参考性。此次问卷结果均来自本校的研究生,男生约占65%,女生占35%,学院分布较为分散,但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学院,比重达68.9%,且绝大多数是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除基本信息外还设置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导师队伍、研究能力、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五个指标的重要性判断。

(四)数据处理和计算分析

1.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层次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描述;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出层次单排序;建立评价指标集U=(U,U,…,U);根据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选择若干个评价集组成指标集合评价集V=(V,V,…,V);对各指标进行模糊评价,得到评价矩阵R,即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向量;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取最大隶属度,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2.评价指标评分的确定及计算。将综合评价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取V=(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对应的分值依次是5、4、3、2、1。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价,然后综合评价等级来确定每一个二级指标的分值。

根据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价二级指标评价值表,可以得到如下模糊关系矩阵:

R1=(0.058,0.137,0.533,0.184,0.088)

R2=(0.029,0.127,0.388,0.330,0.126)

R3=(0.058,0.087,0.340,0.447,0.068)

R4=(0.010,0.019,0.427,0.437,0.107)

R5=(0.049,0.029,0.262,0.553,0.107)

R6=(0.029,0.049,0.582,0.291,0.049)

R7=(0.010,0.117,0.437,0.339,0.097)

R8=(0.010,0.165,0.583,0.194,0.048)

R9=(0.019,0.049,0.136,0.349,0.447)

R10=(0,0.049,0.291,0.330,0.330)

R11=(0.010,0.049,0.301,0.369,0.271)

R12=(0.068,0.097,0.349,0.311,0.175)

R13=(0.039,0.155,0.388,0.330,0.088)

R14=(0.029,0.087,0.349,0.418,0.117)

根据分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计算可以得到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级Bi,分别为:

表1 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组合表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计算所得。

?

B1=(0.049,0.113,0.410,0.336,0.092)

B2=(0.028,0.024,0.351,0.490,0.107)

B3=(0.015,0.119,0.538,0.265,0.063)

B4=(0.012,0.049,0.205,0.345,0.389)

B5=(0.051,0.111,0.360,0.341,0.137)

根据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和主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可以得到第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隶属向量B:B=(0.031,0.082,0.372,0.357,0.158)

3.评价结果分析。课程建设B1的评价结果为B1=(0.049,0.113,0.410,0.336,0.092),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判定为“一般”,对应为“3分”。在面临的教学方式问题上,目前教学方式还是以授课为主、其他为辅;在当前修读课程的内容方面,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前沿性;而对于当前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的课程量方面,课程量一般,甚至偏少;而在交叉课程的结构方面勉强合理。可以看出本校的教学方式还是较为传统,在课程数量以及结构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学校对交叉学科培养的重视可以看出来还是具备了初步的转型基础。

教学资源B2的评价结果为B2=(0.028,0.024,0.351,0.490,0.107),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定为“较差”,对应为“2分”。说明当前实验室、实训基地、院系图书室等勉强满足交叉学科学生的相关需求;另外,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加不同学科的学术会议或者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流。我们可以看出来本校对于交叉学科学生的基础设施以及学习机会并不如人意,尚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研究生能力B3的评价结果为B3=(0.015,0.119,0.538,0.265,0.063),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定为“一般”,对应为“3分”。研究生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一般;他们与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很一般;在有意识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或方法开展科研的能力方面也较为一般。这些结果体现出当前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普遍不高,多数处于一般水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能力较差,这是学校对交叉学科培养结果的一种体现。

研究成果B4的评价结果为B4=(0.012,0.049,0.205,0.345,0.389),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定为“差”,对应为“1分”。研究生有一部分参与过至少一篇的跨学科课题,但仍有小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过相关课题;在发表跨学科成果方面,比重最大的是“无”,即多数学生并没有发表过跨学科成果;在科研成果对所研究的交叉领域的贡献方面,贡献较小甚至是无贡献;另外,他们研究成果值达到了简单交叉、轻微交叉甚至是无交叉。这些数据比较直观的体现了当前本校研究生们在交叉学科方面的成果,总体来说是非常差的,这也表明了在交叉学科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导师队伍B5的评价结果为B5=(0.051,0.111,0.360,0.341,0.137),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判定为“一般”,对应为“3分”。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交叉学科方面的导师/导师组质量不佳,大多数都属于中下等水平,影响之后的教学工作。此外对学生指导频率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学生,有助于他们更快的理解和学习多门课程的融合情况。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可得评价结果为:B=(0.031,0.082,0.372,0.357,0.158)。根据计算结果,依照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可以判定,北京工商大学在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的总体评价结果为“一般”,对应分值为“3分”。从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北京工商大学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交叉课程体系及其建设情况较为一般,教学资源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处于中等层次,产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如人意,导师队伍虽优秀,但在学科交叉方面并没有突出体现。

国内高校在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培养机制不尽合理。首先是招生机制,我国研究型大学对于研究生的主要招生方式是公开招考,对那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考生来说非常不利,从生源端影响了高校的交叉学科发展。另外,目前各大高校在研究生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交叉学科的课程数量太少或不足,亦或为凸显多种学科的融合而忽略单个学科的专业性等。

实体组织建设过于表面化。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还要有相关的实体组织或平台予以支持,无论是师资支持、经费支持还是对培养过程进行监督保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国内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意识到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但对其实体组织或平台的建设仍未给予足够重视,在我国“985”高校中仅有 4 所大学设立有学科交叉招生与培养的实体平台。此外,我国研究型大学对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还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支持,资料显示只有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专门出台过相关文件,更多高校只停留在宣传阶段,并无实质实施过程。

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检验并保障人才培养的成果和质量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由于当前国内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和组织比较少,全面性的保障机制并不完善,因此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察和评定受到影响。目前国内只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高校专门设立学科交叉学位评定委员会来处理研究生的学位申请以及毕业论文的评定等事宜,这个数量对于高校众多的我国来说远远不够。

管理机制不健全。虽然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已为交叉学科建立的专业的导师队伍,但相应的管理制度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导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是激励机制,目前各大高校在培养上都缺少一定的激励措施,这就导致导师无法在培养中获得其相应的回报。同样,对学生缺乏一定的激励引导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对策建议

完善交叉学科的培养范式。首先,要在招生方面注重交叉学科生源的录取。参考哈佛医学院的招生方式,最大限度的按照一级学科的标准来实施跨学科的联合招生,学生来源除文理科以外,可加大艺术类专业的比重。而在初试卷面内容的设置上以及复试等环节,可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用那些综合能力较强的考生。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设置大量的综合课程,将专业与技术操作等进行交叉确保理论与实践能充分结合。

加速建设交叉学科的学术平台。交叉学科的学术平台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教务平台、交流平台。教务平台主要任务和功能是统筹安排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活动,无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及经费的支持还是对各项环节的监督和调整,都需要这样一个实体组织或平台予以保障。交流平台建设的情况往往反映了该学科类型的成熟程度,为给专业学者创造思想互通的学习环境,也为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营造一个有利的成长氛围,国家以及各大高校都应尽快建设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交叉学科交流平台。

健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培养质量的好坏显示了当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根据国外一些高校的经验,本文认为国内高校首先应该建立相关的质量评估和监督组织,由该组织来担负监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职责,并且对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测应该尽可能的覆盖整个培养过程,即从招生一直到授予研究生学位都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评估,从而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以及及时的调整。培养质量的评估方式不能只从单一的研究成果来对其进行评价,要更多地从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些指标来考量。

积极创新管理体制。交叉学科的出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术上的突破,但相应的也带来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导师团队的管理。交叉学科重视导师们自身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协同指导的合作能力,这需要国内高校对于导师组成员的选用和安排更合理,比如增加交叉学科背景丰富的导师比例,聘用校外专家作为名义组长等。另外,加大激励机制的建设,学校可以增加奖金或奖学金的获取路径、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品,并把这些计入到导师们的评级考察范围等等。这不仅有助于在交叉学科培养过程中学校对师生们的统筹管理,还营造出了积极进取、利于创新的科研氛围。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交叉双一流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给交叉学科 多一些支撑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交叉学科下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连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连一连
连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