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11-14 00:43史世姣四川省宜宾市财政局
现代经济信息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企业发展

史世姣 四川省宜宾市财政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小企业座谈会上指出“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可以说,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中小企业在管理模式、企业规模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致使中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难。基于此,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了解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一、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南充市、绵阳市等地的部分中小企业、工业发展部门、农业发展部门和商务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中小企业经营中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2200家中小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09%。其中,22%企业仅实现营业收入20—50万元,16%企业营业收入为50—100万元,33%企业营业收入为100—150万元,25%企业营业收入为150—200万元,4%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万元。

从产业结构看,调研的中小企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7:57:38.3,同时,主要集中于生活性服务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还不充分;从行业分布看,本土市场主体一产以单纯种养殖为主,二产以原材料初加工、建筑、制造等传统行业为主,三产以商务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为主,技术门槛低、附加值不高,中小企业市场主体整体偏弱,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经济向好坚信不移与应对困难信心不稳并存

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充满信心,仅15%的受调企业对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预期持悲观看法;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三重压力、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情况下,中小企业正经历阵痛期,营收降低、投资下滑、预期转弱[1]。受调企业中,2022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仅16%,营收同比增长的仅18%,投资同比增长的仅18%,17%的企业家认为企业越做越亏,有“躺平”“退出”想法,30%存在等待观望心态。

(二)新兴产业逆势上扬与传统产业持续下滑并存

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变化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出现较大分化。一方面,部分智能终端、新材料、动力电池、纺织等产业2021年营业收入、销量较上年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白酒食品、医疗器械等传统产业2021年营业收入、产值、销量较上年同期相比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部分三产服务业举步维艰。

(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与隐性壁垒亟待破除并存

一方面,党委政府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全市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另一方面,局部领域仍然存在国企优先的思维定势,如在工程项目领域,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将建设项目交给下属子公司承接现象日益增多,平台公司既当甲方又当乙方,从项目诞生到完成均“内部循环”,民企只能分包部分工程或劳务[2]。

(四)转型升级需求迫切与应势而动准备不足并存

一方面,本土企业普遍认识到传统发展方式行不通了,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调整原有发展模式,加快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家族化管理比较普遍,受制于自身思维、能力、技术、人才等相对不足。不少企业家对“往哪转”“怎么转”仍然找不到方向,70%的受调企业表示创新风险大,缺乏创新理念、方法和工具,不敢贸然转型。

三、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要素保障能力和供应链稳定性较差有关,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远不如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42%的受调企业表示企业生存艰难,处于维持状态,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赚钱不易、更替较快。在当前经济三重压力、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情况下,中小企业正经历阵痛期,营收降低、投资下滑、预期转弱,受调企业中,2022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6%,营收同比增长的企业仅有18%,投资同比增长的企业仅18%。17%的企业家认为企业越做越亏,有“躺平”“退出”想法,30%的企业存在等待观望心态。中小企业规模小、韧性不足、生产经营附加值低等特点,使得中小企业一旦面对较大的冲击时,严重还会面临破产的可能。

(二)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中小企业自身创新驱动不足。部分企业过度依赖传统订单,重模仿轻研发,停留在加工销售初级产品单一模式。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研发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自主创新周期长、风险大,企业无法承受研发或产品入市失败。调研中20%的企业表示生产设备和技术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获得;29%的企业表示生产中的技术、设备是通过购买、租赁等外部方式获得;35%的企业表示企业仅开展科技含量不高的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是通过外购的方式获得;仅有16%的企业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调研中的企业大多是以代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调研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共有员工71099人,研发团队少、研发投入少,其中本科以上人员934人,占比仅达4%,管理及研发力量薄弱;绿色低碳产业的研发投入仅占企业营业成本的6.2%,科技含量和投入偏低。而这些研发投入很多是用于购买研发软件、支付研发服务费、研发设备款、研发材料费等,企业自身开展的研发活动经费很少。

(三)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部分中小企业发展

从企业管理层的学历层次看,受调企业管理层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6.2%,本科学历人员占30.1%,大专学历人员占42%,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21.7%;从企业负责人年龄结构看,多数中小企业负责人超过55岁,部分知名企业负责人70岁上下。管理团队年轻化和专业化不足,缺乏懂战略管理、品牌营销、文化传播、资本运作的新生代领军人才。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调研走访中95%的企业表示有融资需求,其中42%的中小企业表示融资需求迫切。但是在这些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中仅有接近60%的企业能够获得贷款。部分获得贷款的企业反映他们的融资成功率不高,有时企业为了获得一笔贷款需要尝试和多个银行对接。同时,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较小。中小企业获取的贷款规模远远低于企业贷款的诉求。调研走访中,13.94%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50万元以下,32.48%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50—200万元,38.22%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200—1000万元,15.36%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超过1000万元。但是从企业实际获得贷款的额度看,获得贷款的企业中23.42%的中小企业获得50万元以下的贷款,60.2%的企业获得50—200万元的贷款,12.23%的企业获得200—500万元贷款,4.15%的企业获得500万元以上贷款。资金短缺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激发中小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是促进中小企业扩量提质。围绕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园、加速器等中小企业载体建设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创新链,形成产业资源集聚、服务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强化中小企业成长支撑,提升存活率[3];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探索以“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方式,开发一批“小快轻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对中小企业管理流程、营销模式进行赋能再造,加速企业信息化、数据化转型。

二是本土企业抓大扶小。强化“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政策扶持,鼓励本土市场主体提档升级;加大对本土企业家提升培养,健全“创二代”培育机制,开展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达标提升行动,及时为本土企业家“充电提能”,帮助其拓展视野、创新观念。

三是招引企业育新培优。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体系,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化投资机构的专业禀赋,加快培育“领航”“独角兽”“瞪羚”企业,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领先的“小巨人”企业、“贡嘎培优”企业、国际市场领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龙头领军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雁阵企业群[4];利用现有工业园区推进“立体多层”中小微特色产业园建设,大力支持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专精特新”企业或实施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优先入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功能。

(二)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联动发展。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利企业”为三角支撑,推进产业链整合升级和精准化资源配置,实现一二三产的超级链式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本地产”和“本地销”实现市场闭环、降本增效。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思路,围绕各自特色优势产业,绘制“产、加、销、服”图谱并实施全链条招商培育,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推一批“三产融合”型龙头企业吸引带动上下游企业和金融、信息等配套产业共同发展,强化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布局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高就业带动力,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腾挪更大空间。鼓励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方向发展,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强化产业生态闭环。编制重点产业链条上下游关键环节的“1张图谱”,深入梳理领航龙头企业、重点配套企业等“N张清单”,推进产业链延伸布局;推动“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大中小企业嵌入式合作,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形成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强化产业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增量扩面”,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政策激励中小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注行业细分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数据库向中小企业免费开放,完善科研成果需求双向对接机制;推进“揭榜挂帅”科技项目,依托中小企业市场体量和高校科教人才资源共建一批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样机研发,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向发力的发展格局。

(三)提质量创品牌,增加产品优质供给

一是持续推动名品品牌建设。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品牌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区域公共品牌引领作用,扩大公共品牌适用面,增强品牌影响力;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产品理念,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线上线下品牌的营销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运营能力,扩大品牌影响力。

二是深化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主攻方向,聚焦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关键环节,统筹推进数据驱动、资源汇聚,释放数字技术对行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5]。

三是积极提升产品质量。深入推进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对标行业竞争对手,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制约产业发展和影响未来产业市场竞争的关键质量问题。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可靠性设计、风险分析等质量工程技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能力和质量风险发现能力。

(四)疏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症结堵点

一是破除准入门槛限制。开展“拆围墙”行动,进一步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清理和废止阻碍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

二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政务失信责任追溯、承担机制和中小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常态化机制,在核实甄别、清理反馈等环节引入第三方评估;建立失信企业、个人专审甄别机制,对因不可抗力导致失信的给予修复机会。

(五)筑强中小企业发展支撑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保障。建立投融资类奖补资金使用的协调、评估、考核机制,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类金融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优化“银企担企”产融对接平台工作机制,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市场主体质效。

二是加强引才用工保障。建立中小企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中小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前开展人才需求评估,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培训和服务定期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系统化、精准化培训,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鼓励企业排出专业技术人才与职业院校举办产业技能实训班,提前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支持职工技能提升。

(六)提升涉企政策实效质效

一是精准制定靶向政策。制定出台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及若干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企业、商(协)会代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健全重大经济决策和重要产业政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性规范。

二是全力抓好政策兑现。完善政策发布等信息公开机制及各类涉企政策的咨询、论证、公示等制度,构建统一涉企政策信息发布平台,集中发布、适时更新产业政策、投资指南和负面清单,加强涉及民营经济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帮助企业吃透政策、用足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加快推广“政策找企业”智能服务、“免申即享”建设,确保企业“应享尽享”“能享则享”。

三是务实开展政策评估。组织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效果第三方评估,每年开展一次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常态开展涉民营经济政策执行后评估;对助企纾困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导和评估调研,探索建立政策实施效果中小企业评价机制,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地、产生实效。

五、结语

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南充市、绵阳市等地的部分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小企业在经济向好坚信不移与应对困难信心不稳并存、新兴产业逆势上扬与传统产业持续下滑并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与隐性壁垒亟待破除并存、转型升级需求迫切与应势而动准备不足并存的发展情况下,中小企业面临着抗风险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金要素制约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等发展问题,并据此从激发中小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质量创品牌,增加产品优质供给;疏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症结堵点;筑强中小企业发展支撑;提升涉企政策实效质效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猜你喜欢
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