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久久美食

2022-11-15 01:04贺秋图片来源网络
餐饮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花糕茱萸重阳节

文/贺秋 图片来源/网络

金秋十月,人们在忽冷忽热中度过了“十一”假期,也在假期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亲朋欢聚畅饮,一些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地方性饮食习俗成为这一天的主色调。

古人重视重阳,是源于对九月深秋时节,气候正式变寒所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民间将重阳作为寒气到来的节点,称之为“重阳信”。按照《易经》,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因为九九是两个最大的数相遇,所以在古代重阳节是个大节,据古籍记载,至迟在汉魏两晋时代,重阳已成为固定的节日,并出现了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三大固定节日习俗活动。

重阳正式成为全民普及的“官方”节日是在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 年),唐德宗下诏废止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三月初三为上巳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合称“三令节”。在这三个节日里,文武百官休假一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唐代帝王们在重阳节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要射箭游猎,一天时间不够用,所以在唐代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糕,步步高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在南京有句民间谚语:“吃了重阳糕,夏天就打包。”过完重阳节,标志着夏天已经远去,旧时每到这一天,老一辈的南京人桌子上都会摆上一盘用糯米制作的重阳糕。看似简单的工艺,却最考验手艺,选米、抹粉、成团、调味、上锅蒸……每一步都精心配比,才能做出软糯适中又不粘牙的重阳糕。

不仅味道独特,重阳糕还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因“糕”与“高”同音,吃糕寓意步步登高。

关于重阳糕的起源和寓意,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有说法。有人认为重阳糕的文化意义着重体现在“糕”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美好祝福。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此处的糕是对儿女的良好祝福。而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曾言“是日人家,以糕饵供祖”,这里的重阳糕则是与祭祀祖先有关。

“糕”这种食物,其原型出现于秦汉之交,有的是用糯米蒸熟后定捏为圆筒、饼状,或者是用黄米磨粉和水,再蒸熟而成。到了唐宋之际,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食用香料、果蔬品种的引进,重阳糕的配料、种类、外形变得多姿多彩。宋代重阳糕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万象糕是“以小泥象糁列糕上,名曰万象糕”;狮蛮糕,则是以粉面蒸糕,上插剪彩小旗,镶嵌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之类,又以粉(面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食禄糕上,放有面质小鹿数个。至于花糕,种类最多,根据《帝京景物略》以及《京都风物志》等古籍里的记载:花糕的原料不仅有黄面与糯米面,还有芋头、莲子粉、栗子馅等原料,一层一色,更在和面时调入香料与蜜糖,中间还有夹心果馅,如枣子、柿子与梨等。旧时老北京,直到清末民初,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依旧保留了宋代的大致样色:以麦面做成双饼或三饼,中间夹枣、栗等果品,上有双羊像。

至于在花糕上插重阳旗的传统,也很有来头。重阳旗本是皇家令旗,《金陵岁时记》中记载,重阳旗以五色纸缕为花纹,中嵌“令”字,或插门楣,或为儿童玩具,竟称庆贺重阳。按唐代李沁奏请以中和、上巳、重阳为三令节,诏令百官休沐,风俗相沿由来久矣。吾乡女子新嫁,母家必遗以旗,而以时鲜佐之,谓之重阳节盒。在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娘家要送“重阳盒”,盒内盛的是秋令鲜果,盒上也会插一面重阳旗。

这种插小旗的传统能够保留至今,究其原因,是多数市民受城市地貌和资源的限制,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极为不便,所以用食糕代替登高,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借谐音之意表达辟恶禳灾之情。

茱萸,有浓烈芳香,可入药,古人还认为它有辟邪的奇效,又被称为越椒或者艾子,又名“辟邪翁”,有驱虫、除湿、驱风、治寒热、利五脏的效果。三国时代著名诗人曹植说:“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辛辣芳香,鬼怪闻风而逃,所以有辟邪的功效。重阳节之时,人们把茱萸子装在囊中作为佩饰,或用茱萸子泡酒,或把茱萸枝、茱萸花插在头上,用来驱邪。

饮菊酒,赏菊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与茱萸辛辣辟邪的功效不同,菊花凌霜不谢,傲寒而开,气味芬芳,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佳品,所以被古代文人雅称为“延寿客”。魏晋之际著名文士、政治家钟会曾作《菊花赋》,赞颂菊花拥有美好的五种德性,包括不与百花争艳的谦谦君子之德等。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享用以菊花为原料的酒食,有延寿乃至升仙的功效。菊花得五行中的金与水而开花:金生水,金风绽蕾,水寒净花,所以菊花能益五脏中的金、水二脏(肺和肾),补水而制火(心),益金而平木(肝),木平风息,火降热除。至于以菊花入酒的原因,是因为酒为阳水,所以古人认为重阳的酒是最好的阳水,能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初九这天,人们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一起用来酿酒,放至来年饮用。

在当时,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重阳之际都要饮上几杯菊花酒。时逢佳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别有一番情趣。

重阳食蟹

食蟹也是重阳的传统习俗。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这天的螃蟹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食物,还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同正月十五吃汤圆、端午吃粽子等一样,曾经是过去很多地方和人家不可或缺的风物。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红楼梦》里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重阳时以良乡酒配糟蟹等而尝之,最为甘美。过去的南京,城镇的商店和作坊主人往往会在重阳节晚上宴请店员和伙计,这顿晚宴也称为“螃蟹酒”,《金陵岁时记》中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自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因为重阳节后往往生意忙碌,此后直至清明,伙计店员们都要经常加班,开夜工。老南京有句谚语:“吃了重阳酒,活计不离手。”加夜班当然要先请吃个饭,来一次鼓劲动员,重九之夕吃螃蟹酒,成为夜工开始的标志,也成了某些行业的俗例。

迎霜兔

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普及,与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诞生了许多重阳节独有的馔食,比如出现于明代的“迎霜兔”,为明代皇城宫廷重阳节“迎霜宴”上的一道名菜,清人童岳荐的《调鼎集》中有记载做法:将兔子宰杀,剥洗干净,去骨切丝,用鸡汤小火煨制,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调味,当汤汁煨靠将尽时,用绿豆淀粉勾芡即成。

至于为何要吃兔,有种说法是“霜为素白,霜兔即为白兔”,重阳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另一种说法是,重阳吃兔的习俗源于契丹贵族,进而影响了燕京地区的汉族下层民众,《日下旧闻考》引《陈琮诗注》云:明清时的燕京地区汉民于“重阳节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

中国地大物博,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在重阳节这一天我国其他地区的饮食风俗也各有特色。山东昌邑,重阳节会吃辣萝卜汤,以求家庭美满幸福;浙江桐庐,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取“羊”与“阳”的相似发音;而在江西等地区,吃糍粑是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芝麻炒熟,捣成细末,糍粑团搓成条,拌上芝麻、白糖,香甜适口,回味无穷。有的地方还有吃栗子糕、石榴等习俗,虽然节俗食品各不相同,但核心不变的是感恩之心、祭天祭祖的传统美德。

韩国和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也有过重阳节的习俗。韩国在重阳节有吃花煎、花菜的习俗,而日本则有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的习俗。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 年,我国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2006年5 月20 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猜你喜欢
花糕茱萸重阳节
重阳花糕
重阳花糕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一束茱萸满乡情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