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情境”检视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生长

2022-11-16 09:25徐俊
江苏教育 2022年65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学业个体

徐俊

经过多轮课改推动,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已从注重甄别与选拔、注重学业成绩、强调量化的单一封闭的结构,转向注重激励与反馈、注重潜能发展、重视质的分析的多元开放模式。但学业评价中的问题依旧不少,比如评价目标不清晰、评价体系不丰富、评价内容刻板、评价结果片面等,仍然值得关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围绕“学业质量”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1]37也就是说,语文学业质量重申了不同学段教育目标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形成程度为落脚点,体现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在这里,笔者重点关注的是“生活情境”,探讨它在个体语言经验形成与发展中的价值与运用。

在课堂中进行“生活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将所讲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化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及运用,从而提升学生语用素养。家庭生活、校园活动、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等都可以成为或创设成为生活化的场景,从而成为“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其一,只有“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1]1,才能最终培养基于个体语言经验形成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其二,“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1]5,也就是说学生核心素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就是语言运用。因此,“生活情境”在学生语言实践中的贯通,不仅对语文的“教”与“学”意义重大,而且对“评”也极其重要。

“生活情境”使用是否得当,学生个体语言经验是否得到有效生长,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进行检视。

一、学“活”汉字

作为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是无比重要的文化瑰宝。因此,汉字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新课标指出的“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等要求,都在彰示着汉字需要学“活”。学生学“活”汉字的个体语言经验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

1.探“象形”之秘

作为一种形与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汉字就是一幅幅象形图画。通过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如“山、水、日、月、火”等等。象形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据统计,象形字在现代常用汉字中占比不足7%,但其却是汉字构形的基础,并不断推动着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在“连一连、猜一猜、画一画”游戏化的情境中,学生依托个体语言经验去观察、分析和发现,能感受汉字的源远流长,接通先民的精神世界。

2.品“汉字”之理

从现行教材中的汉字出发,教师要能解释汉字部件的含义,包括古义、今义及其演变的轨迹。鉴于汉字历经变革,今天的部件很多与古文字部件不能一一对应,无法直接“翻译”古文字的部件,因此,可以结合课本语境和生活情境让汉字焕发“青春”。检视过程中,可以采用“汉字穿越”“汉字演义”“汉字变形记”“关于某汉字的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让学生不断感悟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3.悟“形声”之趣

据有关统计,现代汉语有85%以上是形声字。这些汉字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去构造,成为了汉字的“主力军”。抓住这类字的构字规律,举一反三,不仅能大大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而且能有效区分字义,避免了错别字的产生。因此,有人形象地将这类表音(或表义)的部分比作“字根”。扎下了这样的“字根”,学生在学习中自会触类旁通,提升汉字学习的效率。例如,五个由“苗”组成形声字“描、锚、瞄、喵、猫”,可以用“有手能描红,有金是铁锚,有目能瞄准,有口喵喵叫,加上反犬旁,变成小花猫”等儿歌形式来呈现。作为检视的手段,还可以使用类似的创作或思维导图(如花瓣图)来展现,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的品质。

二、盘“活”策略

统编教材在三至六年级安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形成了一个阅读策略的学习系统。通过有效掌握并运用这些阅读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生活情境”的贯通下,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丰富学生个体语言经验,有重要指导意义。

1.学会预测

统编教材三上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有旁批预测法、《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有结构重复预测法、《小狗学叫》中有依据预测法等。迁移这些方法,教师可以设置“阅读闯关”类的情境,带领学生共读童话,以检视学生个体阅读时的预测方法、预测角度和预测依据。在预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成为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还成为阅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乐于提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的意义实在无须多言。通过《夜间飞行的秘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等统编教材四上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的课文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启示”的角度提问,也可以从“课题、人物、核心词”等角度提问,直至他们养成自主孕育问题的习惯。学生可以通过“火眼金睛”“课文宝藏发现”等情境活动去发现别人的提问方法,还可以通过“我是点评人”等情境形式去评价同伴提问质量,或提出自己的建议。提问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监控阅读过程,发现阅读问题,成为高效的阅读者。

3.提高阅读的速度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章节中明确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1]12,据此,可以设计富有情境的“狼吞”阅读法——以多胜少,避免学生阅读时的“偏食”;同时还要在阅读中考察学生“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等相关问题,据此,可以设计充满情趣的“牛刍”阅读法——以质取胜,避免学生因过度追求阅读速度而忽略了最终的理解。

4.有目的地阅读

无论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初步的阅读习惯(第一学段)、多种阅读的方法(第二学段)、独立阅读的能力(第三学段)学段阅读能力标准,还是统编教材六上第三单元中设置的个性化训练点和学习目标,都在强调着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检视评价,教师应基于学情灵活选择,如诵读、演讲、读书交流、戏剧表演等生活情境。

在以上检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发言质量、成果展示等进行综合考察,特别要注重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品质。另外,学生阅读能力具有整体性、连贯性、梯度性,不宜简单地切割。

三、畅“享”习作

习作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尴尬境遇。学生怕写,通常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写作内容,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毕竟“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歌德语);教师怕教,不是教师缺少教学的方法,而是缺少了教“这一篇”的写作知识的方法,往往将毫无操作性可言的上位写作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学生习作的“隔”由此产生。

西南大学文学院荣维东教授说:“写作的困难主要不是‘没的写、不会写’,而是我们写的时候不知道向谁说(写),为什么目的(说)写。”[2]7-8写作教学中需要“营造具体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2]8。因此,写作的过程更离不开“生活情境”的创设。有了这样真切的“情境”存在,学生习作有了需要,便化“隔”为“畅”,学生个体语言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唤醒,对话交流的写作目的才能实现,重表达轻交流、重技法轻能力的传统写作教学弊端才能逐渐革除,特定情境下的对话交流才能慢慢成为现实。这不仅是教师教的要求,也是习作评价的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享受习作的过程才成为一种可能。

教师合理运用“生活情境”,注重检视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建构与生长,以“评学”为落脚点,学生学“活”汉字、盘“活”策略、畅“享”习作过程的学业评价目标一定可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也一定可以得到切实提升。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学业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