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建设研究

2022-11-16 09:51
山西青年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计算机

程 远

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计算机技术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面向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并不断地根据专业需求对课程内容及特点进行更新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内现阶段非计算相关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探讨了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相应改进的主要方法及措施,以期为我国教育行业的良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正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断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加强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然而,仍有部分学校忽视了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对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降低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学分占比,甚至取消相关课程,对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一方面容易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从高中时期的被动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影响个人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无法缓解快速更新的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通识类课程之间的矛盾。当前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方式上,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更加接受的教学方式为被动教育,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兴趣所在仍处于较为迷茫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通常会延续到后续的学习中,对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对相关的学习内容仍停留在期末阶段教师所划出的重点内容方面,特别是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因此,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仍停留在仅掌握考试内容,对更新速度较快的计算机技术相关内容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不仅无法将所学知识与自身专业进行充分融合,也容易浪费时间。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对于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不重视[1]。

(二)教学内容不先进

众所周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更是以极高的速度进行着更新与优化。然而,很多高校在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仍延续传统的教学内容,对于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先进技术避而不谈,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厌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学校对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水平要求不高,从而导致相关教师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及时根据技术升级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从而产生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无用的现象;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不善于也不敢向教师提问,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师不愿意传授新知识,学生不愿意接受新知识;三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建立合理的平台使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反馈,从而导致学校无法了解学生所想,也难以更新现行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模式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学校对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通识类教学内容的传授是通过大班授课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校开设了上机操作等课程,虽然增加了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体验感,但大多也停留在模仿相关操作层面,很少会有学生或教师主动提出建立新的编程等内容。由此可见,当前阶段对于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仍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较为紧张,对于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没有余力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计算机通识类课程进行优化升级,也无法对教学硬件设备及时进行更新,从而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二是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其授课模式,相关教育工作者只能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无法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四)考核内容不完善

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在大部分教育工作中只善于运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于上机操作或者相关程序的编写等则没有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考察。然而,计算机技术作为应用型技术,无论是计算机通识类课程还是其他专业性更强的内容,都需再教育工作中结合理论考试成绩以及实验成绩进行最终成绩的判定。考核内容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核方式。如上文所述,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帮助其将专业知识内容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充分融合,现有的卷面考核方式不符合计算机技术的考核要求,应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考核内容。现阶段,很多高校为了保证学生的通过率,而将考试内容设置得过于简单,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实力,也无法激励其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培养目标

对于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能力极强的人才,而是帮助其掌握独立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并可以将计算机技术与自身专业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解决自身领域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计算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主要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实证思维以及计算思维。计算机相关学科则主要考察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建立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建立一种可以与计算机进行沟通的语言,与其合作解决自身专业领域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独立操作能力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辅助,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具备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及通过简单的编程来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并借此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基本掌握绘图软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建筑结构;可以看懂简单编程,从而不断完善相关建模软件等[2]。

(三)专业融合能力

对于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方面学生应加强自身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沟通,学会运用相应的语言提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预期配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这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成为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还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果展示。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主要方法及措施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凸显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学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水平的方法及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通常来自五湖四海,且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水平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统一教学进度带来了难度。因此,本文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该问题:一是进行分等级教学。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设置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免修或者降低学分占比,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鼓励其利用此机会学习一些与自身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对于需要进行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考试成绩或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其进行小班教学,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零基础教学,逐渐加快教学速度,提高其学习信心;对基础稍好的学生灵活性布置作业,着重提高其创新能力;对其他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对其渗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安排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辅导学习,更好地帮助学校推动计算机教学。

(二)改进教学模式

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的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计算机通识类课程作为基础教学内容,通常高校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即便是进行分层次教学,也无法避免人数众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模式改进方面应更多地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想法。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停留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进行较多的关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逐渐改良该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素材的编写,针对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科学授课,并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布置课后作业,同时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课时数量更多地倾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更多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应用中,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面对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计算机技术,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实间,充分发挥其特长优势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个性化地进行课后实践,更好地将自身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校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讲座举办频率,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也可更好地提高其创新意识[3]。

(三)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大纲使用时间长、内容老旧、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时下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或发展较快的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主要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做好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内容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内容的统一。当前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该门课程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较少,学生没有意识到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升计算机通识类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紧密性,更好地体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增强计算机通识类课程与先进计算机技术的联系,避免出现所学技术无法应用到先进设备的问题。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内容编排过程中应兼顾基础性与实用性。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基本内涵,还可以基于其专业特性以及时下热门技术讲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提升其对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坚持交叉应用

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日后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交叉应用的能力。例如,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模块,并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对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深层次地探讨。除此之外,对一项技术的掌握通常是建立在充分了解该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机械地对原有应用模式进行套用无法实现作用效果。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传授计算机通识类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掌握自身专业知识,以更好地帮助其实现交叉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将其与专业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提高学科交叉应用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计算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