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2-11-16 09:51周朱灿
山西青年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现代化大学生

周朱灿

闽南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

为了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下,建立高校教育教学的活动体系,应以满足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活动为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衔接,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提升,全面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点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目标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完善,在一段时间内,现代化目标体系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系在动态化的逐步完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随之加快了脚步,向着更长远、更高层次的方向探索[1]。

在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理念被提出,之所以会形成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其根本的发展动力是由社会现代化客观运动的特点决定的,教育现代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运动特性,在面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需求之间的矛盾时,教育现代化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有着独特的目标。因为教育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地区发展之间有着深刻联系,教育是一项具备社会活动性的体系,与人文地理环境、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处于不同时期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各有不同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理念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路径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有很多,随着社会性质、人文素质、地理环境的变化,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方法应随着动态因子的改变进行调整,促使教育现代化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的显现,保证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具有民族性和差异性,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综合实力[2]。

二、教育现代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特征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国内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目标,要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人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凸显教育现代化的先进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保持学生思想独立性,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形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

(一)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将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因为教育现代化对学生的视野拓展是十分关注的,有助于学生从丰富的人生范例中,获取经验,收获知识,学生的个人成长中所需要的条件,均可以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得到满足和保障。因为在教育现代化理念下,信息资源丰富,有着极大的资源供给量,学生自然会获取自由学习的广阔空间,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下,学生由教师引导,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和成长,内在动力被激发,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理想信念的发展,给予了学生实现理想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进行自主创业活动,将创新思维落实到实际的项目或活动中,教育现代化带给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路径,将“一考定终生”的陈旧观念打破,突破了落后的教育存在的弊端约束,给予了学生自主权。学生们充分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大学学习期间,展示自我,促进个性的发扬与伸展,学生的内在动力受到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影响被充分激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果更加理想化[4]。

(二)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现代化下,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为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下,学生掌握了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师不再以学校作为自身生存方向的参考主体,而是要在课程建设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发挥内在的课程教育优势。学生们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可以对课程进行自行选择,这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显露出来,拉开了与其他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这一客观存在的教育现代化时期的挑战,使得教师愈发关注学生群体的需求,增强了自身能力的建设,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了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特别是目前我国的高校专业在开设中,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矛盾,填补人才缺口问题,以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的设计,培养各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学生们在毕业后选择的工作岗位和创业的方向,都是在学校的专业建设中来发展特长和优势的[5]。学生掌握了成长与发展的主动权,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自身的潜力,挖掘内在的潜能,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个人目标,主动为自己未来做好打算,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素质。在创新思维的带动下,学生自然会形成创新行为和创新思想,通过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训练,学生将会补充人才缺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紧缺型人才,增强了高校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为高校大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发展奠定基础[6]。

三、基于教育现代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

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从教育计划的制定着手,合理策划创新创业的育人计划,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功能,学生从事低风险的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到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提升个人创新创业的素养。创业教育计划的制定中,学校和教师团队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引导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学术氛围的建设,使学生在科研项目活动中,主动探索行业前沿的知识动态,熟悉专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从事能力。高校要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制定鼓励计划,利用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创新创业的思想,渗透到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建立起孵化中心,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将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落实到激励计划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定期展开评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活动情况、学习能力和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明确指出,有指向性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计划[7]。

制定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计划离不开一支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良好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高校要结合教育计划的制定任务和实施任务,构建综合型、复合型的教师团队,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活动指导。组建多学科教师参与其中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博采众长,将各学科师资队伍中优秀的师资资源集中起来。例如,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当中学生的心理指导者,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策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团队,参与到本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将校外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指导方法引进到本校中,组建起一支校内校外力量融合的辅导教师团队。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下,是分配教育资源的载体,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主张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优化课程体系的资源,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资源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高校要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实践现状,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阶段设置,将具体的课程内容重点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下,鼓励学生系统地接受教育,提升个人创新创业的素养。以低年级的高校学生为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阶段、成长状态,设置个性化学习策略方面的课程,在职业理想类课程、综合职业能力评估类的课程中,进行资源补充。在高年级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中,要设置创新创业实践性的课程,保持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着衔接关系,创新创业课程是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延伸[8]。

高校要对必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以大学生为主体,设置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体系,包括营销课程、心理学课程、法律课程等,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用信息化的资源、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线上功能。利用微课资源、慕课资源,对学生进行立体化的有效指导,分阶段实现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目标,促进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模式中,实现自主的学习成长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目标。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

我国当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覆盖范围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科研活动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因为科研活动中,行业内的先进科研成果资源丰富,有利于保持大学生与时俱进的观念时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制订和落实创新创业的计划。因此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与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在高校内设置项目资助计划,针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由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完成,将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充分利用起来,由教师作为引导者,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走向社会和科学的前端。借助科研项目和论文等形式,增强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力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观念,促使学生树立起崇尚科学的理念,给予学生参与实践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对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动态加强了解,细致分析社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素养。利用大学生科技竞赛,鼓励学生们参与创业、提升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高校要作为主办方,在教育部门等主体的支持和协助下,组织有关的科技竞赛,例如建筑结构设计赛、程序设计赛、电子设计比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技竞赛中,激活内在潜能,提高创新创业的兴趣[9]。

教育部门或学校主办方,要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采取奖励措施,调动学生们参与科技竞赛计划的积极性。校方可以在校园内部,打造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研基地,加大投资,促进学生融入到社会产业中,体会到产业的运行过程、管理过程。在大学生的科研基地中,设置指导教师的岗位,由教师指导学生来演练创业项目的开展过程,以社会的创业案例作为示范,鼓励学生们积累实战经验,体会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收获。在科研基地的管理中,教师要主动拓宽科研范围,吸纳社会资源投入,丰富科研区内的资源与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克服了理论教学片面模式下形成的弊端问题,实现了全面成长。学校和社会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仍旧是不可或缺的,学校要与社会企业、教育部门相互配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空间,展开实践,增进校企合作,用校企联合的方法,为大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实验任务项目运作和管理的任务[10]。

综上所述,教育现代化和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高校教育的现代化目标是要培养大量的适应社会型的人才,对人才进行质量检验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创新创业能力这一核心的指标。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实行中,高校教育者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活性,促使大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输出资源支持。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现代化大学生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