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以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2022-11-16 09:51
山西青年 2022年21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

王 琪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620

审计工作是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应用型高级审计专门人才。为完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2012年首批审计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共招收350余人,2021年招生数量1450余人。随着审计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多,在校研究生构成日趋复杂,加上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日渐显现。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事关个人成长,也关系到国家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一、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征

(一)复杂化特征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应届及往届本科生可跨专业报考审计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生源构成复杂,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学科背景、年龄、社会经历、逻辑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在校审计硕士研究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不同的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

(二)高层次特征

审计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身具备较高层次的理论水平与综合素质。因此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促进高校心理教育发展。

二、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

大部分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管理部门及心理咨询机构,缺乏规范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机制。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是直接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帮助研究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自我调适能力欠缺,心理健康理念陈旧

部分审计硕士研究生从本科阶段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与人相处时缺乏技巧,抗压受挫能力相对较弱。研究生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繁重的科研任务、高强度的审计专业实践时,会出现无法及时自我调适的情况。部分同学心理健康理念陈旧,无法正确看待心理问题,羞于向辅导员、导师求助,把无法调适的压力积压在心里,可能会因为自己思想角度的单一性而误入歧途。

(三)外界及自身持过高期望

审计的经济监督特征给外界一种职业专业感,社会及家人对审计硕士研究生寄予希望,认为审计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审计人才,具有较高的处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审计硕士研究生于本科毕业时就有工作机会,但基于期待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选择继续读研[1]。外界和内在的过度期望,使研究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无法正视现实,重新定位自己,从而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部分研究生群体互助能力弱

读研期间,审计硕士研究生疲于理论课学分修读、实践学分达标、论文撰写等,用于社交的时间、精力有限。大部分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交圈较局限,在校期间,社交活动主要集中在同寝室或者同门之间的交流。在实习单位实习时,部分同学因初入职场,沟通能力相对薄弱,交际仅限于分配的实习组,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以上原因导致了研究生在遭遇困境与挫折时缺乏倾诉对象,存在自我封闭、研究生群体互助能力弱的情况。

三、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分析

本部分通过分析引发审计硕士研究生引发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从根源上分析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结合第二部分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于本文最后对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对策。

(一)审计硕士研究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我国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上总体呈乐观、健康、积极上进的状态,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憧憬,但部分研究生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

(二)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学科综合性强

审计学科综合性强,研究生在学习阶段不仅需要掌握审计、会计等财务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法律、税法相关知识,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2]。学科的高要求给审计硕士研究生带来学业压力,特别是部分跨专业报考审计专业的研究生,本身审计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读研期间面临大量的未知知识,如果未及时调整心态,会导致自我否定、焦虑的心理问题。

2.科研压力

审计硕士学制短,培养环节丰富。审计硕士研究生完成实践、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提高科研水平,完成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我国对研究生论文质量要求严格,就审计硕士学位论文而言,高校层层把关,需经开题答辩、校内评阅、不端行为检测、双盲评审、正式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让研究生感到层层压迫、精神紧绷。部分研究生时间规划不均,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论文写作中,导致无法如期毕业,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部分研究生因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实践案例、科研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困难重重,造成学习焦虑、抑郁和自我否定,继而进一步影响论文写作,形成恶性循环。

3.实践压力

审计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期一般处于实习单位忙季,工作强度大,部分研究生因项目安排长时间辗转在数个城市出差,陌生的工作环境及持续性加班状态,给研究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实习或实践期间,研究生处于辅助角色,部分研究生可能会存在因为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提高而产生沮丧、失落等情绪。

4.就业压力

学生选择读研深造,投入时间精力,一般会期待在就业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及薪资收入。企业招收员工时,不仅追求高学历人才,同时会考虑到人力成本问题。同专业的本科或专科生相比应届研究生性价比高,更贴合部分企业的长期发展。近几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也加大了研究生的就业困难。根据各高校公布的审计硕士研究生毕业薪资分布情况,大部分研究毕业平均薪资在6000~10000元范围内,薪资待遇水平不符合部分研究生心理预期。审计工作强度大、周期长、收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使研究生易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及挫败情绪。

5.婚恋方面压力

研究生正值适婚的年龄,部分学生期待在读研阶段能解决个人婚姻问题,把找对象列为入学后的“紧迫任务”。我国目前共49家审计硕士试办单位,招生规模相对其他专业小,择偶范围相对小。部分研究生也因为时间精力不足没落实“紧迫任务”,加上家人催婚,部分研究生会产生挫折、孤独及焦躁心理[3]。

四、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基于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经验,将从如下几方面提出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

审计专业学科综合性要求强、相关证书通过难度高、面临更为广泛的监督机制、承担着较大社会责任,基于专业特殊性给研究生带来的心理负担,高校应把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同研究生学业、就业、科研等方面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教育问题,设置咨询机构,拓宽咨询渠道,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审计人才。根据相关文献,审计人员心理问题会影响审计判断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培养的审计人才心理状况至关重要[4]。

(二)发挥审计硕士研究生课堂主阵地作用

高校应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将心理健康选修课列入审计硕士培养方案。授课老师创新授课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帮助研究生有效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高校积极开发专业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审计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搭建课程关联体系,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审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深入挖掘审计专业课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与心态,为学生走上社会坚守职责建好心理壁垒。

高校应该丰富心理健康课程的内涵,发挥多学科的教育聚通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研究生的方方面面,发挥研究生课堂主阵地作用[5]。

(三)健全心理问题筛查机制

高校做好审计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心理筛查工作,建立研究生心理档案,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审计硕士研究生需长期关注,做好心理咨询及动态追踪工作。对极端性格或者有自杀倾向的研究生应该随时关注,做好一对一帮扶,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成长经历,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确保研究生安全和健康发展。在审计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撰写论文等其他阶段,应该穿插心理状况调查,记录跟踪研究生心理变化情况。

(四)整合师资,建设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高校应全面整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心理委员、研究生校内外导师、任课教师中的有利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多层次育人作用,打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根据《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示精神,高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大家长”,对研究生思政及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审计硕士研究生所需,对口解决研究生心理难题,针对审计硕士研究生经济、婚恋、学业、人际交往等不同方面的困难,采用具体有效的帮扶,疏导研究生情绪,预防心理疾病。

各班心理委员留意关心本班同学心理状态,发现特殊情况及时和辅导员沟通,高校定期组织委员研讨会,相互分享各自工作实践经验,提高委员心理服务能力。

根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应对研究生就业、学业、心理等方面予以指导。审计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结合自身领域优势,定期采用面对面交流、邮件、电话等多渠道与研究生进行互动,缓解研究生就业、学习压力,掌握研究生心理动态,对研究生给予人文关怀与指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拉近双方距离[6]。

高校积极邀请校外知名心理专家开展积极心理危机识别、积极心理学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心理委员的心理工作素养,构建专业心理教育团队,多方配合,共同保障研究生身心健康。

(五)加强与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合作

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审计应用型人才是审计硕士的培养目标,高校应做好研究生实践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高校加强与实习单位合作,通过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方式培养审计硕士研究生适应社会能力,提升抗压能力及沟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校内外导师将企业难题作为研究生课题,组成研究团队,推动研究生所学审计理论知识实现实际应用,服务企业,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的目的,有利于研究生在实践中成长。

(六)丰富研究生课外活动

高校应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种集体实践活动,例如,针对入学、开题、答辩和就业期间研究生心理问题多发的特征,邀请从业经验丰富的资深审计专家、心理专家开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组织体育类活动、开展学术论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研究生扩大社交圈,提高研究生人际交往及抗压能力,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发展[7]。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审计重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审计研究生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研究生肩负着更多心理压力。各高校应重视审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缺乏专业的心理师资团队等问题,通过重视审计硕士研究生心理教育问题、发挥课堂主阵营地、健全心理问题筛查机制、建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加强与专业对口实践基地合作及丰富研究生课外活动等措施,提高审计硕士培养质量,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