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探析

2022-11-16 09:51叶小舟
山西青年 2022年21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叶小舟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大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加上自身面对的各种困扰,容易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当长期积压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疏导和缓解,就可能会给一些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自我表露的重要渠道。在新形势下,当前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可避免的地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同时网络环境自由、开放、包容的特点,也为我们提升危机预警的时效性、预防性,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带来了机遇[1]。因此,在传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优势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对高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从高校心理咨询内容来看,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压力、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学业、生涯规划等,虽然大多学生遇到的是成长阶段的心理困扰,能够通过心理疏导或自我调适使心理状况恢复平衡,但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对学生的危害极大,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干预,就很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危机[2]。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十分普遍,有调查表明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这个数据仍在不断攀升[3],大批学生存在消极的心理状态,因心理原因辍学的学生占全部辍学人数的50%以上[4]。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具有潜在性与突发性、发展性与易发性、交互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频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显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趋严峻的形势。当代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化突出、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以微信、微博、QQ空间等代表的新兴媒体工具契合当下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满足了他们展现自我和情感表达的需求,因而受到年轻人的热捧,深刻融入到“95后”“00后”的成长生活中。与此同时,大量信息资源的涌入和各种舆情的弥漫,也更容易导致情绪变化,加剧孤独抑郁、焦虑浮躁的心理状态。传统的被动反应式、补救性的危机干预往往防不胜防,实现心理危机干预由消极干预向积极干预转变,从注重后期干预向前期干预转变,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二、新媒体时代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的隐匿性给心理危机的发现带来困难

新媒体具有高交互性、隐匿性的特点,给心理危机的发现与判断带来了困难。学生喜欢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分享生活,宣泄情感,他们会因为一个事件去发布一些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可能是暂时的,还有一些学生采用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由于发布的内容呈现碎片化、多样化,要在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出心理危机信号对其进行判断和评估,增加了心理危机干预的难度。

(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给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带来挑战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样、内容个性化、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对高校舆情引导和应对的传统工作模式带来了很大挑战。大学生群体十分关注网络上当下热点话题,许多社会负面新闻也随之更容易暴露在学生的视线中,往往能引起他们广泛的讨论和传播。一些话题经过持续传播,相互传染发酵,在网络去个性化的状态下,一些大学生很容易被舆论“带节奏”,加速群体情绪的形成,使得更多学生跟风而产生群体非理性行为。

(三)新媒体的沟通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干预技术的充分实施

新媒体沟通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实现的交流主要是以文字、图片进行的,缺乏面对面交流时表情、姿势和动作的表达,而这些非言语交流对干预关系的维持和干预工作的推进有很大的作用,有时仅依靠文字很难准确传达和感受到重要信息,从而影响干预效果。

三、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强化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依托新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用学生喜闻乐见、互动式的宣传教育形式,对其进行心理危机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提高抗挫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疏解压力的正确方法,增强心理韧性,对高校实现心理危机事件的积极科学预防,合理减少和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二)有助于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联系,确保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时效性

大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同时又对周围的人存在着隐蔽心理,网络空间给予了他们一个相对保密和安全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新媒体搭建的平台能拉近师生心理距离,随时观察追踪学生的心理动态,降低学生的防范心理,便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采取措施。

(三)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利用新媒体可以实现在线预约、在线调查、团辅报名等功能,突破了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使得学生获取心理服务更为方便快捷。同时,在线收集到的大数据也便于统计整理及分析,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使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为精准、高效。

四、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与实践

(一)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危机干预工作前瞻性和预防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在预防和教育,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先、重在普及的原则,将重心放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从长远的角度预防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的前提。

新媒体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表达方式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能结合调查问卷、留言板、投票、直播等功能,增进与学生的了解和互动,弥补了传统教育枯燥性、延迟性和非互动性的不足。新媒体通过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宣传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帮助其调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困扰,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同时,在宣传内容上也要与学生的需求相贴近。例如,在每年开学时发布新学期调整和适应相关文章,复习周时发布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推送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团辅招募信息等。以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为媒介,以学生当下所关心的事件为抓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5],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二)增强实用功能,搭建心理危机预防服务平台

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优势,搭建心理危机预防服务平台,开通线上心理健康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联系,确保学生心理问题调适及疏导的时效性,依托新媒体平台的功能,便于切实从学生需求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更好地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

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能够有效保护学生隐私,让他们敢于敞开心扉倾诉烦恼,教师通过平台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学校应加强建设、大力推广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和熟知服务内容和预约流程,让平台功能发挥实效。新媒体平台的功能让学生能更方便快捷、及时地获取专业帮助,便于教师发现有潜在风险的学生,并及时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微信公众号“心灵树洞”得到广泛使用,一些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扰,心情不愉快时又没有合适的对象倾诉,会选择向树洞留言,每条留言都由专业老师回复,提供支持和疏导。通过该平台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帮助老师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和评估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能够为追踪学生心理动态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

(三)了解心理动态,联动线上线下应对危机事件

新媒体能够帮助我们动态、实时、全面地掌控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这是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得以及时有效开展的前提,下面以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起心理危机事件为例加以说明。某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微信平台“心灵树洞”收到留言,留言反映当事人感到很痛苦,曾去医院检查为重度抑郁,提及自己现在想自杀,并且仅留下了邮箱这一条个人信息。中心立即联系各学院、保卫处等相关部门查找学生,但均未果,通过邮件与学生保持联系是唯一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倾听,不断给予支持和理解,与其建立信任感,短短两天内与学生来往消息近百条。根据对话中提到的就医时间、地点,近期上过心理健康课等线索推测、排查、核实,最终锁定目标,对该生进行了有效关注和保护。新媒体平台在发现、解决这起心理危机事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学校相关部门调查无果、工作无法推动的情况下,通过与学生微信上的联系,找到线索、锁定目标、实施监控,成功解决了一起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的心理危机事件。运用新媒体能够让没有进入我们视线的学生被发现、被关注、被帮助,使危机干预网络更通畅,在发现问题后积极联动线上线下的力量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心理危机事件造成不良后果的风险。

(四)强化数据管理,精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建立心理电子档案数据库,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和现状,为心理危机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实现在线管理,及时筛查可能存在危机风险的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江汉大学心理咨询来访者档案为例,数据显示来访者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两倍以上,文科、艺术类专业学生比例高于理工科,咨询内容以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业/个人发展问题及恋爱情感问题较为突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人数增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根据学生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例如,男生心理咨询接受度相对较低,男生对自身心理问题重视程度和敏感性相对较弱,因此在对待男学生的问题上有时需要更有耐心、多给予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普遍的问题加强引导,利用新媒体推送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专题讲座、团辅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学生心理数据管理,我们还发现,引发心理危机问题的常见原因包括负性事件(如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受挫等)、不利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如贫困、父母/亲子关系不和、家庭暴力等)。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也有一些心理、行为上的指标可作判断识别,如认知上表现出想法消极、表露自杀意念;情绪上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情绪亢奋;情绪或行为突然明显改变;出现经常旷课、多门挂科、社交回避、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行为等。因此,在工作中对于经历负性事件和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个体应高度关注,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行为表现,及时介入干预。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从思想行为到日常生活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新媒体的兴起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拓宽了新领域。在新媒体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应再局限于校园生活环境,需要充分了解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新媒体打造网络心理育人新平台,提高学生运用新媒体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发展、培育提升心理品质。同时,重视加强危机教育,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并夯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