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等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经济管理类本科为例

2022-11-16 18:53吕晓焕刘瑞峰吴银毫
科技风 2022年29期
关键词:经管类统计学农业

吕晓焕 刘瑞峰 吴银毫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其综合性、应用型的科学性质决定了其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自然学科的所有领域,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探索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作为农业类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知识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财务管理、投资学、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而且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统计学主要涉及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专业知识,而且还包括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数学公式,加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力度较小,使得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公式对毕业后就业没有较大帮助,学习意愿和学习热情急剧下降。因此,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目的仅是为了期末考试,基本不会将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本文将以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结合经管类专业特色,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剖析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教学改革实施困境,提出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对策。

一、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逐渐呈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统计学不仅在逐步深化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融合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领域更加宽泛,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统计学产生于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随着新领域的开拓,统计学的实用性也将逐渐增强。

(一)加强学生对系统性及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随着时代的转化、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将更加全面和系统,更加注重对系统的复杂性的认知。在未来的发展阶段,统计学也将逐渐从确定性和随机性现象的研究转变到模糊现象、混沌现象以及突变想想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随着统计学与其他科学不断交叉融合,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已经向新的领域拓展,研究的领域向复杂客观现象扩展,新兴起了探索性数据的统计方法的研究。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可用于行业、社会、金融、人工智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做出历史复盘、当前情况剖析、未来预测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物联网的发展直接引导了新型产业的发展,像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和交易平台等,由此在时空维度上,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关公司业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数据的规模无论从复杂度和多样性都对未来时空数据分析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统计学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系统性及系统复杂性的认知。

(二)掌握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

1990年,钱学森首次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法的原理是结合科学理论、经验判断和专家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假设,利用经验数据和资料以及数学模型对假设的真实性进行检验,最后经过定量分析计算和反复的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分析结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结合统计思想,更加准确、有效地研究系统的复杂性,为统计学的方法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尤其伴随5G的发展,各个企业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分析,找到数据背后的规律、关联,指导后续的改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好统计学,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对后续数据分析工作;挖掘数据背后的事实、规律和关联;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趋势;规避不良趋势带来的风险;改进管理方式等方面,大有裨益。

(三)综合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同学科已经开始出现交叉融合趋势,各门学科之间联系逐渐紧密,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基于此,各学科之间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不断渗透和转移,较单一学科来说,多学科融合使创新成果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比如,统计学分支有管理统计、生物统计、环境与生态统计、工程统计、教育统计等,其他学科尤其是一些新的边缘学科的出现会为统计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将一些学科当中的尖端科学成果应用到统计学当中,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发挥其独有的价值。

二、农业类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迅速,农业经济管理更依赖于统计

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背景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活跃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之前的注重数量和内容转变为更加注重信息的质量,且不仅需要数据的简单展示,也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对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即不仅重视描述统计,还重视推断统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信息资源,还需要学会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科学的见解和建议。因此,在“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业类院校经管类专业更需要系统化的统计学教学体系。

(二)大数据时代来临,统计学教学挑战持续更新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呈现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和类型多元化等特点,传统的统计学模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统计学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时期,农业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就会更大。因此,在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熟练应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技术,才能从数量大、变化速度快、类型多的数据中挖掘出有效的数据,并能够利用有效数据,使用较为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规律,从而做出最优决策。学生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到了统计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变革才能应对新时代新事物的发展。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统计学思想,了解传统数据与大数据在数量上、类型上等方面的区别以及传统数据与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使经管类学生能够逐步具备处理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将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需要结合Eviews、SPSS、Stata等软件,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农业类高校经管专业的就业率

随着新产业的蓬勃发展,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就业形势也日趋多样化,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农业类院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大多数是公务员、农业科研院所等与农业联系紧密的岗位,日常工作中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其中,农业经济效益统计包括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成本与价格、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农村消费与积累统计,农村经济调查包括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农产量调查、农村住户调查、农产品成本调查等,统计工作离不开统计学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如果对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就会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较弱,将会减弱学生以后就业过程中的综合竞争力,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因此,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极其必要。

三、农业类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类院校教学资源在农学、园艺等传统农业专业倾向较为明显。受制于教学资源紧张,在硬件上,经管类学科所需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相对短缺,比如没有足够多的计算机教室供学生实践;在软件方面,由于不是本学科专业必修,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低,部分教师数学基础相对较弱,或者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足够好,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弱,教学环节中有时会略过软件操作的部分,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固定,与专业知识融合度不高

在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统计学原理以及一些公式的推导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基础理论,但理论不是最为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升就业过程中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基础,将统计学中涉及的方法与之相匹配,能够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所学专业中的现象进行定量分析,让学到的方法发挥其用途。然而,就目前来说,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部分教师通常按照大纲内容讲授,中规中矩,没有进行知识的延伸以及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忽略了统计原理和公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更没有将统计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应用,从而降低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

(二)实践课程课时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一共为48学时,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过程中,实践课时不超过10个课时。统计学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实践课时较少,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学科的方法和工具,难以将教材中学到的分析方法熟练掌握,更加难以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除此之外,统计分析中所用到的数据一般具有数据量大和复杂性较高的特点,如数据的整理与展示、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等过程中用到的数据量都比较大,很难通过单纯的手工计算快速准确地获得结果,因此必须通过运用各种统计软件(Eviews、SPSS、Stata等)去计算才能达到相应效果。而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相对缺乏实验课和实践环节,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软件的操作。例如SPSS统计软件需要从认识工具开始,较少的实践课时并不能让学生对该软件有清晰的认知,进而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难以有效使用统计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统计学的功能在实践中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畏难情绪较大

以笔者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经管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大学专业,尤其是近年招生采取大类招生模式,其中的生源以文科生为主,高中时期数学基础相对于理科生来说比较薄弱。统计学课程中,方差分析、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线性回归等内容涉及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知识,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时,由于没有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出现了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具有畏难情绪等情况,对基础的高等数学学习和掌握不够,没有给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导致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困难较多。例如,统计学包含两大模块,分别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其中推断统计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内容涉及微积分、概率分布、中心极限理论等知识。微积分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概率分布及中心极限理论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统计学学习的基础。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统计学之间密不可分,学好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才能更好地理解推断统计的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文科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时候,学习难度比较大,基础较为薄弱,直接影响到推断统计方法的学习,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无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对统计学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学质量

统计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学老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基础,还需要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农业类院校经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教师以经管专业出身为主,与数学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相比,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软件应用方面,基础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加强统计学教师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梳理统计、线性代数、计量经济学等知识的掌握,加大Eviews、SPSS、Stata等统计软件的系统培训力度,提升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使统计学课程教师能够结合管理学知识,灵活运用统计学理论,掌握统计学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此外,还要促进教学人员外出学习,深入企业一线,积累教学案例,讲授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当增加统计教学实践课时,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统计学任课老师在讲授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统计学原理应用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统计学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方法,两者环环相扣,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实践课授课时,将一些专业课中用到的数据作为案例引入实践课程中,进而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了解到统计学的知识和技能在本专业和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性和重要功能性。例如,农业类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内容,在实践课当中可以激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问卷设计,如有条件可以进行问卷发放,获得一手数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手数据的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工作,最终将结果在课堂上分享。学生主动参与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加理解统计学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就业当中的重要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时代发展变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相关专业实践需求

对于学生而言,统计学知识需要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提升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使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实际意义。因此,在“互联网+农业”的大背景下,应将统计学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农业类经管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以期从课程大纲、相关案例、教学重点等方面体现专业特色,并根据效果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动态评估调整。例如,在讲授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选出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的热门话题,如农村物联网、农村电商、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话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猜你喜欢
经管类统计学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月度荐书单
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医药经管类课程的教学研究
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分析
统计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初探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年度图书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