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治理路径探究

2022-11-16 03:32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舆情网民

李 海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1 网络舆情研究概述

本文主要选取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作为主要数据来源,以网络舆情为主要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检索数据可以得知截止2022年8月,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献成果研究为12 622篇,其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首先关于舆情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要比国外起步稍晚,国外舆情研究的初步发展始于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逐渐走向成熟。1989年,学者陈崇山发表的《民意调查在中国》是国内较早关于舆情研究的文章,也就是说国内关于社会舆情研究大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由此可见在此时期对舆情的研究已经萌芽。归纳起来,相关文献研究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1 相关的文献数量较为丰富

由图1可知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2005年到2007为研究的初始阶段,此时期对于舆情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原因是此阶段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还比较低。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发展阶段也随之到来,即2008至201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时的文章研究成果较多、关注度比较高。2013至2018年为繁荣阶段,因为此时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不断出现及应用越发广泛,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当然一些相关的国家政策与社会热点事件也是促使文献成果增加的重要原因。从2019至2022年8月,虽然2021年及2022年1至8月的发文篇数有所缓降,但就近几年而言,网络舆情的关注还是较高的。总体而言,从2005至2022年8月,其总的文献研究已经过万,其数量还是相当丰富的。这说明网络舆情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仅值得深究,且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图1 2005—2022年8月“网络舆情”的文献数量与发展趋势

1.2 研究的学科视角具有多样性

通过学科分布图(见图2)可以得知在对于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中,其学科研究较为广泛,并且主要集中在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与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学科,可见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中,新闻与传媒是重要的推动工具。关于网络舆情的探讨,国内许多学者依然热衷于对其概念的界定、模型构建、对策引导等多个议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图书馆学、情报与文献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这也就是所谓的“跨学科与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图2 “网络舆情”学科分布(资料来源于CNKI)

2 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及传播机制

2.1 生命周期理论

在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要被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雷蒙德·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模型、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和伊查克·爱迪思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1966年,雷蒙德·弗农教授在其文章《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首次提出了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从形成到成长、成熟再到衰退这四个阶段是任何新投入的产品所必须经历的。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实现了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在1986年,“生命周期理论”首次被引入公共危机管理之中,斯蒂文·芬克提出了在危机管理中的生命周期四阶段模型,该模型的四阶段主要分为酝酿期、爆发期、影响期和痊愈期[2]。经过对不同学者的经验总结,爱迪思于1989年在其著作《企业生命周期》中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3]。

从“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描述事物的诞生到消亡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与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是相似的,即都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如今,许多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梁冠华(2018年)结合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特性,将网络舆情发展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潜伏期、发作期、持续期和平息期四个阶段,并且以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支撑,对公共危机事件类网络舆情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4]。学者何振(2019年)以突发事件为研究视角,将网络舆情风险的演变过程描述为萌芽期、集聚期、稳定期及衰减期四个阶段[5]。学者李诗悦(2019年)以动物疫情危机为例,将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演变机制描述为舆情刺激-反应、集聚-扩散、失焦-迭代三个阶段,即舆情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与变异阶段和消解阶段[6]。

本文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的总结以及对公关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的探究,认为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见图3)可以归纳为:潜伏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消散期。

图3 网络舆情生命周期演化示意图

2.2 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及特征分析

根据对生命周期理论的探究可以得出,任何事物在其从出现到衰亡的进化过程中都会历经不同的演化阶段,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同样地,网络舆情的演化也经历着不同的演化阶段,即潜伏、发展、成熟和消散四个阶段。

2.2.1 潜伏期:舆情的酝酿阶段

网络舆情大多数源于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制造和信息传播,部分网民为了维护权利或者博取关注度而对网络中的某事件进行评论或转发等,从而形成并传递着不同的意见和价值观,在互动讨论中使舆论不断扩散[7]。这个阶段表现的主要特征为虽然此时引起网络舆情的事件已经发生,但是因为缺乏推动的力量或者引发质变的出发点而表现得比较平稳。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舆情通常指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比如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在事件发展的初期,人们对于该事件的关注度较低,没有在网上对其进行广泛的转载与讨论,大部分网民处于“潜水”观望的状态。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网络舆情的传播逐渐上升,网络关注度随即呈现出波动状态,具有代表性的舆论开始形成,而分散的观念也开始出现以此为中心的多头集聚,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充当“意见领袖”角色的网民开始崛起,自此网络舆情事件进入萌动期,即刺激-反应阶段[8]。学者张宝生(2020年)在其文章《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网络舆情演变机制及治理对策研究》将此阶段描述为“沉默的螺旋”开始旋转[9]。

2.2.2 发展期:舆情的形成阶段

发展期是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过渡到成熟期的一大阶段,学者李艳玲(2017年)指出此阶段网络舆情只表现出三大特征:第一,利益相关者出现且舆情发展脉络逐渐清晰;第二,新闻网站及各大主流媒体(如中国新闻、新浪网、人民日报)称此阶段为舆情传播的主导阶段;第三,此阶段新闻报道的数量急剧增加且网民的言论开始发生质的变化[10]。此时期,大量网民和媒体开始对该事件所引发的舆论进行评论、传播等,并且开始在网络上形成一场“飓风”。发展期阶段,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逐渐显现,“意见领袖”再次发挥作用,并推动“成熟期”的形成。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由于网民不断对该事件进行交流探讨,某些意见或者观点逐渐凸显并占据主导地位,在集体心理作用的驱动下,最终使得公众在交流探讨中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此时,争论的舆论圈不断扩大,大部分人的意见趋于统一,“沉默的螺旋”开始获得动力,向上加速旋转。

2.2.3 成熟期:舆情的爆发阶段

在经历潜伏期与发展期两个阶段之后,舆情的发展态势逐渐趋于高潮。在此阶段下,随着舆论话题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加入舆论的“大战”中,形成了线上和线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相报道的新趋势,把舆论逐渐推向高潮。在此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一般会呈现出三大标志性阶段特征:第一,网民的意见进一步交流融合,舆情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二,意见领袖对舆情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深刻影响着网民的观点与情绪;第三,在舆情发展过程中,意见对立的两方阵营开始出现,被公众认可的观点会形成大范围的传播且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主流意见,促使舆情走向高潮。在舆情发展的高潮阶段,关于公关危机事件的网络舆论不断聚集,随后逐渐向爆炸性增长态势发展,这时便会出现“眼球效应”,即大多数网民会逐渐聚焦于热度、评论度和转发度更高的观点上。在集体心理的作用下,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舆论传播的“大军”中,推动舆情走向高潮。此时,在大势所趋之下,利益相关者为获得观点的支持,也会大量参与到舆论的争论之中。在潜伏期或者发展期选择“潜水”观望的网民也会选择发表意见以期获得舆论的支持,所以此阶段“反螺旋”阶段开始出现,“沉默的螺旋”出现高速运转的状态。

2.2.4 消散期:舆情的衰退阶段

当网络舆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由于舆情意见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合理解决,或者新的舆情热点的产生淡化了旧的舆情热点,使人们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此时的舆情便会进入到一个缓慢的但非直线的下降阶段。在此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政府开始对舆情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第二,网民对舆情的热度逐渐降低,情绪进入稳定状态;第三,各大媒体开始对相关舆情事件进行反思,报道量逐渐减少。

当然,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波动状态,那些对民众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或者与众多网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网络舆情事件只能说是“阶段性的平息”,一旦有新的诱因或者触发点出现时,原来的网络舆情事情可能会再度被引发,重新成为新的热点。比如,学者姜胜洪(2010年)以2009年杭州闹市区发生的飙车撞人案为例对此观点进行论证,该案件在得到法院的公正审判后,舆情逐渐进入了平息期,但是在平息后的小段时间内,该案件再次被触发,进入了舆情波动期,之后才再一次进入平息状态[11]。

3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3.1 潜伏期

在潜伏期,各级主管部门应当防微杜渐,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及网民的舆论有无危害公共安全内容、网民转发的内容有无形成大范围舆论的趋势。凡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网络舆论,有关部门都应当溯其源头,对舆论的起因进行分析,对危害公共安全舆论的始作俑者进行合法的惩处等。同时,网络舆情管理各个部门需要相互协作,建立网络舆情的预判预警制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实时监控与反馈,从而及时反应、及早预防,为后期工作降低难度。

3.2 发展期

在网络舆情的发展期,由于舆情的发展势态逐步向前,如果未立即采取措施,舆情的影响范围就会进一步扩大,强度就会进一步提升,故此阶段应以引导和控制为主(如实施危机沟通、对网民进行引导等),注重吸纳“意见领袖”的观点,同时提高政府公信力。

3.3 成熟期

事件的爆发也是网络舆论发展到成熟期的标志,此时网络舆情的发展逐渐达到峰值。此时,政府应加大对舆情的控制力度,深入调查舆情事情发展的始末,在必要时采用相应的行政手段;同时,尽量采取措施缩短舆情在成熟期的发展时间,积极有效引导舆情走向消亡期。此外,在对舆情的控制与引导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此时网民的情绪变化,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收集,把握网民情感走向。

3.4 消散期

在舆情的客观事实公之于众后,舆情便进入消亡阶段。在网络舆情进入消亡期后,政府部门应当精准把握舆情传播规律,持续关注舆情事件动态,着手制订并宣布相关的处置方案,发挥媒体中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因为这个阶段随时都会可能发生舆情反弹,再次影响社会的有序发展。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要发挥协同治理精神,确保舆情事实的客观性。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舆情网民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过程创新分析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术室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