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陆路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2022-11-16 06:53谢志轩肖天贵叶如辉宋雪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济损失中东欧经济圈

谢志轩, 肖天贵, 叶如辉, 李 鑫, 宋雪平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2.成都市新都区气象局,四川 成都 610500)

0 引言

“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B&R)是中国关于合作发展理念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经济政治形势下实行的全面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政治交流、共同繁荣具有深远意义[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学者们对“一带一路”地区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文交流、政治形式等方面有着大量研究,但对气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一带一路”陆路地区的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研究较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5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人口达到40亿以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大,其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危害影响巨大。由于沿线地区地理差异大,气候差异大,所以洪涝、暴雪、风暴、干旱、沙尘、龙卷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空气污染等次生灾害也造成巨大的损失。

据相关文献统计,1995-2015年全球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10个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占了7个,仅2000年该区域就发生了235例至少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超过千万元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2]。由于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一带一路”陆路地区沿线国家的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这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的频发,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本文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历年自然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使用的灾害数据主要来自全球灾害数据库(EMDAT),全球灾害数据库记录的灾害信息源于联合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媒体等多种途径[4]。全球灾害数据库在国家尺度的灾害记录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此数据库以自然灾害事件进行记录,有利于自然灾害的统计归纳分析,同时也记录了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数据,数据较为完备,对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统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5]。选取全球灾害数据库中1950-2019年的数据,灾害类型为自然灾害,区域为亚洲、中东欧、北非。

1.2 研究方法

将“一带一路”陆路地区分为东亚经济圈、中东欧经济圈与发展中国家区域,对其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东亚地区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6],“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东亚地区的贸易合作,经济交流。中东欧地区由16个国家组成,这些国家都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亚欧交流合作的纽带,中东欧是中国进入欧盟市场的重要通道[7],由于俄罗斯首都位于东欧地区,故将俄罗斯划为东欧地区;“一带一路”中间广大腹地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北非地区也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故将北非及东南亚也划入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类型繁多,应对灾害能力有限,对其灾害进行时空分布分析,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总体分析,再对灾害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陆路地区自然灾害总体特征

根据全球灾害数据库1950-2019年的东亚经济圈、中东欧经济圈以及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自然灾害数据库,将自然灾害类型分为:干旱、地震、流行病、极端气温、洪水、山体滑坡、风暴、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其他(虫害与块体运动)。发现近70年东亚经济圈、中东欧经济圈以及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共发生自然灾害6831次,年均发生97.6次。其中东亚经济圈共发生1676次,占比24.54%,东欧经济圈共发生自然灾害565次,占比8.21%,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共发生灾害4590次,占比67.19%。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远大于东亚经济圈与东欧经济圈。从灾害类型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及地区发生的主要灾害类型及频次都有所不同,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差异也较大。由图1可以看出,在195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洪水,占比37.27%;其次是风暴,占比27.07%;洪水和风暴占总灾害次数的64.34%,说明洪水与风暴是“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的最主要自然灾害。地震与山体滑坡,占比分别为11.65%、6.24%。表1为各灾害发生次数及造成影响的详细数据。

图1 “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自然灾害占比扇形图

表1 “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伤亡人数与造成经济损失

“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的自然灾害同样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从表1可以看出,1950-2019年,所有灾害类型均有人员死亡发生。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为洪水,70年死亡人数超过232万,受伤人数也超过128万。干旱为造成死亡人数第二多的灾害,死亡166万余人,其中1965年发生在印度的一次干旱灾害造成150万人死亡。其次为地震和风暴,造成超过191万人死亡和超过308万人受伤。在经济损失方面,除流行病未造成经济损失,其余灾害均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70年,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最高达到6177亿美元,其次为洪水,造成超过5435亿美元,风暴造成超过3363亿美元;干旱、极端气温、森林火灾均造成百亿美元级别的损失。

表2为“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在1950-2019年平均一次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及经济损失情况,可以看出单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干旱,平均达到7883人/次,其中1965年印度的一次干旱灾害造成150万人死亡,除去这次极端个例,平均每次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为778.47人;其次为地震,达到1288人/次。单次灾害造成受伤人数最多的是流行病与地震,达到2000人以上。除干旱外,其余灾害均有人员受伤,山体滑坡、森林火灾、其他灾害平均每次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较低。平均每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严重,达到776.04百万美元/次;其次为干旱,达到307.2百万美元/次;一次洪水、风暴、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达到百万美元级;造成经济损失最小的是流行病、其他灾害与山体滑坡、火山爆发。综合看来,平均每次地震发生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其次为干旱与洪水。

表2 “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各灾害类型单次造成的损失

总体看,近70年来“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洪水、风暴和地震,其次为流行病;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灾害是洪水、干旱、地震及风暴;造成经济损失最多的灾害是地震、洪水、风暴。

3 “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自然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3.1 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时间特征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阶段性特征[8-9]。分析近70年各地区的主要灾害(表3),可以看出,大多数地区主要灾害是洪水、风暴,其次为地震、流行病。

表3 “一带一路”不同地区主要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与季节变化特征,在7、8月为自然灾害高发期,其次为5、6月与9、10月,2月发生次数最少。基本呈夏季高发、冬季低发的特征,这与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的雨季有关。

图2 自然灾害发生次数与月份关系图

以10年为单位,分析不同年代各种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频次(图3),可以看出近70年,灾害发生频次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略有下降。在20世纪50-70年代,灾害发生频次增幅较小,在70年代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洪水增长速度最快。80年代前,风暴为主要灾害因子,80年代后,洪水成为灾害主要因子。在50年代,洪水、地震、风暴发生次数均小于10次,而在2005年、2006年、2007年,洪水发生次数均超过110次;地震在60年代以前均小于50次,在00年代增加到202次,2003年地震发生次数多达32次;风暴从50年代的58次增加到00年代的72次,在2015年发生了多达65次。

图3 主要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年代关系图

3.2 灾害死亡人数时间特征

所研究地区近70年来,自然灾害造成总死亡人数达610.4万人次,平均每年造成约8.72万人死亡,且各种灾害类型均会造成人员伤亡,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类型是洪水(232万人),其次是干旱(166万人)、地震(102万人)与风暴(89万人)。由于发生频次较少,森林火灾、其他灾害(板块运动、虫害)与火山爆发造成人员死亡人数较少。图4为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与年代的关系,总体看来,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有略微上升趋势,10年代又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与灾害发生次数相反,主要原因是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水平提高,各国防灾减灾能力提升。50年代洪水泛滥,造成超过205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97.9%,60年代干旱是主要的因子,其中1965年印度的一次干旱灾害造成150万人死亡[10],干旱导致的饥荒是造成大规模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70年代后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灾害是地震与风暴,其次为洪水。在90年代后,地震为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因子,其中发生在中国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与汶川大地震(2008年)分别造成24.2万人与6.9万人死亡,在2000年后,中亚地区地震灾害也频频发生。在2000年后,流行病造成的死亡人数逐渐增加,尤其在2010年后,这需要引起防疫部门的重视。

图4 主要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与年代关系图

3.3 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时间特征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首次倡导的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型区域合作战略,中国通过这一倡仪,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11],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由于近几十年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呈明显增加趋势。图5是近70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时间特征图,除了00年代有略微下降趋势,其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80年代到90年代增幅达到6倍以上,2000-2019年增幅也达到一倍。20世纪50年代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为8.29亿美元,60年代为29.03亿美元,2000-2019年,这一数值增长到7114.24亿美元,每10年平均增加118.4亿美元。近30年来,地震与洪水为主要因子,其次为风暴。其中洪水在90年代后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巨大,1998年中国长江特大洪水造成约317亿美元[12],2011年的泰国水灾造成约403亿美元的损失[13],说明极端强降水、极端天气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需要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适应,加强对洪水、风暴等灾害的预报与防治[14]。

图5 主要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与年代关系图

4 “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分为东亚经济圈、中东欧经济圈及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进行分析。表4为各地区1950-2019年灾害分布及影响情况。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次数远高于东亚经济圈与中东欧经济圈,主要原因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发展中国家众多,涵盖南亚、中亚、西亚、东南亚、北非等地,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类型多;其次为东亚经济圈,70年来发生1676次灾害,中东欧经济圈灾害次数仅为565次。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342万人,其次为东亚经济圈,达到258万人,欧洲经济圈仅为9.75万人。对比平均一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为745人/次,东亚经济圈为1543人/次,中东欧经济圈为172人/次。可能中东欧经济圈对灾后的治理较好,东亚经济圈由于灾害类型多,特大型灾害如地震、洪水发生次数较多,所以平均一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最高。近70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高的是东亚经济圈,最低的是中东欧经济圈。

表4 研究区各区域自然灾害概况

4.1 东亚经济圈自然灾害特征

东亚地区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着国家财政、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东亚地区的地缘特征与多灾现象,使得东亚国家间灾害合作机制与跨国自然灾害基金的成立可以有效管理灾害风险,提高救灾效率和减少灾害影响[15]。东亚经济圈包含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在1950-2019年共发生自然灾害1676次,其中在中国发生1151次,占比68.7%;日本发生328次,占比19.6%;韩国发生118次,占比7%;朝鲜发生46次,占比2.7%;蒙古发生33次,占比1.97%,由此可见中国的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远高于东亚其他地区。灾害主要类型如图6所示,风暴、洪水、地震是主要灾害。

图6 东亚经济圈自然灾害类型占比图

图7为近70年东亚经济圈各种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洪水排在首位,其次为地震。东亚经济圈70年来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258万人,其中中国死亡人数高达252万人,占比97.7%,1959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洪水灾害就导致了200万人死亡。近50年来,两次大地震也导致了万人级的人数死亡,东亚其余国家70年间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数为6万人。中国救灾外交应积极主动,寻求救灾外交话语权[16],力争减小极端特大型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图7 东亚经济圈灾害类型与死亡人数图

东亚经济圈70年来灾害造成11432.9亿美元经济损失(图8),其中地震、洪水、风暴分别造成5109.6亿、3137.9亿、2547.5亿美元损失,总共占比94.4%,东亚国家应加强对这三种灾害的防治,提高相应救灾能力,减轻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干旱与极端气温造成百亿美元级损失,其余灾害类型造成经济损失相对较小。《亚行对自然灾害和风险的应对》报告指出,亚洲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远高于非洲、更是欧洲和北美受灾可能的25倍[17],可见东亚经济圈的各国应加强灾害防治合作,减小灾害造成的影响。

图8 东亚经济圈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图

4.2 中东欧经济圈自然灾害特征

在“一带一路”倡仪中,中东欧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地位[18]。相较于东亚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少,造成经济损失与人员死亡较低,这是由于中东欧地区地形跨度小,灾害类型较为固定,国家医疗程度、救灾能力较高。图9为中东欧经济圈灾害发生次数图,可以看出近70年来共发生自然灾害565次,洪水、极端气温、风暴发生次数最多,总共占比76.5%,其余灾害发生次数较少,中东欧地区应将灾害防治重点放在极端天气上。

图9 中东欧经济圈灾害频次图

从灾害造成的影响程度分析(图10)看,中东欧经济圈1950-2019年灾害导致死亡人数达6.5万人,造成经济损失共计615.7亿美元;极端气温与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95%;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灾害是洪水、地震与干旱,其中洪水70年累计造成291.8亿美元,占比47.4%。中东欧经济圈的各国年均温度差较大,地震灾害发生较少,但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多且危害较大。2007年发生在匈牙利的一次高温热浪导致500人死亡,此次热浪还引发了森林火灾。中东欧多国受此次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了广泛的伤害。

图10 中东欧经济圈灾害造成损失

4.3 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自然灾害特征

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资本稀缺,抗灾能力低,防灾意识不强,加之不合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以及发达国家转嫁环境灾害和社会危机,致使发展中国家产生灾害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加,灾害的成灾损失越来越严重,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因素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形成恶性循环[19]。“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发展中国家众多,灾害类型繁多且伴随着严重的人员死亡与经济损失,灾害发生次数与死亡人数均为3个研究区中最高的。“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1950-2019年共发生自然灾害4590次,约为东亚经济圈的3倍,东欧经济圈的5倍,从图11可以看出发生最频繁的灾害是洪水、风暴、地震,其中洪水近70年发生了1860次,占比40.5%。灾害的危害性不一定取决于灾害发生的频次,一定程度上由区域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承载能力等决定[20-22]。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从图12知,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42万人,经济损失达4059亿美元,其中干旱、风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仅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就超过160万人;洪水、地震、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分别达2000亿美元、873亿美元、792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应尽量减小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加强对极端天气的应对,尤其是暴雨天气所造成的洪水灾害事件。

图11 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灾害频次图

图12 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灾害造成损失

5 结论

基于全球灾害数据库1950-2019年的自然灾害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进行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并且将研究区分为东亚经济圈、东欧经济圈与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发生灾害次数最多的洪水(37.27%)、风暴(27.07%)、地震(11.65%),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是洪水(232万人)、干旱(166万人)、地震(102万人),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地震(6177亿美元)、洪水(5435亿美元)、风暴(3363亿美元)。整体看造成影响最严重的灾害类型是洪水、地震、风暴。(2)5-9月是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时间段,这期间暴雨、极端天气、高温热浪、洪水等灾害频发。2000-2009年是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近10年灾害发生次数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50年代以后灾害整体呈上升趋势。70年代前影响最大的灾害为干旱与洪水,70年代后为地震与风暴,近20年来流行病有上升的趋势。(3)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受灾最严重,灾害最多,且伴随着最多的死亡人数,这与人口密度、国家医疗科技水平较低有关;东亚经济圈受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严重;东欧经济圈由于地形地貌较为简单,人口密度小,科技水平较高,所以灾害造成的影响较小。

“一带一路”沿线陆路地区的灾害主要与地理环境有关,造成的影响结果与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有关。各个地区及国家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方法,搭上“一带一路”的便车努力发展经济、科技,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结果。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也是东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国,国内人口密度大,灾害类型多,所以中国应该提升救灾水平,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努力减小自然灾害对国家的影响。

猜你喜欢
经济损失中东欧经济圈
中东欧市场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中东欧国家媒体年暨中东欧主题影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幕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烟民每年为香港带来逾百亿港元经济损失
下雪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