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阅读:从播种到发芽

2022-11-16 08:29王木
时代邮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绘本孩子学生

文 王木

“对于这些理解力较弱,又没有更多资源的农村孩子来说,读书太重要了—— 它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书中的趣事让小男孩乐不可支

“阅读是改变乡村教育、提升乡村孩子教育品质最廉价、最基础、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曾如此论断。

作为乡村儿童应有的一项文化权利,阅读既关乎乡村的现在,也关乎乡村的未来。

一间诱人的阅读室

很多年以后,胜利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马小博或许都不会忘记,2021年10月19日午后的那个“白日梦”—— 窗外,一亩亩旱地化为一汪汪河塘。远处,灰扑扑的沙丘变成白茫茫的水雾。而自己则坐在一只木盆里,浮在无边无垠的水面。

这是他第一次读曹文轩的《草房子》,脑海里升腾起的画面。合上书,小博身处的世界截然不同。胜利乡位于西北内陆宁夏永宁,每年只有3个月有雨,向东10公里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向西30公里是飞沙走石的戈壁。但这并不妨碍小博飞到书中那个叫“油麻地”的江南水乡,和那里的小学生桑桑、秃鹤成为朋友,共尝成长的烦恼。

小博喜欢读书,但胜利乡没有书店,最近的书店位于5公里以外的永宁县城。和小博一样,乡村少年想看一本喜欢的书,并非易事。根据2018年一份基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七成农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

让小博欣喜的是,2021年10月学校新建了一间阅读室,光洁的书桌、明黄色的座椅在教室正中围成一圈,紧靠墙边的是一排排高约1.2米的书架,2500多册图书在书架上舒展开来,等待每一位爱书的少年。

距离宁夏胜利乡1500公里的贵州毕节,鸭池镇草堤小学的阅读室已建成两年。“一走进去,就像进入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五年级学生朱静怡形容。她在那里见过《草房子》里的水乡、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最近她和同学们一样,迷上了“大中华寻宝系列”丛书。在语文老师兼阅读室管理员范艳眼里,阅读室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在家里看不到书的乡下娃知道,原来书籍里的内容是这么丰富,我们学校也有这么多好书”。

范艳曾向班上46个孩子提问,谁有超过5本课外书?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学校在城乡接合部,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也不高,有些父母宁愿拿钱打麻将,也不愿给孩子买书。”范艳感到心酸。

学生们没有阅读基础,更没有什么阅读习惯。为了让孩子们都能看看书,草堤小学推行集体阅读制—— 每天午休时分或下午托管课,学生们按班级轮流走进阅读室看书。其余时间,则将阅读室的部分书籍放到教学楼走廊两侧的开放书角,任由学生们翻阅,两三周轮换一次。

范艳回忆,阅读室刚建成之际,看书的孩子并不多。40个学生走进去,不到两分钟,20多个孩子就“逃”出来。相比图书,操场上的游戏更有吸引力。“那就从最简单的一点一点来”,范艳和同事们“手腕”尽施:先挑学生们喜欢的绘本,督促学生从“这一小本看起”;然后再层层加码,“看完以后要写阅读感受,哪怕只写一两句话都行”。

慢慢地,范艳觉察出一些变化。留在教室里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学生们见了她第一句话总是,“老师,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班看书?”每到集体阅读时间,学生们就在门口排起长队。范艳笑道,这个藏书超过3000册的阅读室,已经成为草堤小学学生们眼中“最大的诱惑”。

特别的阅读课

就在马小博做“白日梦”的第二天,他的妈妈被请去学校的阅读室,上了一堂特别的阅读课。“不是让孩子多读书吗,我们家长上什么课?”马妈妈带着疑问走进教室,却被上课的志愿者李振宁来了个“下马威”。

“孩子们平时回到家有什么习惯?”李振宁问。“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他再问:“习惯是怎么来的?”教室里却沉默了。

“大人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习惯在于坚持,阅读也是如此,”志愿者的话一字一句砸在马妈妈心里,“家长要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书,围绕书里的话题,和孩子多交流。为他准备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本书,而不是一部手机。”

事实上,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席卷乡村的时代,任何人都无法逃离手机。根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4.7%。上网听音乐、玩游戏、看短视频已成为未成年人主要的娱乐活动。

“故事很有力量,我们要跟电子产品抢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有情感的陪伴很重要。”2019年,志愿者王茵面对广西南宁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民族小学的70多位家长时,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满足孩子对故事的迷恋,哪怕是一个重复的故事,这也是他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什么时间阅读最好”“除了吃喝还能和孩子聊什么”“孩子不懂爱惜书怎么办”等问题,都能在家长交流会上探讨。因为互动热烈,江西赣州市赣县区湖新中心小学的交流会持续了4个小时。

从事阅读推广多年的王彦方多次在家长阅读交流会上分享阅读的力量。在她看来,乡村孩子不乏阅读的热情,他们缺少的是接触阅读资源的渠道,要想有所改变,归根结底还得从大人做起。“我们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在一个有阅读氛围的环境中,一个孩子很难不去读书。”

为掌灯人掌灯

在人口外流的乡村,营造读书氛围并非易事。湖南龙山县正南小学,家长会上难觅年轻的身影。全校337名学生里,有144人是留守儿童。在给学区教师开展阅读培训之前,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深深地鞠了一躬,“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就需要老师们担当更多的责任。”

两年前,张秋也曾在贵州毕节草堤小学开展培训。他留给31名乡村老师的“锦囊”,如今都派上了用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要用绘本引导,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当时参加培训的教师胡平,至今记得张秋的建议。“最受欢迎的是绘本、漫画、寻宝类的书籍,”范艳对学生们的阅读喜好了如指掌,“有些绘本学生翻多了,都磨破了皮。”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草堤小学的老师们则参照张秋的建议,专门设计了一份阅读笔记,供学生们看书后写下阅读感想、好词好句。那些基础不错的班级,范艳也尝试让学生们先看半小时书,然后请他们交流体会。

范艳坦言,包括自己在内的兼职管理员,在更深入地指导学生阅读上做得还不够,“我们现在其他工作也很多,不单是教学,我还负责少先队、国防教育、留守儿童等工作,有时力不从心。”

不过,每次阅读室轮值时,范艳总会拿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陪着学生们一起看。轮值阅读室增加了工作量,但范艳说,也带来了许多意外收获。比如,阅读室里的绘本《猫头鹰喔喔呼!》,化解了学生们对学校里一位残疾儿童的捉弄。

“一只猫头鹰意外地钻进一个鸡窝。一觉醒来,母鸡们都赶它走。猫头鹰努力学习成为一只‘公鸡’,可总是学不会喔喔叫,备受嘲笑。最后因为一场意外的危机,它却成了鸡群里的大英雄。”范艳给学生讲完故事,趁机引申开去。

“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就像我们身边的残疾小朋友,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应该体谅帮助,还是嘲笑捉弄?”范艳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们单手穿衣,设身处地去感受残疾小朋友的生活。一个男孩穿了半天,也没把衣服穿上,他边哭边说:“他们太不容易了。”

“对于这些理解力较弱,又没有更多资源的农村孩子来说,读书太重要了—— 它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最好的出路。”范艳说。这也是草堤小学老师们的共识。阳光之后,冰雪消融。那些曾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种子,已悄然破土、发芽,正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绘本孩子学生
绘本
绘本
绘本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