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社恐”的时候

2022-11-16 08:29邹晓菁
时代邮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恐社交活动恐惧症

文 邹晓菁

“社交恐惧症患者之所以在面对社交人群时焦虑,是因为担心自己举止失当,害怕因此而被人群嘲笑或是得到负面评价。他们也害怕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被别人识破,进而得到负面评价。”

小组讨论时不敢与不熟悉的同学交谈,更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当众演讲时,不管准备得多充分,上台后还是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路上遇到同事总想回避,不敢大方打招呼;听到手机铃响就恐惧,不敢接听……

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青年?又或者,你也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员?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搜索率便持续攀升。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

当我们谈论“社恐”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社恐”究竟为何物

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你会选择求救吗?

“我不会。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这个曾在网上很火的段子出自一名脱口秀演员,寥寥数语,虽然夸张,但精准戳到了很多“社恐”人的痛点:面对人群就紧张焦虑。

很多年轻人抱着玩梗自嘲的心态谈论“社恐”,却不知道社交恐惧也是一种精神疾病。研究显示,社交恐惧症通常始于童年或青春期,大多数人在20多岁之前就已经发病,也有一小部分人会在成年后患上这种疾病。

而现在,社交恐惧从医学概念演变为网络上大家互相调侃的梗。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看来,“社恐”一词其实是被泛化了。“社恐”被泛化,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病理性社交恐惧症的人数也在增多?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牟晓东说,与其说社交恐惧人群有增多趋势,不如说更多人了解到自己可能有社交恐惧倾向。“在过去物质生活尚不丰盈的年代,人们很难关注自己是否有心理障碍,而现在人们对心理学科、对自己的认识都在加深。”牟晓东分析道。

“现在的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占多数,从年幼时起他们的社交频率就比上一代低很多;而且这一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逢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兴起,社交软件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牟晓东说,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躲在手机屏后,不习惯把自己暴露在人前,这都可能造成社交恐惧症多发于年轻人中。“广义上的社交恐惧症确实可以说是现代人的通病,有些人的‘社恐’达不到精神疾病的程度,但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他说,现代社会虽不至于“人人皆社恐”,但“社恐”现象确实值得更多关注。

“我们不能将‘社恐’简单归因于内向或害羞,内向的人只是喜欢自己安静地工作,并不会害怕人,这要加以区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李一花提醒道。

“社恐”人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面对人群时就会有焦虑感?刘利(化名)就是一名“社恐”人,他曾做过某心理机构发布的社交焦虑障碍自评表,测试结果是患有中度社交焦虑障碍,“当我面对人群的时候总有焦虑,比如和同学聊天时,如果他没有对我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我就会认为,他是不是觉得我说的话很无聊?久而久之,我就很害怕和人打交道。”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刘利的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认知偏差。社交恐惧症往往与认知偏差有关,比如在面对社交人群时会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作出消极的解释。

“社交恐惧症患者之所以在面对社交人群时焦虑,是因为担心自己举止失当,害怕因此而被人群嘲笑或是得到负面评价。他们也害怕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被别人识破,进而得到负面评价。”牟晓东总结了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为了提高社交能力,刘利也曾看过社交沟通技巧的相关书籍,但他感觉这对改善他的社交恐惧症状帮助不太大。刘利说,很多“社恐”人都像他一样,内心其实很期待一段愉快的交流,所以会在社交时“讨好”对方。但“讨好式”社交的感受并不好,于是很多“社恐”便慢慢放弃了社交,越来越不愿意主动和外界接触。

“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王明睿借用村上春树这句话总结了“社恐”人的复杂心态。“社交恐惧症人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社交中无法获得认同感。”王明睿认为,这和教育方式有关系。“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倾向于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认可,而不是鼓励孩子在社交中单纯地表达自我。”在他看来,这就使得孩子们在长大后对获得认可的需求非常高,一旦无法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期待中的认可,就容易产生回避心态。

“社恐”需要治吗

“80%的‘社恐’人不必进行相关治疗。”这是牟晓东根据接诊经验得出的数据,“这部分患者虽然也有社交恐惧的相关症状,但可以通过减少社交活动频率等方式保持正常生活。”

那么社交恐惧症状达到何种程度就应该求助专业人士呢?牟晓东给出一个判断标准:社交恐惧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谈及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为何需要积极就医,王明睿解释道:“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病因都是极具个性化和偶然性的,对病因的深层探寻是一个高度专业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士完成。”

王明睿分享了一个病例:“我曾接触过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她当时已经严重到不敢出门见人,每天只在夜里无人时去公寓的自动贩卖机买点必备食品。”最初,这位患者并没有将童年家暴阴影、工作受挫和自己突然患上的社交恐惧症联系在一起,最终,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找到致病原因,并找到了打开心结的办法。

“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往往还伴随着抑郁症。”牟晓东提醒,社交恐惧症状加重时,抑郁程度很可能也加深了,此时患者应该再测一份抑郁程度量表,有问题及时就医,“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病因往往很复杂,需要由专业人士诊断。”

“有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不需要长期服药,但当有重要社交活动比如上台演讲时,可以通过提前服药稳定情绪,这样上台后就不会太紧张焦虑。但要注意,患者不管是长期还是临时用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牟晓东说。

轻度“社恐”可以自愈吗

如今,在社交网络平台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症状较轻,没有达到必须就医的程度,但像刘利一样,很多“社恐”人虽然外表上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但内心对愉快自如的社交活动仍有很大需求。

“程度较轻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尝试脱敏治疗,就是主动去靠近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情境。”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李一花建议,“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交情境的回避意味着患者永远无法脱离恐惧。如果想消除对社交情境的恐惧,就应该先靠近恐惧。”

在李一花看来,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我的场景很多,如果“社恐”人总是用回避的方式躲在安全的“壳”里,很容易错失自我发展的机会。“一旦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模式改善了,那么他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李一花鼓励程度较轻的“社恐”人尝试自愈。

王明睿鼓励“社恐”人多参与可以表达自我的社交活动。“相比玩桌游和剧本杀,小龙虾才是更有效的社交工具。只有嗍着小龙虾时,大家才会放下手机面对面坐在一起表达自我,这才是有效社交。”他笑着建议,多和朋友嗍几顿小龙虾,“社恐”可能就自愈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拥有适当而舒适的社交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当我们找到更好的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时,世界也会向我们展示更美好的一面。”王明睿说。

猜你喜欢
社恐社交活动恐惧症
社交新气象
我,社恐……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试探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社交活动中的语用价值
牛津大学《Cherwell》
我有开学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