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山区薏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11-17 01:56叶开梅何大智金月龄
中国种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品种农业

陈 维 叶开梅 何大智 俞 玮 卢 平 金月龄

(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安顺 561000)

薏苡作为药食兼用型经济作物,富含的维生素E、食用纤维,薏苡仁酯、薏苡素及多种必需氨基酸,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美容、食品、饮料等多种行业,随着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逐渐被消费者所认识,薏苡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薏苡市场潜力显现、前景广阔[1]。薏苡作为贵州省传统特色优势作物代表,2017 年以来种植面积达6.67 万hm2以上,年产薏苡50 多万t,可生产优质薏仁米15 万t 以上,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从种植面积和产值来看,已成为全国及周边国家薏苡加工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1]。目前,除加工本地生产的薏苡外,每年从越南、老挝等地调入并加工薏苡3 万~4 万t,年加工量40 万t,主要加工成薏仁米包装销售[2]。薏苡耐瘠、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加之坡地种植薏苡经济价值高于一般农作物,黔中山区农民一直有在坡地及缓坡地种植薏苡的习惯[2],常年种植面积3333.3hm2,是贵州省薏苡主产区之一。

由于受经费、人力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黔中山区薏苡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薏苡产业发展,引起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及安顺薏苡生产与加工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3-5]。本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薏苡栽培及推广类项目实施经验,对黔中山区薏苡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1 黔中山区薏苡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条件黔中地区位于贵州中部,雨热同季,水资源十分丰富,属于云贵高原喀斯特丘陵地貌,石漠化严重,多为坡地及缓坡山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灌溉农田面积少、农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产便道修建覆盖面低、机械操作难度大、排灌无储蓄池和沟渠,农业生产以人工作业为主,农民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1.2 薏苡种植分布及主栽品种黔中山区薏苡主要分布在紫云县板当镇、普定县黄桶街道、镇宁县江龙镇、西秀区新场乡等,其他乡镇零星种植[1]。生产用种以紫云白壳薏苡、江龙白壳薏苡、镇宁薏苡等农家种为主,推广种植安薏1 号和兴仁小白壳,以农户自发种植为主,少数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大面积集中种植管理,种植面积及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1.3 产业化队伍情况从事薏苡育种、繁种、推广及产品研制人员匮乏。目前,专业从事薏苡栽培与育种科研单位1 家,专业人员3 人,几乎无专业人员从事繁种与推广工作,育种者也是繁种员和推广员,仅能开展小面积的繁种与推广;薏苡加工以初加工生产薏仁米为主,专业从事薏苡产品开发重点龙头企业1 家,生产产品有薏仁米、苡仁米乳、苡仁米粉、苡仁米茶等;种植薏苡合作社3 家,薏苡加工户30余家,常年经营加工大户3 家[1]。深加工产品研制滞后,加工产品品牌化不强,生产与加工脱节,缺乏地方特色薏苡品牌。

1.4 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作为小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十三五”以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公司在薏苡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目前贵州省育成薏苡新品种6 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品种2 个,通过贵州省审定品种4 个,获得地理保护品种1 个。针对育成品种开展了播期、密度、肥料、栽培模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总结形成薏苡新品种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黔中薏苡适宜播期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种植密度6500~8000株/667m2,采用轮作和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黑穗病,苗期加强地老虎的防治。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单产不稳定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受当地政策、经济条件及产业规划的影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坝区。受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石漠化较严重的缓坡区域或相对偏远的山区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灌溉、机械作业方面尤为突出,几乎无任何的灌溉措施及设备。薏苡“收多收少靠天”的局面无法改变,导致薏苡单产波动大,收入不稳定,种植以人工作业为主,费工费时,劳动力投入大,生产成本高。二是薏苡产业种植规划结果,薏苡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规划种植时,薏苡常被选择在石漠化较严重的缓坡区域或相对偏远的山区乡镇种植。

2.2 品种更新慢,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一是薏苡育种、栽培及推广应用是一项持久、连续性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期稳定的专项科研经费支持。但长期以来,薏苡作为小作物未被充分重视和利用,育种、栽培及推广工作开展的经费来源仅仅依靠申报项目经费支撑,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窄,立项难度大,而且项目实施资金及起止时间有限,难以支撑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二是科研团队保障方面,受资金、政策及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薏苡科研有生力量不足,人员调动大,团队不稳定,严重影响薏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十三五”以来,科研院所虽然在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育成了适宜贵州种植的优良品种,但薏农习惯自留种,新品种推广难、更新换代慢。四是地方品种种类多、乱、杂,农民种植凭感觉、凭习惯,种植播期、密度随意,只种不管,且普遍存在连作重茬,施肥单一,土壤养分失衡。薏苡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生产的薏苡混杂严重且单产低,商品性、加工性及口感差。

2.3 销售模式简单、品牌化不够黔中山区薏苡销售主要有3 种方式,一是商家入户收购,脱粒晾晒扬净直接销售;二是由合作社、种植大户收购拖运到紫云、兴仁、晴隆进行初加工后,销售精薏仁米;三是部分企业从其他国家进口薏苡直接销售。黔中薏苡加工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农民留种种植、地区主推品种种植及收购兴仁、晴隆优质薏苡,来源渠道多,原材料混乱,导致加工产品品质和商品性参差不齐,未形成本地区特色品牌,直接影响销售价格,产品效益不明显。

2.4 种植技术推广不足、规范化程度低一是技术推广专项经费支撑少,宣传方式单一,示范效果不明显。目前,新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科研院所和市(州)、县农业农村局以新品种为试验示范材料申报的推广应用类项目经费作支撑,因缺乏推广专项经费支持,以局部、小面积示范、展示为主要宣传方式,试验示范时间短、地点不固定,宣传方式简单,力度不够,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农民对薏苡新品种、新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不足,不敢接受和相信新品种、新技术,科学种植难。二是推广技术员专业化不够。基层农技人员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但专一化、专业化程度低,基层工作多而杂,无充足的精力思考和研究推广工作,参与和指导农业生产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不深,优良的品种和技术无法送到薏农手中,农民享受农业科技成果机会较少。三是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薏苡多种植在相对偏远的乡镇和村寨,随着城镇化建设,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尽管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学习热情高,但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仍以传统种植农家种为主,种植方式及选种观念转变难,对新品种、新技术增产增效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薏苡的推广应用。

3 对策与建议

3.1 继续加大局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制定农田基础设施规划及政策,农业部门积极申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专项经费支持,逐步完善偏远乡镇及山区农田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薏苡种植农田的机耕道修建,保证基本农机具能到田作业,减少人工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修建蓄水池和排灌沟渠,充分利用黔中地区雨水充沛的优势,雨季收集储存,在薏苡苗期、抽穗灌浆期、成熟期等关键需水期保证水分的正常供应,确保薏苡正常生长,为薏苡种植提供基础保障。

3.2 规范薏苡市场准入、推进本地特优薏苡品牌建设政府引导,企业重视,一是规范来源,加强对引进品种和外调原材料的品质监管,分类进入市场。二是重视本地区特优品种规模化种植,提高产品总产值;加强加工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及自建企业,鼓励企业就地取材,建立“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发地方特色品种,推进薏苡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薏苡品牌。

3.3 加大科研投入科技投入直接影响农业收益,应加大薏苡研发财政资金投入。一方面鼓励科研院所加大薏苡新品种的选育力度,设立薏苡新品种培育专项经费,以“引种鉴定筛选+自主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培育适宜黔中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针对培育的优良品种,在薏苡主产区开展示范和展示,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基层农技人员在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田间观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专一从事薏苡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3.4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大薏苡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及指导力度,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一是结合省市农业创新创业行动,利用农业技术人员参与“揭榜挂帅”和“基础示范服务”的良好契机,利用“院坝会、小组会、村民会”广泛宣传,营造讨论、交流薏苡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氛围。二是结合薏苡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在薏苡主产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同时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社及种植积极性较高的薏农开展薏苡播前培训,提高薏农的科技水平及积极性,增加薏农的种植信心,在薏苡生长关键时期,采用室内讲课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指导,真正将科技成果送到种植户手中。

猜你喜欢
新品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晋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
山西农业
看禾选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九)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2009年花卉新品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