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2022-11-17 03:47王锡金赵灵芝
包装工程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功能环境

王锡金,赵灵芝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王锡金,赵灵芝

(绥化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1)

针对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不足,从公共艺术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创新尝试路径。首先对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相关延伸进行整体论述,展现一个直观而深刻的理论认知;其次以理论论述为基础,总结出人、环境与功能方面的设计要求与不同的艺术追求;最后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就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思路进行划归,尝试从设施在关照人群、迎合环境和丰富功能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验证,阐述并总结了公共设施设计中更加开放的设计形式与方法,希望以此提升公共设施的实用性、艺术性与审美性,满足社会大众之所想与所需。公共艺术理念渗透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是提升公共设施形式与功能的有效尝试,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其在突出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化、特色化、审美化的基础上,促使城市公共空间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活力。

公共艺术;公共设施;艺术理念

城市公共设施是具有极强辨识度的城市名片,也是直观展示城市经济、文化、历史的载体之一,堪称城市家具。近年来,这一城市家具也表现出十足的活力和动感,一方面公共设施进行创新升级,以突出城市的个性。另一方面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设施已经不能简单地被称为城市家具,它还是一门艺术、一种情怀[1]。娱乐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交通设施等,都是城市公共设施的代表性类别,其日新月异的面貌正在让自身和整座城市变得更具魅力和艺术性。在国外,公共设施设计有着很多的突出之处,如始终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和公众参与度,还会借助一定的高精技术实现更具动感的设计形式。比如,耶路撒冷旧街区花朵形式的城市路灯设计很出彩,白天可以为行人庇荫,晚上又会变化成光源,照亮广场和街道[2]。最特别的是其花蕊处的感应器能够感应行人的存在,从而实现通电、充气、盛开。聚焦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真正做到艺术与功能、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和升华的设施较少,也缺乏精心的设计和新颖的外观,急需新一代的设计师进行大胆实践与创新。那么,怎样提升自己的感知,深化对艺术的理解,又如何玩转这样一种造型艺术,公共艺术视角为人们提供了一些现实线索[3]。

1 公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公共艺术这一新兴学科所强调的是一种多元化、多义性的综合艺术体,突出一种公众性的艺术语言,代表艺术为城市带来美的展现,其不仅给城市环境增添了文化内涵,还以更加新颖的公共空间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从其内涵来看,公共艺术必须存在于公共空间,是一种多样化的存在,更允许人们参与其中,可以说只要能够被合理运用的形式就是公共艺术,具体包含各种雕塑建筑、城市设施等,有一种艺术的公共性[4]。从其外延上看,公共艺术在当前的发展势头很猛,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那些有个性、有品位的公共艺术作品更使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在此背景下,公共艺术整体的引导性、功能性和审美性日益突出,只要能与其实现完美地融合与创新,就是合理、可行的。

2 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融合点

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设施的艺术融合是整个城市环境的重要装饰和点缀,具有强大的美学价值,既能够美化人们的生存空间,又能够让公共设施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还能够实现更大意义上的设计效果,实现规范、严谨、公共、艺术等多方面的升华[5]。综合而言,这些具体的特点始终围绕着人、环境和功能三者而得以突出和强化。从“人”这方面来讲,公共艺术始终从大众的现实需求和审美追求出发,这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是一个有效的指引,有利于公共设施建设,更好地明确方向和方法。比如,设计者可以从动与静两大方面就大众的多方面需求进行照应,必要时还应征求大众的意见,以大众的现实诉求为基点,进行优化设计。在“环境”方面,公共艺术讲究对环境的迎合,要求实现人、环境的和谐共生[6]。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设计师应遵循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境空间的协调关系,体现公共艺术理念,将外在的表现形式进行优化。在“功能”方面,公共艺术越来越追求功能的优化和资源的消耗,在观赏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合理呈现。公共设施在设计中应从实用、审美、交互、智能等方面着手,在整合优化功能的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审美的达成,体现艺术与功能并存且互为促进的良好效果[7]。

3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具体表现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精髓就是设计视角的选择和把握,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设计视角,公共艺术视角的选择为人们打开了新的大门,让公共设施的表现更加多元,既有着色彩、材质、外形的升华,又有着与人、环境、功能相协调的关照,有效提升了设计水平,实现了极大的设计效果和价值效用。具体尝试路径如下。

3.1 关于人的表现

以人为本的艺术追求就是关注人们的生活,关照生活在公共环境中的人们。以一个公共艺术作品为例,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视觉侵略,所以才引起人们在路过时不自觉地去关注它,而这种关注会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开始,这种“开始”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些日常所需的精神食粮和放松空间[8]。城市公共设施的“人”之表现,就在于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传达人文性关照,在人性化的设施作用下实现更加多样、更加优秀的设计效果。第一,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公共空间环境带来的愉悦与舒适是当下人们的普遍要求。从这一层面出发,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如实用性极强的公共座椅就是对这一要求进行关照的现实载体。设计者应从不同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出发,以人机工程学为切入点,结合环境进行艺术定制,体现一种人文关怀[9]。第二,从人口密度发掘要素。公共设施是人们外出、休闲等情况下需要使用的一种载体,多存在于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结合不同空间中的人流密度也可以让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设计师可以不同的公共空间为考量,让公共设施的数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真正为人们的出行和休闲生活提供便利,避免因为数量过少或过多造成各种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3.2 关于环境的表现

环境是公共艺术的存在空间构成,也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公共艺术的要求之一就是跟环境适应,在其作用下的公共设施设计也应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彰显,因为那些被过度改造的公共设施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10],反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只有从公共设施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特点出发,在考虑实际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对文化符号的艺术升华,才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公共设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从具体的公共性、多元性和场域性着手,打造一些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公共设施,以自然环境特点和地理位置特点进行设计,甚至从当地的价值观等出发,进行地域文化元素与符号的艺术融合[11]。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协调公共设施与城市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发出适合城市特质的题材,然后加以设计,让公共设施与城市的文化环境相适应。当然,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还应大胆创新,让公共设施设计能够成为更具代表性的存在,甚至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品,展示某种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指引人们的出行和寓意社会现象,不断去发展和完善形式与功能,想别人之未想,然后做别人之未做,进一步突出娱乐性和传承性,且让公共设施具备一定的纪念意义,如此才能让公共设施成为文化的载体[12]。

3.3 关于功能的表现

无论公共设施如何发展,都是要将功能性作为重要的发力点的。这一点在公共艺术的影响下更加凸显。公共艺术是城市的一种思想代表,而公共设施是城市的物质载体,它的造型特征也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层面看,功能性的表现和丰富不可或缺[13]。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让城市的功能更丰富,让人们的生活更愉悦。首先,公共设施要从交互性上下功夫。以城市的街道社区的休闲广场为例,它是人们日常休息、聊天、游戏的地方,所以其功能的定位就要强调交互性。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其主要的使用主体,对各个年龄层的人群进行关照,在公共设施的比例和形式,尤其是功能上应做好协调,吸引他们在休闲广场会聚。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休闲广场切忌千篇一律,而应结合自身实际做好空间的划分,并针对该社区的居住特点进行交互性设计,让公共设施成为人们休闲方式的第一交互空间。其次,智能性。公共设施的功能无论休闲、交通、交流还是购物、医疗等,都是可以融入其中的。鉴于此,设计师在设施设计时加入智能化的服务,支持各种APP,方便个性化服务的推送和实现,从而使公共设施拥有更加便利的性能,深化城市居民的认同感。最后,绿色化。公共设施的功能对绿色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凸显,希望达成人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的目标。设计者在设计中应突破过去的局限,在审美欣赏和生态环保上下功夫。

4 结语

公共艺术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表达,其带给公共设施的是更加多样、丰富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也突出了公共设施的功能性、审美性等特点。文中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出发,结合公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去探索公共艺术与公共设施的融合之可能,总结出人、环境、功能三大方面的创新尝试策略,有效拓宽了公共设施的设计路径,也让其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顺畅,真正成为了贴近和滋润大众生活的存在形式。这不仅有利于公共设施价值的发挥和人们的日常出行,更有利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值得设计者们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更多且更深的尝试与探索。

[1] 史恺.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街道设施设计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0.

SHI Kai. Research on Urban Street Facility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rt[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0.

[2] 黄越, 刘子溪. 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休闲空间设施设计[J]. 传播力研究, 2019, 3(8): 232.

HUANG Yue, LIU Zi-xi. On the Design of Urban Leisure Space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rt[J].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2019, 3(8): 232.

[3] 高娅娟. 论现代城市中公共艺术的情感价值[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12): 77-79.

GAO Ya-juan. On the Modern City in the Emotional Value of Public Art[J]. Art and Design, 2008(12): 77-79.

[4] 田鑫, 陈斯. 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5): 63-64.

TIAN Xin, CHEN Si.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Integrating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J]. Beauty & Times, 2019(5): 63-64.

[5] 张梦迪, 那海峰. 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J]. 儿童大世界(下半月), 2019(9): 244.

Zhang Meng-di, Na Hai-fe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Art in Urban Public Space [J]. 2019 (9): 244.

[6] 刘诗乔, 周旋坤. 谈公共艺术与创意城市建设[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29-31.

LIU Shi-qiao, ZHOU Xuan-kun. Public Ar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ative City[J].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1): 29-31.

[7] 胡超. 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及未来设计趋势研究[J]. 当代旅游(下旬刊), 2019(2): 00041.

HU Chao. Impact of Public Art on City and Future Design Trend [J]. Contemporary Tourism[J]. Contemporary Tourism, 2019(2): 41.

[8] 张昕.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模式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3.

ZHANG Xin.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Urban Public Art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13.

[9] 王帅. 城市文化身份与公共艺术研究[J]. 今传媒, 2020, 28(9): 140-142.

WANG Shuai. Research on Urban Cultural Identity and Public Art[J]. Today's Mass Media, 2020, 28(9): 140- 142.

[10] 李秋.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3): 191-192.

LI Qiu. Analysis of Public Art and Urban Cult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 2010(3): 191-192.

[11] 李建盛.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LI Jian-sheng. Public Art and Urban Cultur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12] 黄有柱.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价值走向[J]. 民族艺术研究, 2010, 23(6): 75-77.

HUANG You-zhu. The Value Trend of Public Art and Urban Culture[J]. Ethnic Art Studies, 2010, 23(6): 75-77.

[13] 王晓丹.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5, 32(2): 54-56.

WANG Xiao-dan. Study on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Pacilities[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2005, 32 (2): 54-56.

Design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rt

WANG Xi-jin,ZHAO Lin-zhi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uihua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Suihua 152001,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approaches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rt, aiming at the inadequate design results of existing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First of all, the concept of public art and related extension are needed overall discussion, to show an intuitive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cognition;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theoretical discussion, it summarize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human,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 and different artistic pursuits. Fin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public art an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this paper attempst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cilities in caring for the crowd, catering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nriching functions, and expounds and summarizes the more open design forms and methods in the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hopes of improving the practicability of public facilities, artistic and aesthetic to meet the public demand and need. Public art concept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is to improve public facilities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effective attempt, and is also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highlighting the individu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aestheticization of modern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it promotes the urban public space to unleash greater charm and vitality.

public art; public facilities; art concept

TB472

A

1001-3563(2022)12-0375-03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2.048

2022–01–25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1EDC19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GJB142236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SJGY20200829);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创新(202010236020);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2021D035);绥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S2021008);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S2021013);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WK10236210203);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8YSE645)

王锡金(1984—),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赵灵芝(1988—),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责任编辑:陈作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功能环境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翻译功能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环境清洁工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一路惊喜
漫观环境
公共设施区位规划及相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