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叙事:革命文物的“言说”★

2022-11-17 20:16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言说理想信念文物

韩 玲 唐 松

革命文物是生动“言说”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宝库。学界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以革命文物的“言说”功能为视角,拓展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研究,将有助于发挥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生动叙事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言说”逻辑

作为一种研究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实物载体,革命文物“具有直观、生动、真实、可信度高的特点,有着其他宣传、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更是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实物论据”。[1]小文物往往蕴含精彩历史和生动故事。革命文物具有“小我”的面孔,呈现出革命精神的微观特征;对社会而言,革命文物则具有“大我”的公共价值,呈现出教育特征的政治需要;对国家而言,革命文物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凸显了革命精神中最彻底的改造能量。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往往透过革命文物得以具象化,革命文物是对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还原,也是开悟启智的教育课堂。

(一)革命文物言说革命历史

“革命文物是自1840 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2](p.2)革命文物具有阶级属性,是一种具有浓厚阶级与政治特征的主观性思维的产物,是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物化”具象。革命文物还具有传播功能,是一个附着一定的思政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载体,肩负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光辉革命故事和生动事迹的重任,是中国当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外延的重要延展。

“言说(Narrative)”是革命文物的功能属性之一,“言说”即观照并叙说。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说是一个动词,是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专属行为,延伸至政治教育层面,“言说”功能让革命文物的精神价值成为社会公共价值的构建要素,成为讲好党的故事,彰显党的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叙事单元。当充当政治教育工具的“言说”同革命文物本体相结合,革命文物就成为一种以主体性身份“传递”革命精神和故事的“活物”。作为历史遗留,革命文物“言说”的目的是要在对话中找寻情感通达的可能,通过其独有的革命精神特征实现与当代公共价值的对话和接榫,即生动“言说”与革命主题相关的“概念”“故事”“人物”和“思想”,在革命文物构建的历史还原中发挥传播党的故事、引导公共价值观、塑造集体精神、灌输党的意志的教育功能。

“历史还原”也可称为“历史的情景再现”,是基于革命文物的产生背景,借助史料详细记载,利用现代科技打造过去的“真实”场景、人物、物品,赋予这些物一定的革命故事、精神和价值内涵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具身认知”的心理教育理念。“具身认知”强调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导位置,“具身”是观众“设身处地”的一种状态,“认知”则是一种心理活动。与传统以“物”为核心的叙事逻辑不同,“具身认知”的方式是以“人”为核心,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和沉浸互动体验场景营造一个整体的革命叙事空间,从多个角度去展现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细节、人物关系、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人们内在地构建崇高理想信念的行动自觉。

尽管通过革命文物的历史还原法并不能让逝去的历史场景重现,但能打造出让人们感知革命历史的悲与愤、血与火的“真实场景”。“文物+场景+故事+精神”是革命文物“还原”历史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革命文物言说的基本公式,能充分展现每个革命文物的历史与人文价值,根据政治、宣传、教育需要切换说明内容,引发人们心理情感的场域变化,打造坚定理想信念的红色精神寄存的心理空间。

(二)理想信念的内在机理通过革命文物彰显

无论是传统表现方式还是现代化数字技术呈现路径,革命文物彰显理想信念离不开技术层面的结构方法——“文物+场景+故事+精神”。从文物到精神,是一个由物质向精神的升华过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特征。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尽管这些革命精神的建构和内涵不同,但共同内含中国共产党内在最持久的精神品质——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产生了以上丰富多彩的革命精神。因此,革命文物彰显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是通过一定的革命精神表现的,这是革命文物“言说”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机理。

如在井冈山宁冈茅坪的八角楼里,在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的过程中,贺子珍埋怨毛泽东说道:“只点一根灯芯,太昏暗了,眼睛会受到损害。”毛泽东则解释说:“子珍,在物质十分紧缺的困难情况下,作为领导更要带头精打细算,省吃俭用。”[3](p.79)这一革命历史细节来源于历史记载,革命文本、油灯和砚台彰显了伟人坚守理想信念而表现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再如,为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将墨汁当红糖蘸着馒头吃,当陈望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红糖却一点没动。正是一件件小文物蕴含的小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而表现出“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毅力。

通过“文物+说明+场景+故事”的“言说”公式对革命文物进行历史还原、精神提炼、形象重塑等,不仅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坚守理想信念而表现出坚韧不拔、不畏牺牲、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实事求是、敢于胜利等革命精神的生动画面,还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革命斗争的残酷与悲壮,激发和教育观众深刻认识理想信念的具体内涵,从而实现革命文物“言说”功能的价值升华。

(三)革命文物使抽象精神具象化

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物化”精神象征,具有政治教育功能。“过去—现在”的时代差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附着抽象的意蕴。以革命文物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抽象概念赋予一种“物化”过程,弱化革命精神的抽象性,强化党坚定理想信念的立体感,由革命文物引申出理想信念的意义指向和作用机制,能够让理想信念变得“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为观众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提供一种可行思路。

一是实实在在的革命文物让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变得“看得见”,让中国共产党“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理想信念得以立体可视化。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向警予等一批共产党员以鲜活的生命绘就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精彩画卷,让改造旧世界彻底转变为新中国的理想信念不断迸发出光亮,照彻黎明前的革命之路。如通过0001号革命文物——绞刑架,可以看出李大钊作为一名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表现出“知有主义不知有家,为主义而死分也”的慷慨赴义精神。再如通过方志敏书稿,可以看到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坚定立场。正是拥有像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向警予等这样一大批中共党员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之光彻照中国革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巨声呐喊和伟大理想才得以变为现实。

二是具体生动的革命文物让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变得“听得见”,即红色宣讲员依靠丰富的党史知识储备,将革命文物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生动叙事启发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早期一位名为贺叶朵的农民党员为例,1931年,贺叶朵实现身份上的转变,从一位农民转变为中共党员,在昏暗的桐油灯下,他用一块红布激动地写下了六句入党誓词:“牺牲个人,言首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从党其,永不叛党。”[4](p.349)从入党誓词上看,错别字掺杂其间,但作为农民的贺叶朵,早已熟记入党誓词,完全凭借强烈热情和模糊记忆写下这六句誓词,可见其入党信念之坚定。入党誓词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必须铭记的誓言,进行入党宣誓也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必经环节。结合历史与现实,聆听贺叶朵入党宣誓的朴实声音,可以让观众通过入党的具体叙事启发自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树立起崇高理想信念。

三是鲜明可感的革命文物让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变得“摸得着”,触发人的情感向思想路线转移。在宏大革命叙事下,“摸得着”的革命文物让理想信念的抽象形态更具物质和实践的特征。直接接触革命文物,能够启迪人们深刻理解党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觉悟,以实现精神升华。如在井冈山革命山区的红色路线边沿上,架设有一门迫击炮,观众可以直接触碰,由此感知当年红军“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顽强抵抗、奋力保卫井冈山革命火种的决心。

二、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意蕴

革命年代留下的多种多样的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形载体,言说着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严于律己、以人为本等精神品质,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所散发的精神魅力。

(一)文物与思想互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党的革命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理想信念之力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推翻“三座大山”和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实现理想、坚定信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思想理论传播与革命实践互推互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革命文物相互勾连,马克思主义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中国大地,为促进工农运动发展和共产主义信仰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乐观主义创新精神。面对党内和军队出现游移不定的右倾悲观情绪,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革命形势,给陷入低谷而怀有悲观情绪的同志和革命队伍指明了出路。1929年,大敌当前,林彪认为,应当分散游击,各寻出路。对此,毛泽东专门写信教育这一普遍存在的右倾观点,信中写道:“我以前颇有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悲观的。去年5月18日晚上的瑞金会议上,你这个观点最鲜明……似乎你认为在距离革命最高潮尚远的时期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用比较轻便的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5](p.628)毛泽东对种种右倾观点进行驳斥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深刻分析指出:“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6](p.106)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形势,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他还在信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理论。这封信就藏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共产党敢于、勇于和善于理论创新的实物见证。

(二)文物与价值互嵌:以改天换地的理想信念锻造一心为民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领导广大被剥削的工农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工农群众翻身做主人的目标。《寻乌调查》文本和红军标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民内核。井冈山革命时期,类似于“无产阶级只有分了田(地),才有饭吃有衣穿”的红军标语随处可见。1930 年,毛泽东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江西遂川、永新、万安、宁冈、莲花等地方,地主与农民的土地分配极不合理,“禾头根下毛饭吃”“一年耕到又阿嗬”[7](p.204)的情形随处可见。在江西当地,还流传着“食也毛好食,着也毛好着。年年项起做,总住烂屋壳”[7](pp.204-205)的歌谣。经过调查,毛泽东得出结论:“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7](p.218)在这种情况下,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被提上了革命日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井冈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工农军队创建的整个过程,并在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将这一理念扩大到所有领域,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的宝贵经验。通过解读当年留下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包袱布上文字,可以管窥中国工农革命军队与群众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工农革命军改编前,无纪律事件时常发生,兵士挨饿受冻已是常事,一些战士看见路边红薯就急切连苗拔出塞进嘴里。针对此现象,毛泽东看在眼里,1927年10 月就颁布了“三大纪律”,其中一条就是“不拿农民一个红薯”。针对部队出现新的不良现象,如对群众说话蛮里蛮气,无端没收他人财产等现象,1928 年1 月25 日,毛泽东在遂川李家坪颁布了工农革命军“六项注意”,这六项注意全部围绕当地老百姓和农民生产生活展开,如捆稻草、上门板、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摔坏东西要赔、不准乱翻东西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条例的颁布赢得了当地老百姓广泛赞扬,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军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精神。

以上这些文本、标语等文物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价值关系,也体现出党坚定理想信念并非空话,理想信念与人民群众之间并没有跨越不了的鸿沟。今天,通过参观、浏览这些革命文物,青年党员能够自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积极心态,传承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真诚服务而不拿一针一线的优秀传统。

(三)文物与斗争勾连:以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折射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

在湘赣革命纪念馆,一幅“支部建在连上”的红色宣传画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精神。1927年9月,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斩除“五皮主义”①旧军官派头,即皮靴、皮包、皮绑腿、皮腰带、皮马鞭,戏称“五皮主义”,这些军官缺乏威信,战斗力差,严重影响革命队伍形象,因此也是当时军队整顿的主要对象。的旧军队习气,毛泽东在三湾村召开会议,会议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对党内的散漫作风和不良习气进行彻底根除,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的开端。苏共亡党的实践证明,坚定理想信念同坚持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不善于自我革命的人,理想信念就会偏离原定轨道,同样,一个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政党,最后一定会放弃自我革命,最终面临溃散崩塌的危险。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坚定理想信念同自我革命紧密结合,不断在党内进行自我革命,对党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严厉整治腐败、违纪等行为,从根本上锻造了党的革命品质,打造出一支具有高度党性、怀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队伍。

在党内,从严治党与自我革命共同锻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控告箱”,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自我革命、从严治党的早期实物见证。一是在当时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经济机关,有贪污、浪费、官僚腐化和消极怠工的现象,无论何人都有权向控告局控告。[8](pp.63-64)这一举措作用巨大,在反贪污浪费运动中,群众积极检举,仅瑞金县一个月就追缴贪污款六千多大洋。[9](p.901)二是党内上下形成了一股“贪腐可耻”的道德风气,并制定了严厉的规章制度。1932 年3 月2 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项英在《红色中华》上严厉指出:“贪污是苏维埃政权下绝对不允许的事,是苏维埃政权的羞耻。”②1932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了中央执行委议会副主席项英的文章《反对浪费严惩贪污》。为惩治贪污腐败行为,苏维埃中央于1933 年12 月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三是切实严厉打击贪腐行为。如在训令法规下,左洋云贪污大洋246 元7 角外,犯盗窃机密、私刻印章罪,被判处死刑;赵宝成犯包庇罪、官僚主义错误等,被判处劳改一年;于都县军事部长刘仕洋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以上人员皆是当时党内的领导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员干部刘青山、张子善成了贪污腐败典型,我们党坚决惩处了刘青山、张子善,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整个“三反”运动中23.8万人被开除党籍,10万人被劝退。[10](p.36)

这一系列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做法极大打击了当时的党内不良风气,挽救了一批理想信念滑坡的中共党员,有效锻炼了党内思想,净化了中国共产党集体的思想灵魂和革命意志。一系列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对增强革命战斗力、精气神及塑造队伍形象具有巨大作用,成为青年干部党员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自觉严于律己的生动教材。

三、革命文物“言说”对坚定理想信念的当代价值

如何让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生动的历史叙事在当代青年身上延续和传承,如何让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基因塑造当年青年的精神面貌,使党的理想信念之光照耀青年奋斗之路,都是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问题。透视“言说”本质与目的的内在逻辑,广大青年能够借助革命文物以“具身认知”的方式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伟大精神。在自我情感和革命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在身临其境的互动沉浸体验场景中,实现青年理想信念同党的理想信念接榫和对话,借助革命文物引导青年将理想信念建立于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对革命人物的准确评价之上。

(一)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于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

信息时代、消费时代和媒体时代的交织对青年理想信念造成了极大冲击,导致部分青年精神迷茫、颓废、不知何往,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看作缥缈和幻想,缺乏树立崇高理想的冲动和渴求,以及对家国的责任担当,且沉迷于物质享受和消费主义,对事实缺乏基本的判断,对人生缺乏明确的认知规划。从根本上说,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精神财富匮乏和理想信念缺失,特别是缺乏一种对科学理论的构建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走向现实的思想武器。以具身认知理念为基础,我们要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同,并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归置于具体的历史中去,帮助青年真正了解马克思及其理想、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借助马克思主义剖析自身处境,找到人生方向和改造路径。

具体来说,要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参观相结合,打造具身认知的在场空间,激发青年对历史的自觉认知,引导青年走近革命文物、接近革命人物、游览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感知中国共产党员的革命故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第一,通过参观和分析革命文物在不同地区的地理分布脉络,感知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进而构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完整发展脉络。第二,走访革命旧址,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共鸣和认同。缺乏革命情感共鸣,是当下青年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青年人也唱红歌、读经典、看红剧,但难以引起心灵上的真正共鸣。在他们看来,红色文化不过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艺术转换而已。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红色实物的呈现与“言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同框”氛围弥补了“不在场”的缺陷,[1]从而建立起基本的情感认同、共鸣的桥梁。第三,感知革命人物事迹、阅读红色家书、读取历史文献,拉近青年与革命人物的心灵距离,从情感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画面。如翻开红色家书,通过了解方志敏、夏明翰、陈延年、王孝锡、邓雅声、刘伯坚等马克思主义革命烈士的故事,感知中国知识分子投身革命,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走近0001 号革命文物绞刑架,感知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谋中国民族之解放”的伟大理想……走近革命文物,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这是激发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求知欲,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人生理想现实指导力的重要路径。

(二)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于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知

历史认知是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思想基础,正确的历史认知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青年一代只有深刻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树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青年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识越丰富,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越有帮助。青年是社会关系的一员,是历史发展的助推者。青年的理想信念只有放置于现实社会关系和历史之中,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理想,产生现实作用。

革命文物是青年认识历史规律的重要实物。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鸦片战争纪念馆到辛亥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言说”着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近现代的千年变局;从辛亥革命纪念馆到党的一大会址,革命文物“言说”着时代变革造就历史主体的新旧替换;从党的一大会址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再到解放战争纪念馆,革命文物“言说”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陈列的文本、报刊、私人物件等革命文物以大历史观的方式展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历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带领人民开创历史的伟大事业,这一伟大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坚定和实现理想信念的伟大历程。

革命文物是见证历史发展曲折起伏的重要实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艰苦的山地环境给意志不坚定的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带来了极大干扰,叛党脱离队伍的人员相继出现;长征途中,长路漫漫,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残酷的斗争环境对党员理想信念形成了极大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糖衣炮弹”不断腐蚀一些党员的意志力。因此,各个时期革命文物的“言说”叙事证明,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危机和障碍。历史在曲折反复的过程中不断螺旋式发展,具体表现为革命形势高潮与低潮的交错勾连和革命主体意志的波折起伏。因此,广大青年应通过对革命文物的了解与体悟,深刻理解历史规律,把理想信念建立在正确认知历史规律基础上。

(三)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于对革命人物的准确评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人物是历史的坐标和记忆,是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榜样。红色家书、革命人物、革命遗址是向青年开展榜样教育的生动教材。一是红色家书情真意切的文字表达能够直击读者心灵,字里行间蕴藏的独特家国情感、亲情爱情友情都能培养青年的高尚情操和细腻情感;二是革命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人品、外貌形象等能够影响青年人生理想信念的走向和高度。三是通过体验式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游览革命遗址,走近革命人物,聆听革命故事,让革命人物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品质“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引导青年准确认识革命人物,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和榜样观。

革命先辈是青年学习的榜样,也是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标尺,因此,准确评价革命先辈的同时要引导青年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青年是易受历史虚无主义荼毒的主要群体,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软性传播。如在一些影视剧中,“八路军战士”不仅住豪华别墅,形象妆容更令人瞠目结舌,出则面涂浓妆,坐则抽雪茄烟,与真实历史革命战士相距甚远。在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背景下,青年须从“网络偶像”的幻影中走向“现实真实”革命文物再造场景,通过接近革命文物,阅读红色家书,游览革命遗址,深入探寻革命根据地的具体环境,设身处地感受革命先辈曾经的生活以及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不易,才能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击破历史虚无,回归历史本真,是革命文物“言说”功能的价值所在。革命文物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11]是青年树立历史自信和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宝库。习近平指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11]青年要走近革命文物,了解革命历史,以革命文物蕴含的理想信念激励自己,坚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
言说理想信念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秋天
文物失窃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