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逻辑研究

2022-11-17 17:29胡博成朱忆天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马克思

胡博成 朱忆天

走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东方落后国家具体历史国情,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而且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最高价值逻辑。从人类文明发展向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对立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绕不过去的话题。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增殖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无产阶级的双重压迫,指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否认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文明发展向度指出并肯定了资本的积极历史作用,在理论设想层面论证了未来社会扬弃资本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资本提供了指导思想。十月革命为人类开展现代化建设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新经济政策”的探索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社会主义利用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断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探索利用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以历史和事实深刻验证了“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客观逻辑进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了卓越贡献。从理论、历史、价值和启示方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逻辑,讲清楚“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深层机理,无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文明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阐释

资本作为现代经济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关系,是塑造现代文明形态的关键范畴,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锁钥。“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症结所在,为人类走向理想社会锻造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虽然21世纪资本主义和资本呈现出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样态,但资本和资本主义依然存在强链接的事实表征。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看,资本有着古老社会形态,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属;从文明发展角度看,资本是历史发展产物,必然会随着历史发展而扬弃。通过梳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演进,可以把握资本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的种种紧密逻辑关联,更可以深刻理解“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理论涵指。2李振:《“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如何可能——基于“资本形而上学”批判的时代反思》,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一)聚焦“资本劳动”二元对立的道德批判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文化来源异常丰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国民经济学都推动了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二元对立的发现和理解。借助异化概念可以诠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轨迹,在《博士论文》中异化主要是黑格尔哲学语境中的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中主要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异化范畴,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概念才被正式注入了马克思的创造性理解。从理论承续角度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界定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同时由于总体研究思路停留在抽象人本论层面,框定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批判研究视角。3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异化存在极大愤懑,并以此展开了对资本和劳动二元对立的强烈道德批判,“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226、196、603页。。同时也对为异化现象做意识形态辩护的国民经济学进行了谴责,“国民经济学,尽管它具有世俗的和纵欲的外表,却是真正道德的科学,最最道德的科学”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226、196、603页。。马克思以道德批判揭示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尖锐对立,表达了对劳动阶级现实处境的深切关切,这是不同于黑格尔逻辑批判、更不同于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理论擢升。青年马克思不仅关注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道德批判等领域,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抽象“平等自由”的不满和愤怒,而且有意识地将私有制、货币、雇佣劳动等议题纳入研究领域,对国民经济学遮蔽、维护资本强势占有劳动的虚假道德表达了不满,只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并未上升到首要研究视角地位。尽管青年马克思提出了诸如“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226、196、603页。等具有深刻历史见解的理论,但由于受抽象的人本主义限制,加之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深度的触及有限,他对资本和资本主义主义的研究主要立足资本和劳动二元对立视角,展现出了青年时期关注和研究资本的道德评价立场。

(二)转向“资本文明逻辑”揭示的历史评价

随着研究视角的延展,马克思洞悉和把握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对资本文明历史性阐释彰显了其从道德评价到历史评价的视角转换。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不再赞成黑格尔的道德观念认识,认为资本和劳动对立是客观的、历史的产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道德说教,转移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在对蒲鲁东学说的彻底批判中,促成了马克思深入关注政治经济学问题、站在历史角度认识资本和资本主义。马克思驳斥了蒲鲁东经济关系固定不变的论说,指出任何经济范畴都不可能永恒,“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226、196、603页。。

在历史发展向度审视道德评价,必然可以发现青年马克思资本认知内含的空幻和无效特性。在对蒲鲁东的批判中,马克思意识到要从历史角度认识资本和资本主义,只有清理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阐释清楚资本文明的历史形态,才能为廓清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理论逻辑指引。在《共产党宣言》中资本和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得到了肯定,初步彰显了其历史评价优先立场的发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进一步凸显了资本文明的历史性,同时也表明只有扬弃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实现了从历史向度认识资本和资本主义的立场转向,从历史发展过程和商品拜物教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应该说《资本论》三卷持续深化论证了资本文明的历史性,澄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必将被人类扬弃的历史合理合法性。总体来看,尽管马克思抛开了早期的道德批判立场,但并没有抛弃道德评价维度,而是在历史评价立场上实现了对道德评价的升级,即从早期对无产阶级劳动生活处境的布尔乔亚式道德情感转向了无产阶级道德立场,道德批判建立在历史评价基础之上。

(三)解锁“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单向链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隐含的立场转向,是解锁资本和资本主义单向链接的基因密码。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宰和前提,研究资本主义必然要洞悉资本逻辑本质和历史向度。马克思确实曾用文明等话语指认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合理合法性,但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只是资本起主导作用的生产方式,所谓“资本主义 生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154页。。

资本并不是天然的与资本主义绑定在一起的经济范畴,在历史发展中资本具有古老的商业形态,作为主导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的强度链接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以人类现代文明为道义制高点,成功塑造了“幻象”意义上的文明形态,论证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形而上学关联逻辑。特别是资本主义充分激发了资本参与生产的潜力,使得资本成为宰治社会的绝对主体,全社会建构起了为资本主义代言的财富形态、社会自由和文明进步。事实上以资本增殖为中心必然会生成种种社会现实问题,这内在决定了资本在资本主义并不能获得极致发展状态。资本主义抽离了资本的历史发展周期,在形式逻辑上论证了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关联,将资本在资本主义的特殊状态界定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资本作为这种内容是一切劳动的一种必要要素,那么,要证明资本是一切人类生产的必要条件,自然就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抽掉了使资本成为人类生产某一特殊发展的历史阶段的要素的那些特殊规定,恰好就得出这一证明”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同时还需要注意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形而上学逻辑认识还有传统社会主义对资本范畴的误解,计划经济对资本和商品的排斥助推了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形而上学关联。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资本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生产关系,二者的关联只是在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解锁“资本”与“资本主义”单向链接的历史逻辑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利用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前提。

二、“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探索

作为生产关系向度上的资本,在资本主义阶段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就资本主义内部发展看,资本内在否定性边界日益清晰,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增殖造成的问题就越突出。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资本增殖逻辑支配着整个社会,日益成为限制人民群众发展权益实现的桎梏。人类要实现自身解放、社会要获得稳序发展,必须不断突破资本主义的条框,进入马克思指明的扬弃资本的共产主义社会。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最先探索扬弃资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理论和列宁实践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索了社会主义如何利用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形成了“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现代化建设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纪元。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苏联探索

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实体意义上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对立面探索扬弃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社会生态环境。苏俄成立伊始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挑战,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列宁以马克主义理论为指导,首先探索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最大程度的资源汇集,为苏俄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问题的关键在战争胜利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确实未给社会主义如何开展建设留下“只言片语”,如何根据马克思资本理论创造性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成为苏俄需要回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面对“左派”不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禁止资本存在的主张,列宁明确指出“不能以继续向资本进攻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规定当前的任务”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0页。。战后的苏俄依然处在落后的农业生产阶段,需要一个“中间环节”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4页。为此以“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和商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基于苏俄具体历史国情的重大战略决定。按照列宁的话说,与封建农奴、小生产方式相比,资本主义是幸福的。当然资本增殖本性并不会因为时空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如何激活资本活力同时控制资本负面作用,即驾驭资本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俄共面临的重大问题。列宁主张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纳入国家资本主义中,但实际工作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表明社会主义“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决心,打消俄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员对利用资本的担忧,列宁指出“我们有足够的、绰绰有余的政治权力,我们还拥有足够的经济手段”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页。驾驭资本,同时要求苏维埃政权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资本的本领。“新经济政策”在激活资本活力与克服资本消极作用之间达成了均衡,为社会主义开展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遗憾的是,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经验借鉴,加上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列宁逝世后苏联建立起了排斥资本和商品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既不要资本,也不要资本主义”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苏联探索。计划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是集中资源开展工业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但以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打击了劳动主体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以往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亟待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贡献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持续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逐渐明晰了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利用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为人类探索新型文明形态贡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与资本全球扩张存在紧密关联逻辑,如何认识资本、如何对待资本成为革命志士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开展了艰辛的历史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围绕资本初步形成了科学认知态度,毛泽东指出“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页。,鼓励民族资本参与有利于国计民生行业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待民族资本的态度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民族资本主义为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然延续了既利用又限制资的本政策,围绕劳资关系、公私经营等进行新的布局和调整,在激活资本工商业发展生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以“五反”运动等控制了资本工商活动的消极影响。需要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完全否认资本,《论十大关系》、“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凸显出要利用资本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用意。由于国内外特殊历史背景影响,“左”倾思想路线逐渐偏离了对资本的科学认识,资本成为剥削的代名词、强度链接在资本主义向度上,整个社会谈“资”色变,资本文明的历史作用被遮蔽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渐回归到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轨道上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历史和现实证明,在资本逻辑依然起主导作用的世界体系中,无视资本甚至一味拒斥资本的态度,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睿智地提出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形式,“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页。。中国共产党驾驭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因素逐渐被清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在中国共产党利用资本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还以全方位的制度为资本发展设置了“红绿灯”。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都离不开对资本的利用和驾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生逻辑在扬弃资本主义、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以此开创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三、“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彰显

社会主义的理论必然性,是充分激活包括资本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服务。与资本主义的资本至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价值在驾驭资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也正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中国共产党深刻省思了资本发展的消极作用,认识到逃避、否定资本违背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精髓,必须充分激活资本在物质生产领域的积极作用,翻转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人民的主客体地位,真正实现资本为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同时为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全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价值意蕴。

(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遵循

资本作为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主导生产关系,是现代社会组织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力量,是人类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在历史评价优先的维度上,阐述了资本文明的积极历史作用,为社会主义探索驾驭资本提供了理论基础。事实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本质不同的依据在利用资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驾驭资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实现为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服务,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资本增殖。如上文所述,社会主义生成的必然性是变革资本和劳动主客体异化,实现劳动价值向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复归。相较于西式现代化以资本为本造成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深厚的文明价值意蕴,即坚持从人民群众发展权益出发驾驭资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发展的双向提升,深刻验证了社会主义驾驭资本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共福祉服务的终极追求,真正践履了引导资本发展回归社会的目的。概言之,判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明价值的依据在人民,在突破了长期以来资本等于资本主义的形而上学认识,在达成并实现了资本逻辑增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平衡。

资本主义劳动的起点和终点始终处在私有向度生产资料的严密控制之下,资本僭越劳动主体成为支配生产的决定性力量,由此劳动绝无参与剩余劳动价值分配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中国,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鲜明的体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方面,各类资本形态处在社会分配的客体位置,始终发挥的是为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作用。综合比较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生动体现在人民主体地位方面,体现在资本和人民关系的理顺方面,各类资本不仅要接受来自国家上层建筑的监督规制,而且还要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发挥为人民群众发展提供丰富物质财富的作用。任何出现与人民意志悖反乃至侵犯人民权益的资本增殖行为,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主义法律的严厉惩处。各类资本平等参与经济发展,但必须遵守为人民群众发展贡献力量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意蕴要义所在。历史和实践证明,任何试图打击、取消资本市场经济行为的老路或者试图升维资本市场地位的邪路都是行不通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重视资本积极作用同时不回避资本消极作用,真正形成了驾驭资本为人民谋福祉的体制机制,以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预期彰显出了至高无上的文明意蕴。

(二)始终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努力

纵览世界历史可以发现,资本增殖逻辑内含的精致利己主义基因,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植入了致乱祸因。资本无利润不追逐的内在秉性,驱动资本在全球寻求价值洼地、拓展增殖空间,由此推动了各民族从独立发展向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正是依赖资本逐利内在因素的驱动,资本主义通过血腥的“枪炮”政策将全球发展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地区全部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分工体系。为了最大程度的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攫取剩余劳动价值,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残酷、血腥的军事手段将全球市场进行了殖民地划分,严重侵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尽管二战结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殖民体系瓦解,国际政治秩序不断向民主方向发展,但资本主义借助长期积累的资本、技术等优势,以“生产研发高附加值环节在国内,生产加工低附加值、高能耗环节在国外”的产业分工结构,依然能轻松从全球市场获得最多的剩余劳动价值。同时为了配合资本从全球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发达国家时不时地挑起无硝烟的“金融战”“货币战”等,更有甚者还会通过局部战争制造动荡局势,以此来维系发达资本的全球市场地位。1邱卫东、胡博成:《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时代困境:历史根源及当代启示》,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3期。

在发达资本的统摄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高度希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消除“三大赤字”。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接续发展,中国已成长为世界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发展走向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如何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积极作用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立足国内外现实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战略,是立足世界历史发展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世界市场上的重要国家,中国绝不可能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市场巧取豪夺以维系资本增殖的行为,同时西方国家出于维系资本垄断地位的考量,也绝不可能允许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类资本主义国家”2鲁品越、姚黎明:《中国要成为资本主义“同类国家”吗?——中国发挥自身制度优势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8期。。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推动国际和平发展,有力的回应和打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种种忧虑,全面彰显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价值向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市场平衡资本增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探索,是要引导全球市场从资本中轴发展走向人民中心发展的探索,为各国深化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参考。

四、“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启示

“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不是形式逻辑确认,更不是价值倾向性的主观表达,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出的客观逻辑进路,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得到了深刻系统体认。就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肩负着突破资本主义围困的重大使命,其对“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新型文明形态的建构,为人类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方案。因此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终极价值意义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支持。

(一)要始终坚守扬弃资本的理论逻辑指导

近现代以来无数思想家都对资本和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形形色色关于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学说体系。而从理论深度和彻底性上看,他们都没有触及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没有哪位思想家能比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论述更深刻。马克思深刻阐释了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扬弃资本学说,为社会主义国家探索驾驭资本,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遵循,任何偏离马克思资本学说精髓的探索都注定难获得持续发展空间。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进程中,“新经济政策”是最早在社会主义国家内探索利用资本的,初步验证了“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逻辑进路的现实可能性。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驾驭资本的宏大历史过程中,进一步提炼概述了驾驭资本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要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现实,不断深入发掘和把握马克思扬弃资本的理论精髓,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马克思在历史评价向度上以科学的理论研究,预判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指出人类社会终将走向扬弃资本的理想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触摸马克思资本学说精髓的探索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现了资本的现代化价值,这种反复认识、重新发现马克思资本精髓的过程,深刻说明了发掘研究马克思扬弃资本理论精髓要义的重要价值。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真正结合具体历史和文化传统,深挖马克思资本学术精髓并推动马克思资本学说的中国化发展,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上一层楼。

第二,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角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化认识和把握其形成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对待资本差异的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与改革开放链接在一起的说法存在逻辑问题。换言之,中国共产党认识资本、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起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探索是辩证统一、融贯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不能因改革开放的成就、不同历史阶段对待资本的差异性,而割裂不同时期的内在统一性,更不能籍此否认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

(二)要始终坚持国富民强的现实目标指引

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与资本密切相关,面对列强武力叩关带来的落后挨打局面,社会各阶级纷纷进行了救亡图存、谋求复兴的探索。遗憾的是各阶级探索都失败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以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体系真正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富民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历史前提要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深化认识“三大规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激活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最大程度控制了资本的消极作用,以富起来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富民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丰厚的物质积累。今天中国正在阔步走向强起来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持续完善驾驭资本体制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定型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一,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来深化认识和利用资本,全面激活资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深化认识和利用资本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诸多或“左”或右影响和干扰驾驭资本开展建设的因素,严重影响了资本文明作用的发挥,诸如“国进民退”等相关议题甚至引发了巨大思想恐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资本学说为指导,扬弃资本逻辑的鲜活实践,任何脱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主张打压资本或全面颂扬资本的认识都是庸俗、浅显的表现,必须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全面激活资本在发展生产力、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要坚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不断推进资本的社会主义化实践进程,为国富民强作出更多更大积极贡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事业,在如何扬弃资本方面,马克思主要做了理论设想,列宁主要做了简短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经验借鉴,为此只有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推进资本社会主义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1胡博成:《新中国70年资本的社会主义化:历史、经验和实践导向》,载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在深层本质上是探索推动资本与社会主义融合的进程,是立足东方社会历史现实探索资本社会主义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不仅为人类社会探索利用资本提供了全新的社会组织生态环境,而且在引导资本回归为人的发展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三)要始终弘扬全球经济正义的价值追求

真正经济正义的实现依赖的是保障人全面发展的制度设计,脱离人的发展语境、颠倒发展目的的资本主义没有经济正义可言。人类要实现经济正义的预期,在扬弃资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1世纪全球化、资本化、金融化历史趋势更为强劲,妥善处理资本和人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资本主义将资本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归宿,日益成为掣肘西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因素。事实证明,“资本+资本主义”组合并不是理想的终极社会形态,将一切交由市场理性抉择的社会没有未来发展空间。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共产党驾驭资本体制机制的持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在引导资本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弘扬全球经济正义方面做出更深刻的历史变革。

第一,要旗帜鲜明的提炼和概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正义价值旨向,向世界各国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恢宏成就。世界各国误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对待资本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驾驭资本并不是打压打击资本,而是要引导资本有序发展、引导资本回归到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服务方面。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式现代化为服务资本增殖无所不用其极存在本质不同,资本主义为资本增殖可以牺牲人民群众生命甚至可以挑起局部战争。2020年、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关注点和落脚点在为人民群众发展做出实质努力,彰显出了绝对的经济正义价值。

第二,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大局,迎难而上为全球经济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方案。资本和资本主义的结合为人类文明建设贡献了资本主义文明,但本末倒置的发展日益显示出不可持续的症候。人类社会走向未来的预期在突破资本主义的束缚,中国共产党以扬弃资本为基调拓展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恢复了被资本宰治的劳动主体地位,既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奋斗,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全球经济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方案。未来中国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会在深度走向全球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红利,为全球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中国式民主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融进“中国式生活国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另类行为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