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2-11-17 07:52黄大庆刘伟志尚志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强迫性中重度恐惧心理

黄大庆,王 燕,洪 霞,刘伟志,4,尚志蕾,4*

1. 北京联合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100101

2.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京东医疗区门诊心理科,北京 101199

4.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已经被WHO 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COVID-19 疫情作为一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的心理会造成不良影响,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出现心理感受异常,包括对基本生存的担忧,对个人和亲人安全的恐惧、焦虑情绪,睡眠障碍等[2-3]。许多研究聚焦COVID-19 疫情对一线医护人员、COVID-19 患者和普通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显示COVID-19 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症状,且症状越强烈睡眠质量越差,部分个体甚至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并伴有严重的睡眠问题[4-7]。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延迟开学、线上教学、封闭管理等疫情防控措施对其生活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COVID-19 疫情的突发性、传染性、广泛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已经严重打乱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秩序,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8-12],如果未能及时加以教育引导与调适,则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COVID-19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十分必要。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在COVID-19 疫情下抑郁、神经衰弱、强迫性焦虑、恐惧和疑病症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反应的差异,以期为尽早识别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20 年5 月17 日至2020 年6 月17 日,以北京联合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由各学院辅导员随机抽取学生参加在线问卷调查。

1.2 调查工具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地区、城乡、身边有无确诊或疑似COVID-19 病例、是否有亲人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等基本特征。采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s for 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PQEEPH)调查大学生心理状态。该量表由高延等[13]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编制,已被广泛用于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体的心理状态[14-16]。本研究依据COVID-19 疫情的特点对问卷题目的内容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问卷分为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5 个维度,共包含27 个条目,每个条目依据情绪反应症状的程度和频度进行4 级评分,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轻度症状,2 分为中度症状,3 分为重度症状[13]。每个维度的得分为该维度所有条目得分总和除以条目数。本研究中PQEEPH 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9,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78、0.738、0.648、0.705、0.414。

1.3 数据收集所有问卷均通过问卷星平台完成,调查对象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问卷条目设置为必答题以确保问卷回答的完整性。由2 名调查小组成员分别对回收问卷进行逐一检查并排除无效问卷,剔除答题时间<2 min 或>30 min 的问卷及重复提交的问卷。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 校正法)。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重度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 果

2.1 COVID-19 疫情下大学生心理状态整体状况共获得有效问卷3 019 份。3 019 名大学生中,男生1 000 人(33.1%),女生2 019 人(66.9%);大一1 367 人(45.3%),大 二871 人(28.9%),大三424 人(14.0%),大四357 人(11.8%);居住在北京地区1 868 人(61.9%),非北京地区1 151 人(38.1%);居住在城市1 516 人(50.2%),居住在乡镇/城郊740 人(24.5%),居住在农村763 人(25.3%)。此外,93 人(3.1%)身边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 病例;225 人(7.5%)有亲人参与疫情防治工作,包括医护人员84 人(2.8%)、后勤保障人员141 人(4.7%)。调查结果显示,在COVID-19 疫情期间,大学生情绪反应从重到轻依次为恐惧、神经衰弱、抑郁、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发生率分别为87.7%(2 648/3 019)、44.8%(1 353/3 019)、37.4%(1 129/3 019)、17.3%(522/3 019)、11.6%(350/3 019),详见表1。

表1 COVID-19 疫情期间大学生PQEEPH 各维度得分和症状分级N=3 019

2.2 COVID-19 疫情下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比较由表2 可见,女生恐惧得分高于男生(P<0.001);居住在北京地区和非北京地区的大学生5 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居住在农村、乡镇/城郊、城市的大学生恐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恐惧得分高于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P均<0.017);身边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 病例与无此类情况的大学生的抑郁、神经衰弱、强迫性焦虑、疑病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身边有确诊病例者的抑郁、神经衰弱、强迫性焦虑得分高于身边无确诊病例者(P均<0.017),身边有疑似病例者的抑郁、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得分高于身边无疑似病例者(P均<0.017);亲人参与疫情防治工作与未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大学生抑郁、神经衰弱和强迫性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亲人为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大学生以上3 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无相关情况者(P均<0.017)。

表2 COVID-19 疫情期间不同特征大学生PQEEPH 各维度得分的比较M (QL, QU)

2.3 COVID-19 疫情下大学生恐惧心理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本次调查中19.6%(592/3 019)的大学生有中重度恐惧心理。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3)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1.53,95%CI1.25~1.88,P<0.001),身边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 病例的大学生比无此类情况者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2.03,95%CI1.29~3.20,P=0.002),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比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0.72,95%CI0.56~0.94,P=0.015;OR=0.78,95%CI0.63~0.97,P=0.025)。

表3 COVID-19 疫情期间大学生恐惧心理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次调查显示,在COVID-19 疫情期间,大学生中有87.7%(2 648/3 019)存在恐惧情绪,44.8%(1 353/3 019)存在神经衰弱表现,37.4%(1 129/3 019)存在抑郁情绪,17.3%(522/3 019)产生强迫性焦虑情绪,11.6%(350/3 019)有疑病症表现。既往研究表明人在突发事件刺激下易产生恐惧情绪,导致生理、心理异常,进而影响行为反应[17]。COVID-19 疫情下,在校大学生的恐惧情绪反应较为普遍。大学生群体尚处在心智成熟的转化期,思维的判断力还不够成熟理智,内心的感受非常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越在危机的情况下,人们越期待并选择性地接受证实这种危机的负性信息,走入所谓自证预言的怪圈[18]。因此,恐惧不仅因为疫情本身,更是由于疫情信息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研究表明,民众心态的平静程度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成正比[19]。本研究中19.6%(592/3 019)的大学生存在中重度恐惧心理,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产生中重度恐惧心理的风险高于男生,身边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 病例者产生中重度恐惧心理的风险高于无此类情况者,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产生中重度恐惧的风险高于居住在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因此,高校管理者要特别注重信息传播对大学生心态变化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向学生输送有关疫情的可靠数据和积极信息,纠正其不良认知,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对COVID-19 疫情的心理反应存在群体性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到恐惧。可能的原因是面对疫情女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恐惧情绪,而男生可能更多采用回避、压抑或理性化的应对方式。既往研究发现COVID-19 疫情下大学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20],而本研究中并没有类似发现。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也因所处地区、身边是否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 病例、是否有亲人参与防疫工作等而不同,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身边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神经衰弱、强迫性焦虑、疑病症的心理反应,亲人参与防疫工作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神经衰弱、恐惧、强迫性焦虑的心理状态。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分类管理,适当干预[21]。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在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时,必须要考虑到人群特征,因人群而异,对于不同人群实施有针对性、专门化的心理服务。要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细化分类,关注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反应差异,并重点关注身边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 病例、生源在乡镇/城郊的学生。

有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能调节生活事件、人格、压力带给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降低个体的焦虑情绪[22],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3],是预防PTSD 发生的保护因素[24]。学校的支持将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多样化的心理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应对COVID-19 疫情下的恐惧和应激情绪反应。由于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学生处于隔离状态,无法提供面对面的心理服务,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技术等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心理服务。例如,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专题心理教育,利用在线测评方式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利用微信、QQ 等在线平台、热线电话等形式开展咨询服务。

综上所述,COVID-19 疫情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影响,其中恐惧情绪反应较为普遍,需要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高校应加快心理辅导的步伐,尽快建设心理应激监测系统,对大学生的心态变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为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支持措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强迫性中重度恐惧心理
脑卒中吞咽中重度障碍患者经口/鼻腔间歇置管注食营养的护理体会
CAT、6MWT和肺功能检测在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病情评估中的意义
强迫症——停不下来的执着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近六成港人强迫性囤货
浅析恐惧心理对学生体操动作技术形成的影响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大剂量戊酸雌二醇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预防作用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