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新挑战、新课堂

2022-11-18 02:44于素梅
教育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会体育课技能

●于素梅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体育课标”)已正式发布。2022年版体育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了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1]从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指引下,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新课堂,这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解读2022年版体育课标要准确回应的问题。基于2022年版体育课标,探讨和把握新要求、新挑战和新课堂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发展明确了新要求

2022年版体育课标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与高中课标一致地提出了体育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规定了核心素养各要素要培养的要求。理解和把握好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发展水平。

(一)理解“核心素养”关键要素是落细、落实、落好的前提

素养是一个动态和整合的概念,包含能够应对复杂要求的能力,素养比知识和技能的概念更宽泛,是相关知识、认知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结合体,涵盖了稳定的特质、学习结果、信念价值体系、习惯和其他心理特征。素养还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2]世界诸多国家在研究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具有核心素养的人。OECD从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建构了核心素养框架。中国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团队研究并发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要素以及十八个基本点。[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运动能力是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分类体系中,既有基本运动能力,也有专项运动能力。[4]运动技术指按照动作要领和规格做对了,运动技能指在做对了的基础上练熟了,运动能力指在练熟的基础上能灵活自如地应用。由此看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运动能力水平,就要能够了解运动能力与其他概念的区别,还要能够把握培养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健康行为是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5]教师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要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不能仅仅重视某一方面。体育品德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的培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体育学科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品德的培养最不可或缺。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体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要同步提升,否则就难以肩负起“核心素养”培养的重任。从素养的角度看,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要素缺一不可。教师需要从更上位的素养高度提升自己、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优化态度。从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角度看,体育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构成。因此,教师的运动能力自身达到了什么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需求?自身运动能力越强的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质量与速度都成正相关。教师对健康行为的理解与践行情况如何直接关联着教师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结果,教师的锻炼习惯是否养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锻炼习惯培养效果,教师的健康知识、意识与促进能力对学生的引导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否能调控情绪,是否经常能保持良好心态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交流是否积极和富有感染力、正向引导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对体育品德的理解和把握水平、自身的体育品德塑造等都与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体育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全面把握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各要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策略。总体上说,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力要提升,还需要查漏补缺找短板,及时弥补自己在核心素养诸要素方面的缺口,如果自身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不足,自身运动能力提升就尤为急切和关键,尤其是专项运动能力发展水平最不容忽视。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需要符合各水平层次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明确要培养到什么水平,2022年版体育课标从三个关键要素按照四个水平分别提出了一些相对具体的要求。如,运动能力的培养分为:水平一,“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游戏,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学练和体验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操控性技能等基本运动技能”,这实际上重在参与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水平二,“积极参与多种运动项目游戏,感受运动乐趣。学练体能和多种运动的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能进行体育展示或比赛。运用所学知识观看体育展示或比赛”,这提出了运动项目学习和要达到展示或比赛以及观看展示或比赛的能力要求。水平三,“积极参与运动项目学练,形成运动兴趣。体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学练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并能在体育展示或比赛中运用。运用比赛规则参与裁判工作,观看体育比赛并能进行简要评价”,强调兴趣形成、体能提升和知识、技战术等的运用,相当于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水平四,“形成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体能获得全面协调发展;理解运动项目的相关原理、历史和文化,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展示或比赛中遇到的问题,掌握1~2项运动技能。经常观看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并能作出分析与评价”,即应该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明确而具体的运动技能学习要求。如何真正评判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还需要建立更加具体、可检测的评价标准体系。此外,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设置了各水平目标,为评价“核心素养”培育达到的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强调“教会、勤练、参赛”,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精准理解和把握“教会、勤练、常赛”至关重要。[6]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教会、勤练、常赛”[7]以来,对此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越来越丰富和聚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也越发凸显。

(一)提出“教会、勤练、常赛”及2022年版体育课标的具体落实要求

2020年10月15日印发的《意见》提出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8]。“教会、勤练、常赛”政策提出以后,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多次阐述“教会、勤练、常赛”。2022年版体育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而且强调应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 一体化教学。[9]无论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是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了解和把握的全面与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质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一体化教学均不容忽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受益。注重一体化教学才能更全面系统地落实好“教会、勤练、常赛”。

(二)“教会、勤练、常赛”准确定位及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对于“教会、勤练、常赛”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如果对什么是“教会、勤练、常赛”理解不到位,或者有偏差,就难以很好地将其贯彻落实好。就“教会”而言,《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会学生的内容是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教会的程度依据学段目标不同而确定,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地运用的目的。因此,是否“教会”了,“教会”了什么,都需要明确把握。就“勤练”而言,《指导纲要》提出,把握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不同项目、不同班额、不同场地器材条件等合理把握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征,组织练习的方式应体现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等特点。[10]要把握练习的科学性,要保证练习的质量,不能盲目练习。课内外与校内外练习都要注重时间充足、形式新颖、准确有效、保障安全,注重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还要确保有足够的量和实效性。“勤练”的要求越具体,越有利于教师把握方式方法。就“常赛”而言,《指导纲要》提的更明确和具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组建班队,要周周打比赛,周六周日可组织全校体育比赛[11],在参与人群上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在比赛活动安排上要求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比赛。《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都是教育部印发的、针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权威性指导文件,二者有共同之处:一是指导思想一致,都体现国家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二是都具有引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三是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严谨的研制过程;四是都面向全国需要贯彻实施,都集中指向全面育人目标。但也有区别:第一,《指导纲要》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首个纲领性文件,是引领与规范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提出了改革的总体方向,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是专为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研制的政策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根据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研制并呈规律性修订完善的基础性标准,提出了实施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普及性标准。第二,《指导纲要》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明确了改革方向,尤其是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体系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课程标准为《指导纲要》的具体落实提供了保障。

2022年版体育课标明确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落实不难,但要落实到位和落实好,对教师而言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最具挑战性的应该是如何“教会”了,因为能否“教会”、何时能“教会”并非教师就能完成,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学环境条件因素是否满足、学生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是否较高等。只有条件适配度好、学习需求度高,教师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后,“教会”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意见》将能否“教会”作为评价教师的指标之一,主客观条件改善不及时、不到位,“教会”的程度不高,这些都对教师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三)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具体路径及有效组织策略

要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不仅需要路径清晰,而且要充分考虑组织策略是否可行和有实效。首先,在落实路径方面,要采用一体化落实总体思路,即课内外、校内外做好联合。一方面,课堂上不一定都能教得会,也难以达到练到熟练掌握和养成习惯,比赛活动的开展更不能完全靠课堂完成。因此,课堂上只要做到时间不浪费,设计与组织合理,教学过程认真把握等,就有助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至于所有学生都在课堂上学会,这个可能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会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强化课外和校外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时间保障性、内容延伸性等优势,实现课上未教会的在课外或校外强化练习掌握,甚至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的效果。简言之,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就要有一体化思路,多路径协同发力,使其落到实处。其次,在有效组织方面,需要明确何谓有效组织。一方面,单方面的有效组织指“教会”“勤练”“常赛”各自都需要有效组织才能达到目标。进一步说,朝向“教会”且最终真正“教会”了,这样的组织应该是过程省时、方式简便又能扎实推进的,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通盘考虑,要求学生“勤练”且养成习惯,这样的组织应该是时间充足、持续开展、动态发展的,促使习惯发生变化。此外,强调“常赛”,就是要让比赛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三者整合的有效组织即把“教会、勤练、常赛”看成一个体系,其效果是整合后的,是综合看的。以有兴趣、有习惯、有能力为评判有效组织的标准较为适宜。因此,有效的组织就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习惯,以及指向能力形成,而不仅仅是要求掌握单个技术或组合技能。

三、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努力打造新样态课堂

无论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还是2022年版体育课标修订与实施,其核心都是确保课堂高质量。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总体上要朝向一体化。就体育课堂而言,在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基础上,要围绕“学、练、赛、评”打造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系统上,而且体现出一环扣一环的衔接上。[11]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新”的标志

贯彻落实好“教会、勤练、常赛”,“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新”在哪里?2022年版体育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该如何落实?从课堂上看,需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系统把握。以前课堂上都会有学与练,有些课上也安排有赛与评,但并非所有的课上都能将“学、练、赛、评”系统地呈现其中。之所以提出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挖掘“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学、练、赛、评”四种方式一体化能够构成一个学习闭环,指向“学以致用”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练、赛”的效果如何,通过“评”能够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优化调整。“评”活动的开展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能够及时给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对错与优劣,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尽管2022年版体育课标针对“教会、勤练、常赛”提出了“学、练、赛”一体化要求,但只有“学、练、赛、评”一体化才能够更系统全面地组织教学活动。新样态体育课的“新”就体现在学习方式更系统、育人指向更明确,新样态课堂一旦常态化开展,就更能持久显现一体化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课堂让学生走到正中央

2022年版体育课标从“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引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要求和有选择性的设置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发展。“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的打造,将从过去的“以教定学”逐渐转向未来的“以学定教”。“以学定教”体现在课堂上要关注学情、指导学习、优化学法等,从备课环节就要注重“以学定教”。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会逐渐凸显出让学生走到课堂中央的理念。除了转变观念,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安排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场地器材的布置,还是各项活动的安排都要基于学情、为了学生、重视学习、力求学会,这既是学生学习与发展所需,也是“教会、勤练、常赛”具体落实的关键。此外,要关注个体差异,不仅仅要关注兴趣爱好的差异,还要关注素质基础不同、技能水平强弱之别甚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不同。2022年版体育课标实施背景下,当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身上,教学思路就会更清晰,教学针对性就会更强,就不会单纯地“教教材”,而是逐渐转向“用教材教”。

(三)“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课堂要突出教师指导性

新样态体育课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体育课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聚焦,尤其会逐渐聚焦在指导性上。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除了每一环节都要强化指导作用,整体上的指导性也应该加强。就每个环节而言,“学”多数情况被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学生要通过听讲、观察等方式学,教师不仅要讲解、示范,而且要在讲解示范之前指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观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才能更有效,才能观察清晰、听讲明白,才有利于后续的精准练习。“练”是学生熟练掌握技能的重要学习方式,会不会练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指导要及时跟进,在学生进行练习前,对练习的指导要突出表现在让学生知道练什么、练多少、练到什么程度、和谁一起练、练的安全性保障、练的目的等。教师指导越到位,练习的效果就会越突出。“赛”是培养学生一定运动能力和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水平的重要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比赛之前,要提出比赛的规则要求,更要指导学生在比赛中与他人合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等。教师指导得越明确,学生通过比赛受到的教育和引导效果就更好。“评”既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也包括学生自评或互评活动。一旦学生参与评价,就要懂得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够判断对与错,还要懂得从哪里判断,会用语言表述评价的结果。基于此,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就尤为重要。教师要看学生在“学、练、赛、评”各环节的综合表现,既可以穿插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及时指导,也可以通过基本部分即将结束或放松活动以后进行小结,总结学生课上表现、学习效果等,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或进行强化练习等。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越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把握“三新”,既可以从宏观上明要求,也可以从中观上强能力、迎挑战,还能从微观上细化课堂。在落实2022年版体育课标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水平也能更好地得到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教会体育课技能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体育课上的“意外”
只住五星级酒店的女上司教会我的事
拼技能,享丰收
讨厌的理由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