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2022-11-18 08:19方森森乔宪凤简成志陈茂华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食心虫线虫病原

方森森,乔宪凤,苏 莎,简成志,陈茂华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图书馆,陕西 杨凌 712100)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简称“桃小”,又名桃蛀果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是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桃小食心虫分布广泛,在国内至少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朝鲜,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其寄主植物主要包括5个科(蔷薇科、鼠李科、石榴科、山茱萸科和棕榈科)的20多种植物,其中枣树、苹果树和梨树的果实受害最为严重[1~2]。桃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果实,引起果实脱落,造成果实畸形,食用价值降低,丧失商品价值,其危害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每年给果树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近年来,我国水果产业不断发展,果园无袋化栽培模式不断推广,导致桃小食心虫等蛀果害虫的危害日益突出。文章从危害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方面对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桃小食心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桃小食心虫危害特点

桃小食心虫以幼虫蛀果为害,初孵幼虫从果实萼洼处或者果实胴部蛀入,蛀孔处流出泪珠状透明果胶,俗称“淌眼泪”,果胶干涸后成为白色蜡质粉末,抹去后可见黑色的略微凹陷的针孔大小蛀孔。幼虫蛀入后常直达果心,在果实中纵横串食,在蛀道中排粪,使果实虫道内充满粪便,俗称“豆沙馅”,未充分膨大的果实受害后多变为畸形果,表面凹凸不平,俗称“猴头果”。幼虫老熟后,形成脱果孔,部分粪便常粘附在脱果孔周围[4~5]。

2 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桃小食心虫成虫羽化高峰期、产卵地点、发生代数不同,且能与寄主的物候学相适应[6]。花蕾等[7~8]对不同寄主上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发现,同样的气候条件下,苹果上的桃小食心虫一年发生两代,而杏和酸枣上的桃小食心虫一年均发生一代;与苹果上的桃小食心虫相比,杏上的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出土期和成虫发生期均较早,成虫发生高峰期约提前一个月左右,而酸枣上的桃小食心虫则相反。宁南山区红梅杏桃小食心虫一年发生一代,其发生期较苹果园早20 d左右[9]。

桃小食心虫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南北方均有发生,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即便寄主相同,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也不同。在福建省永泰县李产区,桃小食心虫一年发生一代,越冬代幼虫3月底开始出土,出土盛期为4月中旬,整个出土期延续35 d左右,成虫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10]。而在吉林长岭县,李园的桃小食心虫虽同样一年发生一代,但越冬幼虫6月中旬开始出土,越冬代成虫始见于6月下旬,成虫发生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11]。在甘肃庆阳地区,苹果园桃小食心虫一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始见于5月上中旬,盛发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12]。在河北保定地区苹果园桃小食心虫一年发生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在田间出现,9月中旬从田间消失,而在陕西礼泉地区,田间成虫始见于5月中下旬终见于9月下旬[13-14]。

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能够显著影响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于洁等[15]研究发现,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的出土时间和羽化高峰期与5月的温度、湿度以及降雨量密切相关。马俊岭等[16]研究发现,相较于温度对桃小食心虫的影响而言,湿度对桃小食心虫越冬代老熟幼虫的发生量起决定性作用。赵楠等[17]研究发现桃小食心虫发生期间的降雨量能够显著影响桃小食心虫发生期的持续时间。

3 桃小食心虫防治现状

3.1 农业防治

桃小食心虫多钻进土内结冬茧越冬,但在撂荒地和梯田上,越冬茧分布零散,如石缝中、田埂下、杂草根下等处,因此在土壤封冻前或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彻底清园,将树盘周围的落叶残枝、杂草带出园外烧毁可以大大降低越冬虫源基数[18]。7月下旬至8月上旬摘拾虫果,可消灭果内80%以上的幼虫[19]。在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出土前进行灌水覆膜处理,可有效地减少越冬幼虫出土量[20]。

3.2 物理防治

3.2.1 物理阻隔法 果实套袋是一种常见物理防治方法之一,该方法不仅可以通过促进果实均匀着色来改善水果的外观品质,还可以减少病虫害、避免果实机械损伤、降低农药残留等[21],是目前防治桃小食心虫等蛀果害虫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我国果树生产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翟浩等[22]对山东3个不同地区套袋栽培和不套袋栽培的苹果园里的桃小食心虫的蛀果率进行调查发现,不套袋栽培果园的蛀果率6.13%~8.63%,套袋栽培果园的蛀果率仅为0.38%~0.50%,调查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对于桃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防效。在果实套袋技术的基础上,翟文博和王洪平[23]发明了泡沫胶物理阻隔法,即将泡沫胶涂抹在果实萼洼处,对桃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Kazama等[24]研究发现在苹果上喷洒碳酸钙悬浮液可显著抑制桃小食心虫产卵,并收集了碳酸钙悬浮液处理过的苹果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GC-EAD)进行分析,通过触角电位检测器分析发现,雌性成虫触角对化合物2,2,4-三甲基-1,3-戊二醇二异丁酸酯(TXIB)及其两种单水解类似物有明显反应;产卵选择试验表明,TXIB对桃小食心虫在苹果幼果上的产卵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2.2 杀虫灯诱杀法 侯无危等[25]通过田间试验发现,黑光灯、黑绿灯、黑蓝灯、黑橙灯均能诱到桃小食心虫,且以黑绿灯的诱虫效果最好,其诱虫量大于诱芯的诱虫量。张凤群和葛宏蔓[26]采用DM-15型电子灭蛾灯进行桃小食心虫诱杀实验,发现电子灭蛾灯对桃小食心虫具有较强的诱杀效果,且以灯距40~80 m防效最佳。

3.3 化学防治

目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化学防治仍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最主要措施[27]。田间试验证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均对桃小食心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4.5%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乳油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的复配剂,其防效显著高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8]。

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作为防治桃小食心虫最常用的杀虫剂,由于其长期大量的使用,易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29]。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是防治桃小食心虫较为常用的双酰胺类药剂,其具有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环境相对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宫庆涛等[30]采用浸渍法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的直接致死效果和残效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老熟幼虫均无直接致死作用,对桃小食心虫卵的孵化率也无显著影响,但氟虫双酰胺处理后,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大大增加,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降低。

随着农药的不断发展,农药的剂型也在不断的朝着安全经济的水基性、粒状、缓释的方向发展,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31]。为了探明不同剂型的同种药剂田间防效的差异,仇贵生等[32]采用水乳剂、微乳剂、乳油3种剂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了桃小食心虫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剂型的同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可湿性粉剂短期内防效与乳油相当,但持效期短。山西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利用温敏材料研制了高效氯氰菊酯温敏微球制剂,其对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微乳剂和乳油,且比药剂喷雾防治的持效期长[33]。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生物防治的主要途径有昆虫天敌的应用、昆虫病原微生物以及昆虫病原线虫的利用等。

3.4.1 昆虫天敌的应用 不同种类的寄生蜂是桃小食心虫最常见的天敌昆虫。桃小食心虫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在烟台每年发生2~3代,与桃小食心虫发生代数相同,其以幼虫在桃小食心虫老熟幼虫体内越冬,次年5-6月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自越冬茧中脱出化蛹时,此蜂幼虫老熟,将桃小食心虫幼虫食尽,在寄主化蛹茧内做白色薄茧化蛹[34]。

许向利和花保祯[35]研究发现,不同寄主上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的寄生蜂种类和寄生率有显著差异。在杏园未发现桃小食心虫寄生蜂的存在,在苹果园仅发现桃小食心虫甲腹茧蜂,而在枣和山楂园里发现了桃小食心虫甲腹茧蜂和中国齿腿茧蜂(PristomeruschinensisAshmead)两种寄生蜂。桃小食心虫甲腹茧蜂在苹果园里的桃小食心虫上寄生率最高,而中国齿腿茧蜂在酸枣园里的桃小食心虫上寄生率最高,但两种寄生蜂对山楂园里的桃小食心虫寄生率均较低。孙圣杰等[36]研究发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可寄生桃小食心虫的卵,在桃小食心虫发生高峰期释放赤眼蜂,能够降低桃小食心虫发生量,降低其对梨果的危害。目前,有关寄生蜂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田间试验并未被报道,具体的放蜂时间和放蜂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3.4.2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利用 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等。昆虫病原真菌作为防治桃小食心虫的重要生物防治手段之一,具有流行潜力,且安全有效的特点。绿僵菌和白僵菌是目前最常见的用于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昆虫病原真菌。李丽莉等[37]通过对桃小食心虫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僵虫上分离得到的17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研究,发现其中5株菌株对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致病性随菌液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田间施用白僵菌菌粉可使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出土幼虫大量感染死亡,桃小食心虫成虫显著减少,虫果率显著降低[38]。

绿僵菌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试剂,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白僵菌的又一重要真菌杀虫剂。王刚等[39]从自然染病死亡的桃小食心虫上分离出一种绿僵菌,在实验室对其毒力进行了测定,发现其对桃小食心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对幼虫的毒杀效果与孢子悬液浓度成正相关。为了明确金龟子绿僵菌对桃小食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李国英[40]在辽宁省盖州市一苹果园进行了田间试验,其结果表明,1×1010个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3 000倍稀释液药后15 d及35 d防效分别为94.04%和87.91%,均优于对照药剂480 g/L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的同期防效。

3.4.3 昆虫病原线虫的利用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性寄生天敌,其主动寻找和选择寄主能力强、侵染后致死率高、对人畜无害,且容易大规模生产,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41]。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便有大量关于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报道,其中研究最多的昆虫病原线虫为斯氏线虫科和异小杆线虫科两大类。昆虫病原线虫对桃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出土期喷施线虫能够显著降低第一代桃小食心虫的成虫发生量、卵果率和蛀果率,其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42~44]。李素春等[45]研究表明,喷施过昆虫病原线虫的果园,在第二年未喷施任何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桃小食心虫的卵果率仍然在1%左右的低水平。

李爱华等[46]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异小杆线虫H06分别侵染桃小食心虫老熟幼虫和夏茧,发现该线虫对桃小食心虫老熟幼虫和夏茧均具有较强的致死能力,且对夏茧的侵染率明显较高。通过异小杆线虫H06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田间试验发现,其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效果相当,说明采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枣园桃小食心虫是可行的。

3.4.4 性信息素防治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自身的产物,其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环境友好等特点[47]。目前昆虫性信息素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即种群监测,群体诱杀以及干扰交配[48]。

李兴军等[49]连续4 a应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对山东巨野地区枣园的桃小食心虫进行了预测预报,结果显示,在巨野地区枣园的桃小食心虫成虫一般从6月5日左右出现,延续到9月上中旬枣成熟,具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并且其利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进行了田间诱捕试验,发现其防治效果优于化学防治。性诱剂防治还可以和其他防治措施联合使用,杨美红和张金桐[50]在山西太古地区进行了性诱剂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田间试验,发现性诱剂防治配合一次药剂防治的防效与三次药剂防治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说明利用性信息素配合药剂防治可以减少田间农药的使用量,同时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4.5 其他生物防治措施 在害虫生物防治中,除了昆虫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病原线虫外,一些植物本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趋避植物,诱集植物等。李晓颖等[51]研究了7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花椒、桂皮和八角的挥发物不但能够显著降低桃小食心虫卵的受精率,而且对成虫的寿命有显著影响。

4 建议

随着果实套袋成本的不断增加,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果树无袋化栽培已经成为我国果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无袋化栽培条件下,果园的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桃小食心虫作为一种重要的蛀果害虫,其防治更是不容忽视。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绿色发展,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出了“两减两提”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桃小食心虫的防治必须协同应用害虫综合治理的多种防治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首先,应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清除虫果,可有效减少越冬虫源基数,降低害虫的发生量。其次,在越冬幼虫出土期施用白僵菌或绿僵菌等生物农药,使大量越冬幼虫感染死亡,越冬代成虫数量显著降低。成虫发生初期,采用性诱剂诱杀或者性信息素干扰交配,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在成虫盛发期,采用化学防治压低虫量,且化学农药的选用应当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为主。总而言之,桃小食心虫的防治应因地因时而异,多措并举,根据其发生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食心虫线虫病原
夏季蔬菜换茬期线虫防治要注意
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抗逆性分析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小虫子带来的长寿启示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北方大豆食心虫病防治措施分析
浅谈大豆食心虫病预防措施
延安市宝塔区苹果白粉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抗线虫葡萄砧木新品种
食心虫真能吃人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