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视角下工人住宅区外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以湖南省株洲市建设村为例

2022-11-18 11:13陈雅文尹建强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6期
关键词:遗产工人居民

陈雅文 尹建强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4000)

1 工人住宅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通过了第一份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共识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将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等设施)定义到工业遗产的范围之内[1],并且指出工业遗产的保护取决于功能的完整性。工人住宅承载了时代的精神与回忆,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工人住宅集中建设时间始于解放后,建设的规模大速度快。1953—1958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原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工程”,是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的起点。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一批工人住宅区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文化积淀,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旧工人居住区问题重重。有许多老一辈的工人还生活在这些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老旧的工人住宅依旧具有其特殊的“人情味”;在强调让遗产“活起来”的同时,如何让活着的遗产保持长久的活力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2]。

2 工业遗产视角下工人住宅区的保护与更新相关研究

工人住宅的研究可从建筑历史角度、工业遗产角度、社会学角度3方面切入。国内已有学者从工业遗产角度出发对工人住区的保护及更新进行了探讨。翁芳玲最早将具有工业遗产风貌的工业社区表述为“工业遗产社区”,并探讨其建设发展之路[3];刘伯英强调了工人社区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要对工人社区进行价值分析,提出了将老旧工人社区的保护上升到工业遗产保护的高度的建议——以保护为前提要尽可能地保留工业遗产社区的时代印记[2]。工业遗产视角下对于工人住宅区的研究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更新策略。

2.1 保护与宜居改造相结合

柳婕从环境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3方面探讨了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工业区住宅其面临不同转型方式时的优缺点。根据“红钢城”的现状及需求提出了工业住宅环境原功能转型的特殊处理手法即进行整改与翻修,更好地还原风貌和满足现阶段工人居住的需要[4]。殷楠从适老性角度切入,提出工业遗产保护与社区居住主体——老年人相结合,以适老性作为向导以自适应为主的更新途径[5]。刘斯思等以天津市第三棉纺织厂的工人宿舍为例,以保护工业遗产思想为主导,对工人宿舍的空间格局、建筑造型等典型特征进行提取,提出了使社区重新成为具有良好居住机能和环境友好型住宅的更新再利用策略[6]。鲁涵岳等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例,从微更新视角切入,提出了解决工人村社区空间失能、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及工业文化流失等问题的微更新策略[7]。

2.2 保护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丁新军揭示了在多元主体下工人社区作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困难性,倡导工业社区要融入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提出了通过优化工业社区的实体空间布局与形态的遗产合理再利用的优化方法[8]。刘丽华认为,工业遗产社区保护应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保护主体、创建政策化保护体系、建设社区商业综合体等保护方法[9]。孙捷等肯定了工业遗产社区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及其在工业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利用工业遗产社区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路径建议[10]。乔治等以西安纺织城工业社区为例,提出了工业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的理念,探讨了自下而上的微小干预,从而使人们产生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的干预策略[11]。韩晗、黄美玲强调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工业遗产社区中的缺失,提出“乡贤+基层党建”、“资源+现有政策”、“生活+第三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等实践路径[12]。

3 建设村背景概述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村背景概述

“一五”时期,株洲被定为中国8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原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中有4个位于株洲,分别是国营331厂、株洲电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洗煤厂。其中国营331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单中;建设村(12栋)作为国营331厂的主要遗存之一,2013年被列为株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营331厂建设村始建于1953年,共12栋,沿道路两侧对称分布;由援厂的苏联专家参与设计,具有典型的苏式风格。随着发展的需要,建设村进行了分批次的扩建;以原有的12栋建筑为基础,在道路两侧分别建立建设一村和建设二村,现阶段的建设村包括建设一村和建设二村,原有的12栋建筑6栋被划入建设一村,另外6栋则属于建设2村。2012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建设村进行整体修缮。

2019年5月1日,《株洲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明确了工业遗产的认定条件、方法、保护责任与义务等[1]。这意味着株洲有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法规[13]。建设村作为株洲市级工业遗产其保护做到了有法可依,其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

3.2 建设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2.1 整体风貌缺损,文化建设欠缺

建设村的12栋保护建筑多数都出租给了非当地居民使用。大部分租客对于建设村没有文化认同感且保护意识弱;很多租客对保护建筑的外表面进行了加建和广告的张贴,12栋保护建筑的外墙整体性被破坏。在外墙基四向各至30m的保护范围内摩托车乱停乱放、杂物堆砌的问题十分严重;一些与整体环境格格不入的公共设施也出现在保护范围内,这些都严重破坏了保护建筑群的整体风貌。此外,建设村整体的景观设施配置缺少对特色文化的融入和整合,没有体现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与其他社区千篇一律缺乏辨识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村已经脱离原本单纯的人口构成,如今的建设村除了退休老职工和职工,外来人员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这些外来住户对于建设村的历史了解甚少,对于社区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弱。建设村内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也很久没有举办过。外来住户缺少了解与融入社区文化的机会,职工住户缺少交流与宣扬社区优秀文化的机会。无论是本地职工居民还是外来居民都几乎没有参与到社区的文化建设中来。

3.2.2 公共空间缺失,设施配套不全

公共空间总量缺乏和功能缺失的问题在建设村中尤为明显,建设村功能性公共空间由多处公共座椅及一处健身器材设施构成,分布零散且总面积小。公共空间缺乏有效利用,缺乏组织,形式单一功能缺失,缺乏对人们多元需求的有效关注。居民缺乏适当的交往场所,老人、孩子的活动场地更是寥寥无几,严重影响了公共空间原有社交功能的使用。此外,建设村的公共空间长期处于自发生长的状态,缺少整体规划和定期的维护修缮,出现了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不全的现象;如环卫设施不足、电瓶车没有集中停放的地点、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等,无法很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3.2.3 自发改建泛滥,存在安全隐患

建设村的居民对居住环境进行了多处自发改造,这些自发改建严重影响了社区的整体风貌且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少房屋的一楼外立面被进行了违章加建、二层挑出的房顶被改建成了“私人花园”;宅间绿地被私自扩建变得杂乱无章。这些自发改建侵占了公共空间,使空间变得凌乱破碎、形态混乱、连通性差。对于已存在的侵占现象,居民多秉持无视甚至跟风的态度,这导致公共资源被私有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公共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断加大。

4 建设村更新策略

4.1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

工业社会留下的宝贵财富使建设村成为城市中独特的存在。在融入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留住工业记忆,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是建设村更新的核心。

4.1.1 展现文化风貌,留住时代印记

保护以及更好地展现建设村特有的文化风貌是更新中的重点。在为保护建筑群(12栋)划定的保护范围内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还原保护建筑群的整体风貌。提炼建设村和331厂特有的文化要素,将这些文化要素融入公共空间的塑造中,展现出建设村独特的文化历史风貌。以简洁创新、易于接受的方式对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将空间优化与历史文化记忆融合,再现曾经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印记”。

4.1.2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社区文化

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村的社区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时要大力弘扬社区的传统文化,充分调动对本社区有着很深情感认同的退休老职工参与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将建设村的文化以通俗易懂、居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加强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在推进突出建设村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吸收当今先进的社会文化,增强对不同群体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在继承中发展,在碰撞中创新。

4.2 以宜居改造为基础

如今,建设村依旧发挥着居住功能,居民是建设村的主人,其需求不容忽视。对居住环境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是建设村更新的基础。

4.2.1 注重整体规划,进行空间整合

建设村内违章搭建和私人物品占据公共空间的问题十分严重,要做好整体规划首先要对建设村内的违章乱建进行拆除、对占据公共空间的私人物品进行清理,将被私占的空间还与公众。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建设村的居民有331厂职工也有外来人口,有青壮年也有退休老人和孩子,公共空间的建设应融入不同的功能,兼顾建设村多元主体的不同需要。要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宅间空间进行重新规划,为居民打造宅间菜地、花园、休憩场所等,在社区整体空间更加规范整洁的同时保留社区原有的生活气息。由于建设村是分批次建设完成的,以至建设村的规划比较零碎缺乏整体性。规划时要把不同批次建设的住宅楼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打破建设一村与建设二村、保护建筑与新建建筑的边界;对建设村进行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整合破碎的公共空间,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丰富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形式。

4.2.2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环境

基础设施老化不完善、公共环境杂乱是老旧社区共有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村宜居改造的重要环节。结合建设村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和修复建设村内的公共设施,解决建设村配套设施老旧、部分道路破损、电动车乱停乱放、缺少无障碍设施等问题;对社区内肆意生长的杂草、植物等进行统一清除或修剪,对居民占用宅间绿地种植的蔬菜和观赏植物进行统一整理和规划。为建设村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公共环境。

5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起来的一批工人住宅区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后,这些住宅区的设施老化问题严重,变得落后于时代。住宅区内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生活条件明显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对于这批特殊的老旧住宅区,在解决居民需求的同时,要对工业住宅区进行价值分析,把一些具有遗产价值的老旧工人居住区的保护上升到城市遗产保护的高度。一边是亟需更新的居住环境,一边是必须保留的历史文化,这批特殊的“老旧小区”的改造亟需找到一个平衡点。

猜你喜欢
遗产工人居民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石器时代的居民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遗产之谜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