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①

2022-11-18 14:23唐美丽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热点思政

唐美丽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坚持“开门办思政”,就是要求加强思政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思政教育应面向社会、关注社会、回应社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终究是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把脉时代、关注社会、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堂,对现实的关怀让高校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气息、更“接地气”。

一、社会热点的概念及特点

关于社会热点的概念,学界对此的研究与讨论较多。有观点认为,社会热点就是广大群众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事件和问题[1]。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一定时期受到媒体舆论广泛报道、并受社会广泛关注的与现象、事件及人物相关的问题”[2]。社会热点既可以是突发性的个人事件,同时也可以是群体性事件,凡是可以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引发群众热烈讨论的话题均可视为社会热点问题。学界对社会热点定义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社会热点具有时代性、大众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首先,社会热点具有时代性。指的是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在某一阶段产生,是反映该时代趋势、时代特征的重要事件。如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90年代“全球化”成为热词,21世纪人们关注“入世”、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这些大事件都打上了时代烙印。其次,社会热点具有大众性。社会热点通常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再次,社会热点是动态的,处于变化之中。社会热点本身就是正在发生并可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社会性事件,有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演变过程。因此,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应当有一个持续性过程。最后,社会热点具有复杂性。社会热点覆盖范围广泛,往往牵扯多个方面的内容,解决难度大。“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矛盾集中、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关联性大,无论是解释起来还是解决起来,难度都很大”[3]。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所具有的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立足国内外发展实际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世情、国情、党情

高校思政教育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关注现实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热点因为是特定时间段发生的能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并产生强烈反响的国内外事件,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脉搏,涉及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类议题也就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学生对此渴望深入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力求立足于国内外发展实际,甄选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课前调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失时机地进行理论分析、阐述,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程跟锁在《赋予“立德树人”新的时代内涵》中指出,“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教育只能滑落为技能训练和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推进,社会中的矛盾不断增多,社会热点问题随之增多。理性分析、科学理解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优化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即具有知识属性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即意识形态工作者[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只是通过交流以及沟通等简单的方式并不能精确地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但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热点问题与学生开展交流,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态度、看法以及观点能准确反映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优化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效能,弱化和消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负效作用。

(四)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高校思政课程兼具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否则课堂教学可能就会沦为“道德说教”。另外,相较于其他课程,如专业课,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内生动力和学习热情明显有所弱化。在此情况下,思政教师必须多做尝试以增强课堂吸引力,融入热点问题不失为一种捷径。从社会热点切入或于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适时导入社会热点,现实的、鲜活的热点本身“自带流量”,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和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在思政教育教学中通过导入社会热点可以丰富思政内容,对于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效果显著。

三、运用社会热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思想独立、多元且极具个性,他们喜好新兴事物,关心现实世界,关注现实社会变化,是一个特别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群体。然而,他们因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如知识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信息把握不全、思维认知有缺陷等,因此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握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对其自身的学习成长及“三观”的形成容易产生不良影响。举个例子,青年学生偏好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使得他们对社会热点的把握往往源于各社交媒体如抖音、哔哩哔哩等,对问题的认识仅限于一家之言,看问题难免片面,最终导致“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此外,也存在部分学生因为对网络世界中可能存在的谎言、偏见、虚假信息等缺乏辨识力,容易被误导,致使其社会认知出现偏差、价值观发生扭曲等,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思政教师可能面临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实现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如何让思政课富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更有说服力,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功底、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较高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并筛选社会热点、及时追踪研究社会热点;其次,教师要把握学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从当前社会热点的某个问题入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再次,教师要能掌握学理,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理论功底,能对社会热点进行很好的理论把握;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及时纠正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片面化理解乃至错误理解,及时消除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防止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异化。

四、思政教育中导入社会热点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政工作首先是意识形态工作,政治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就为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把准政治方向指明了方向,思政教师必须首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才能将这种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传导给学生,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将社会热点纳入思政教育资源库,否则仅凭学生个人自发的学习与探索,对问题的把握很可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上,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最终导致其思想走偏。思政课教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辩证地分析热点问题,在关乎政治方向等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不可含糊,不容商榷。因为在理论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绝不只是为了娱乐,为了让课堂有意思,更重要的是让课堂有意义。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装着“中国心”,胸怀“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二)立足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树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于如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关键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闻、培养奋斗精神以及增强综合素质等”[5]。高校大学生生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什么风浪,更谈不上血与火的考验,所见所闻所感皆有限,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教育。当下社会热点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比如,舞蹈剧《只此青绿》的舞美夺人眼球,中华文化之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对天宫、天问、天和、羲和等航天科技的交流与讨论等能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战狼》《长津湖》等优秀影片让人感叹“和平来之不易”“生在中华何其有幸”,能激发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诸如此类,这里不一一列举。另外,对热点问题的讨论过程本身也是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换位思考,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不盲从他人和媒体等优秀品质。

(三)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自当潜心问道,“问道”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所问的“道”涵盖专业基本功、跨学科知识体系、执教能力以及思维方面等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建设尤其重要。首先,打好专业基本功。思政工作者“学马信马”“在马言马”,必然首先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教育教学中要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和原则等,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把握并对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其次,不断扩充知识容量,优化知识结构。大部分社会热点问题都会超出单一领域,范围涉及面甚广,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讨论或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再次,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教育技能。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些难以满足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掌握信息技能,结合使用“雨课堂”“翻转课堂”等,能有效应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后,强化问题意识。要能及时发现问题,善于筛选问题,追踪并深入研究问题。很多社会热点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热点发生之初其本质难以被掌握,需要倾注更多的心力方能窥其全貌。另外,思政教师还需要拥有全球视野、比较视角,对问题的分析与把握方能全面而深刻。

(四)选取合适的社会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6]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式问题矛盾纷繁交织,社会热点不断涌现。思政教师可以选择的社会热点众多,如国外局部地区战事、国家政治盛事、经济社会发展大事、民生福祉要事等,到底哪些热点可以纳入思政教育资源库,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笔者认为筛选出合适的社会热点,关键在于把握三个要点,即“新近发生”“学生关注度高”“与课程内容存在交叉点”。

五、结语

简而言之,“存在即合理”。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都有其可以教育的点,社会热点更是如此,应当被纳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资源库。社会热点具有时代性、大众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于思政教学中找好切入点、并用好社会热点,迅速抓住青年学生的心,让课堂表现得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然而,想要用好社会热点问题资源,以更好地服务思政教育工作目标,则需要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及合理选择好社会热点问题等四个方面深入挖掘,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热点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4月高考热点关注
探究集合中的热点问题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复习策略探究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