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来源演进、当代意蕴与性质特征*

2022-11-18 15:31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

周 晔

Marx and Engels,the founders of the doctrin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put forward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the historical outlook of communists all over the world.On the basis of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founded by Marx and Engels,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successively founded and developed the“historical view”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Xi Jin-ping has further developed the historical view by proposing the“view of macro-history”.President Xi adopted it to scientifically summarize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PC’s century-long struggle,setting a new milestone in the“historical view”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As for the connotation of the“view of macro-history”,it boasts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depth,universality,totality,fundamentality and dialecticality.The“view of macro-history”is a concrete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advance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the times.

马克思、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1]从而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始终以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等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习近平提出的“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观察人类历史和社会的体系化理论与思维方法,是科学阐释历史事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在逻辑,因此,唯物史观是“大历史观”的理论源头和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大历史观”的“大”突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洞察历史的特征——理论视域的纵深性、分析问题的世界性、思维逻辑的总体性、把握规律的根本性和解释运用的辩证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赋予共产党人历史观新的时代特征,更加强调在把握整体规律中赢得历史主动、在借鉴经验教训中树立历史自信。因此,“大历史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和延伸拓展,为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共产党人始终以“大历史观”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奉献给人类思想史最伟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基石,也是全世界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党人这一“大历史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把这一套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对这一“大历史观”做了论述,为这一重要思想的发展演进擘画了中国图谱。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

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一门关于历史的科学。“大历史观”是共产党人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进程、阶段的科学观点和全部论断的总和,它的理论根源就在于马克思说的,“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2](p.186)因此,马克思在创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学说时,就第一次揭示和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把它描述为一个客观的运动过程,同时是人的自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的过程;把它描述为实践主体将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是人们科学认识历史、人类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无情地批判了人类思想史上用神、人性、观念等解释人类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类自奴隶社会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3](pp.44-45)它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伟力这一重大规律;它通过阐明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恩格斯说:“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4](p.9)并指出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理论的,而且具有实践的革命性。在这一“大历史观”映照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宣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从而为人类锚定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深刻阐明了理论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p.9)恩格斯将《共产党宣言》的地位表述为“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5](p.384)在唯物史观指引下,欧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共产党人“大历史观”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也证明了其真理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的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更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将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

毛泽东准确把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在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首次将这一历史观运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1938年,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6](pp.533-534)1945年,毛泽东所做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指出:“一九二一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7](p.397)认清“今天的中国”与“历史的中国”的接续关系、“不割断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等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延续,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同时,又关注到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中国革命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特殊性,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观”的基本原则。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阐明了解决中西和古今两对矛盾的路径、方法,提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观”。他坚持用这样一种历史观来看待中国,批评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特点的历史研究方法,强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在毛泽东思想中,结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一系列思想理论硕果。

毛泽东尤其注重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2](pp.190-191)也就是说,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存在物,人在实践和理论上与现实世界建立起来的对象化关系,呈现着唯物史观想要呈现的现实和未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论断。基于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毛泽东深刻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8](p.1515)

1945 年4 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运用自身的历史观,对党的自身历史经验做出科学总结,这就是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这一时期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出准确评价。这是毛泽东“历史观”首次运用于我们党自身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为确立毛泽东思想、夺取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乃至后来的新中国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邓小平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观”。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指出:“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9](p.121)邓小平成功运用这一“历史观”,正确处理对党的历史错误、对毛泽东的客观、公正评价问题。“我们现在讲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总之,不把毛泽东思想,即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指南的东西,写到决议里去,我们过去和今后进行的革命、建设的分量,它的历史意义,都要削弱。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邓小平强调:“对于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毛泽东同志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9](pp.300-30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精髓,邓小平不忘指出:“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0](pp.234-235)邓小平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准确把握时代要求,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成功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打了二十二年仗才建立起来的,是在被封锁、制裁、孤立中成长起来的。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实力增强了,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0](pp.357-358)邓小平进而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10](p.127)我们党由于正确研判了世界大势,确立了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遂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40 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才大踏步赶上时代。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开辟了唯物史观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又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性判断,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谱写了共产党人“历史观”的新篇章,尤其是以科学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开辟了唯物史观的新境界。

(一)“大历史观”体现唯物史观“活的灵魂”

习近平多次重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1]习近平重申,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社会经济的基础是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制约,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力标准,不能绝对化,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理解生产力标准。习近平正是用这样的“大历史观”来强调邓小平讲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等。

认清发展阶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大历史观”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12]

习近平深刻指出,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13]要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印证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习近平的多次讲话发人深省,“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了”。[14]正是从“大历史观”视角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二)进一步强化人民在“大历史观”中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p.411)这就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阐释了共产党人“历史观”鲜明的阶级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重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5]人民性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历史活动视为群众活动,把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何深化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重要论述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指出:“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1]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习近平深刻洞察人民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先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重要特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国之大者”。习近平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和认同人民群众在实现解放、民族复兴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作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磅礴伟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从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的“大历史观”高度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并从谋划发展、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维度着手,推动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3]

(三)运用“大历史观”总结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重要论述的突出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于总结我们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其标志性成果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从这一运用的理论依据看,在论述“大历史观”时,习近平总是将它与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并提。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史视域下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为何能够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进程并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回答:“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连结点,就能用“大历史观”将世界历史、中华民族历史和党的百年奋斗史连贯起来加以分析。正因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前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我们最有理由自信地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5]这一趋势的发展,就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扭转,最终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的“两个必然”。这是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得以阐明及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运用的价值意义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决议》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习近平从正反两方面强调科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越是重要时期,敌对势力越拿我们党的历史问题做文章,妄图通过大行历史虚无主义之道,搞垮我们党、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果“(这一制度)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16]一部科学的历史《决议》是我们党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最佳武器;另一方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总结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在重大历史关头,全面科学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其现实意义,习近平归纳为“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其历史意义,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为了实现这一要求,习近平提出要用具体历史、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18]

三、“大历史观”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

习近平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9]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并用这样一套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大量新问题,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就必须准确把握“大历史观”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归结起来,这一“大历史观”主要具有纵深性、世界性、总体性、根本性、辩证性的根本特征。

一是纵深性。这是针对特定历史事件、历史阶段而言的。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跳出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把它们放在历史总轴线的过去、现在、未来,即历史的纵深中来看待。“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20]习近平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1]也就是说,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都根植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树”,我们看待党史,应当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置于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置于1516 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以来500 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置于180多年来告别屈辱、追求光明的中国近代史加以分析把握。

二是世界性。这是从地域角度来讲,把某个特定地域、民族、国别发生的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来审视,放到人类社会发展及其方向趋势中加以分析。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来加以看待,准确锚定我们当前事业的方位,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p.168)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日益从区域史、国别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们党坚持运用“大历史观”分析把握当今时代,并得出科学的认识和结论。正如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22]正基于此,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指明了正确航向。

三是总体性。这指的是摈弃片段化、碎片化看待历史,代之以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来加以把握。比如《决议》把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的重要人物,都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的主题主线中理解和把握。正如马克思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说过,“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23](p.287)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我们“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24](p.801)

四是根本性。这是针对具体历史细节、历史表象而言的。坚持“大历史观”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细节背后的规律和根本趋势。习近平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25]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26]“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27]

五是辩证性。这是指共产党人“大历史观”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特质:既洞察历史的整体,又观照历史的局部,既关联历史的全面,又抓住其重点,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运用“大历史观”分析历史、把握历史。比如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阶段时,习近平多次引用《共产党宣言》所阐释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也是我们党坚持历史自信,矢志拼搏奋斗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习近平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p.3)因此,习近平教育全党准确把握“资本主义不会快速消亡,共产主义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接续努力才能实现”等重大历史判断。习近平指出,“学懂了这一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11]从而更加自觉地把握历史主动、赢得未来。再比如,把握“大历史观”的辩证性,我们就能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11]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在170多年前创立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科学宣告了人类全部实践活动构成的迄今为止整个历史,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人必须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逐渐接近客观真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和认识越深入,就越接近对必然性的把握,这是一个向着“自由王国”不断迈进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谱写了唯物史观的崭新篇章。人类历史,正如“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22]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侗族历史观与生态伦理的文化建构及其意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新历史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