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邯农1412特征特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022-11-18 15:02刘合民王新民祁耀正赵思思侯鲜强郑红霞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麦

刘合民王新民祁耀正赵思思侯鲜强郑红霞

(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省邯郸开发区第一原种场,河北 邯郸 056001;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农业农村局,河北 永年 057150)

“邯农1412”是河北工程大学与邯郸县第一原种场(邯郸开发区第一原种场)合作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6年3月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冀审麦2016001号),并获得农业部品种授权(品种权号:CNA20160079.4)。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晋)引种[2017]第4号。2016年,该品种的生产经营权授权于邯郸县第一原种场和河北宏瑞种业公司。适宜在河北、山西、山东等华北地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该品种多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之一。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茎叶蜡质层较多、呈灰绿色。生长健壮,分蘖力较强,两极分化快。成穗率高,穗数727.5万穗·hm-2。株型紧凑,旗叶短小、上举,平均株高79cm。高密度下(720.0万株·hm-2)成株株型紧凑,株高83cm;中低密度下(630.0万株·hm-2)成株株型稍松散,株高78cm左右。穗纺锤状形偏棒状,下部小穗排列较稀,上部较密。穗层较厚且整齐度较好。颖壳较硬,长芒,白壳,白粒略带粉头,半角质到角质,籽粒饱满。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6g(不同年份间千粒重变幅较大,最高可达51g左右,最低为40g左右)。青秆活熟,落黄好,熟相中等偏上。

1.2 成熟期

该小麦品种平均生育期242d,属半冬性中熟品种,比对照小麦品种“石4185”晚熟1d。

1.3 产量表现

2012—2013年度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693.5kg·hm-2,比对照“石4185”增产6.26%;2013—2014年度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331.5kg·hm-2,比对照“石4185”增产8.17%,连续2a度参加冀中南水地组区试,比对照“石4185”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014—2015年度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80.5kg·hm-2,比对照“石4185”平均增产8.16%。近年来,在河北省邯郸地区大面积示范和生产,单产均在8250.0kg·hm-2以上,很多达到9750.0kg·hm-2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500.0kg·hm-2。

1.4 品质

容重798g·L-1,粗蛋白质(干基)13.28%,湿面筋(14%湿基)28.8%,沉淀指数(14%湿基)29.5mL,吸水量68.9mL·100g-1,形成时间3.2min,稳定时间4.4min,延伸性153mm,最大抗延阻力141EU,拉伸面积30cm2。

1.5 抗逆性

秸秆具弹韧性,抗倒性较好;越冬率高,耐寒性较强;根系发达,根深、根壮,不仅抗旱,而且耐高温,高抗干热风。中抗条锈病,高抗叶锈病,免疫白粉病。高抗吸浆虫,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邯农1412”吸浆虫发生率只有0.6%。

2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为了充分探索该品种的特性和高产潜力,“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对“邯农1412”小麦品种进行了栽培试验研究,并结合示范方建设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冀中南地区“邯农1412”小麦超7500kg·hm-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进行浸泡选种处理,去除过大、过小及发生过病虫害的籽粒。挑选色泽鲜艳、籽粒饱满的种子,选择小麦专用包衣剂进行包衣处理。通常选用中化“腾收”(烯肟菌胺0.6%、苯醚甲环唑1.8%、噻虫嗪42.6%)蓝色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主要用于预防小麦蚜虫、锈病、叶枯病等。

2.2 施好底肥

根据农田土壤的肥力和小麦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证实,单纯施用一种肥料或施肥种类结构不当,会使肥料利用率降低。要坚持“稳氮、增磷、补钾、配锌、粗化结合、平衡施肥”的原则。单产超7500kg·hm-2小麦,中上等肥力地块,播前需施烘干鸡粪3000~3750kg·hm-2或其它有机肥30000~36000kg·hm-2、磷酸二铵375~450kg·hm-2、尿素150~225kg·hm-2、硫酸钾240~270kg·hm-2、硫酸锌15.0~22.5kg。全部于耕翻前均匀撒施地表,作为底肥使用。

2.3 精细整地

为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强土地水分保蓄能力,以保证播种质量,提高综合收益,需提前进行精细整地操作。

2.3.1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

在玉米收获后立即粉碎2遍秸秆,粉碎长度5~10cm[1],田间摊铺均匀,尽量提高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质量。

2.3.2 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

犁地深度25~30cm,旋耕、耙耢平整,使土壤达到上松、下实,土地细平,无坷垃,注意耕地前浇足底墒。

2.4 科学播种

2.4.1 足墒播种

底墒水是保证小麦正常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重要条件,亦将为小麦后期长势奠定良好的基础。前茬作物收获后的土壤如有墒情不足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浇足底墒水。播种前如没有较大降雨,应及时浇底墒水。玉米成熟收获偏晚的,要在玉米成熟收获前10d浇水,可一水两用。对腾茬较早的地块,土壤如果过于干旱,也可先耕地,后浇水,观察墒情适宜后再进行播种,以免耽误农时。

2.4.2 播种期

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即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为宜。河北地区最佳播种期在10月5—15日,可适期晚播。

2.4.3 播种量

适宜播种量为120~150kg·hm-2,适宜基本苗225~300万株·hm-2。

2.4.4 播种方式

实行“缩行匀株、等行距”种植形式,平均行距14cm,播种深度3~5cm。严格控制畦埂宽度。将播种机中各个排种器的深度和排种量调整至均匀一致,实现精播、匀播,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4.5 提高机播质量

机手技术要过硬,播种时易匀不易快,匀速行走,速度控制在2~3km·h-1,避免出现缺苗断垄和疙瘩苗[2]。

2.4.6 推广播后镇压技术

生产实践证明,播后镇压有助于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因此,在小麦播种时应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随种随压,在小麦播种后应以专门的镇压器再次镇压,以夯实效果。

2.5 冬前管理

出苗后及时观察苗情,保证全苗。在出苗分蘖期及时划锄,去除土壤板结、裂缝等。做到划细、划均、划透,深度达到3~4cm。以利保墒提温、促苗快发。

在小麦3~5叶期,此时杂草基本出齐,进行化学除草。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阔叶类杂草在冬前出土量较大,可选用70.5%二甲·唑草酮可湿性粉剂、36%唑草·苯磺隆可湿性粉剂、66%苯磺隆·二甲四氯钠可湿性粉剂、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等除草剂;可选用6.9%精噁唑禾草灵乳油或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剂或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等除草剂除去野燕麦、蜡烛草等禾本科杂草;对于禾阔混发田,可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等除草剂与6.9%精噁唑禾草灵乳油等除草剂混配,兑水喷雾。用水量450~750kg·hm-2,干旱情况下应不低于750kg·hm-2。

浇好越冬水,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夜冻昼消”时最为适宜[3]。小麦播后降雨量大或浇过水的麦田,如果0~20cm土壤含水量在80%左右,可以免浇越冬水。

2.6 早春管理

早春墒情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及时锄划保墒,可免浇返青水;对旺长麦田,要深耕断根,促进两极分化,控制群体。

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除杂草的关键时期,拔节以后除草效果不好且容易产生药害。除草对气温有严格要求,需在冷尾暖头、日均气温>6℃且最低温>0℃时用药,选择晴好天气于10∶00—16∶00进行为宜。寒流来临前后3d内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除草时,需均匀喷雾,避免重喷、漏喷;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方法需针对杂草种类选取并严格控制,以免发生药害。

对春季发生旺长、群体偏大的麦田,需抑制基部第1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可在小麦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麦巨金”等化控药剂,一般用量450~600mL·hm-2,兑水450kg·hm-2,叶面喷雾,可起到控旺抗倒的作用。开展春季镇压,时间在起身期前后。

2.7 水肥管理

浇好拔节水,时间一般在3月底—4月初(第1节间定长)。对于群体偏小、苗情偏弱的麦田,可适当提前浇起身拔节水。

齐穗前适时浇好孕穗水,在小麦的孕穗期,需水量大,一定要浇透。充足的供水可以减少小麦小穗、小花的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结合降雨合理安排灌浆水,收获前10~15d禁止浇水,以防遇大风麦田倒伏。

追肥可分2次施用,浇拔节水时追尿素150~225kg·hm-2,浇孕穗水时看叶色酌量补施尿素75~150kg·hm-2。

在孕穗期至灌浆期,每次喷0.2%~0.3%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750~1125kg·hm-2,每10d喷1次,连喷2~3次,可提高叶片光合作用,促进灌浆,防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危害,增加千粒重,达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目的。选择在无风的阴天或晴天16∶00以后进行,以傍晚喷施最好。

2.8 病虫防治

根据“邯农1412”小麦的抗逆性和生产实际,病虫害主要防控对象有小麦地下病害虫、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红蜘蛛和麦蚜等。

在小麦播种前,重点防治小麦地下病虫害。由于多年秸秆还田,土壤中病虫害种类多,尤其是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是造成小麦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播前结合施底肥,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45~60kg·hm-2,或3%噻虫嗪颗粒剂15~30kg·hm-2,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好地下害虫;用30%苯甲·咯·噻虫悬浮种衣剂450mL·hm-2进行拌种,可有效控制地下病虫害的危害。

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重点防控小麦纹枯病和红蜘蛛,当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左右,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进行叶面喷雾防治。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用足水量,确保效果。

在小麦孕穗期至扬花期,重点防控赤霉病,兼顾麦蚜。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主动喷药预防,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烯唑醇、高氯等高效对路安全药剂。施药后6h内若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另外,也要注意麦蚜防治,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

在小麦灌浆成熟期,主要防治麦蚜、纹枯病等,可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氟环唑、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菌剂、杀虫剂,并与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科学混用,药肥混喷,综合施药,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一喷多效,促进灌浆成熟。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且病虫发生程度较重,田间病虫数量仍高于防治指标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第2次防治。

2.9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小麦获得高产和颗粒归仓的前提。小麦成熟期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3个阶段。小麦蜡熟末期到完熟期时适宜收获。

小麦完熟期籽粒呈干硬状,体积缩小,含水量降低,且茎秆、叶片全部干枯。此时小麦易脱粒且不易破碎,是机械收割的最佳时期,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收获,如遇阴雨连绵,籽粒会生芽发霉,品质变差,损失更大。

对于无法进行机械收获的地块,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人工收获。小麦收割后至脱粒前有一段后熟过程,所以人工割晒与脱粒应在蜡熟末期完成为宜。

猜你喜欢
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种植流翔高钙小麦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哭娃小麦
新季小麦市场运行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