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何以可能*

2022-11-18 17:01华启和
理论与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话语共同体文明

华启和 章 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页。对此,我们必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故事,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体系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集中体现,在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其国际传播,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而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日益丰富、话语表达的日渐通识并牢牢占据话语道义的制高点,有利于其国际传播,让国际社会接受、认同。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日益丰富

丰富的话语,是话语对外传播的基础。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积淀着厚实的生态话语。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凝练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定位、基本理念、本质关系、政治要求、目标指向、实践方法、根本保障、国际视野等诸多方面。作为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包括以生态文明概念为基础的思想体系、以生态文明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以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一是以生态文明概念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概念是最基本的构筑单位。如果说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媒介,那么,概念则是话语体系的基石。(2)陈少雷、陈家喜:《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内涵、原则与路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必然包含着对一系列新概念的使用,新的概念构成新的话语体系,新的概念表达新的话语体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这里所说的“术语革命”,不仅仅是指新概念的产生,更是新思想的表达。因此,构建新的话语体系的过程,就是以新概念为基础的术语革命的过程。话语的意义不在于“确认事物”,而在于通过概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不是为了概念而概念、为了话语而话语。只有那些反映客观事实,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把握事物本质、体现思想创新的新概念,才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和感召力,才能引起共鸣,才能为构建话语体系提供思想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新概念,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话语体系。比如,“生态兴则文明兴”概念,这既是对文明变迁的反思,也是对当今世界的警醒,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进规律的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无不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中实现人类文明与优美生态的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其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美丽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这是“美丽中国”首次被纳入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并作了时间上的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8年3月,“美丽中国”历史性地被写入宪法。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可见,“美丽”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表达,先后被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写进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写入了宪法,体现了“美丽”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鲜明底色和标配。“美丽中国”体现着自然美、生态美、产业美、环境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些新概念的提出,不仅直面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而且最大程度地凝聚了民心、汇集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开辟了全球生态治理的新境界。

二是以生态文明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观念”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倾向性之集合体。如果说,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基本思想表达,那么,观念则是人们在思维上习惯化的、带有主体倾向性的判断和观点。(4)陈少雷、陈家喜:《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内涵、原则与路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观念”是对“概念”的延伸和升华,是带有倾向性的表达,从而形成理论思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7页。。理论思维是一个民族立足于科学高峰的重要支撑。以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则推进理论思维的不断完善,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页。“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必然推动理论体系的创新,从而实现话语体系的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形象、直观的话语,构建了以生态文明观念为核心的新理论。比如,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新观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新观念,强调的是系统性治理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7页。。“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些生态要素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所以,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和流域上下游,不能治山的只管治山、治水的只管治水。“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7页。。这是对生态环境治理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是对生态治理话语体系的丰富。

三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的价值体系。“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观点及相关思维活动的成果。理念确立的过程,往往代表了主体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趋向自觉,代表了主体理性思维和价值意识的觉醒。(10)陈少雷、陈家喜:《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内涵、原则与路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所以,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概念的叠加或者观念的堆砌,而是价值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这就需要新理念的价值指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生态文明理念作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也是发展理念日渐清晰、逐步确立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创新”与“开放”重在强调发展的动力源泉,旨在解决“发展靠什么”的问题;“协调”与“绿色”重在强调发展的时空应然格局,旨在解决“发展当如何”的问题;“共享”则构成了发展的终极目的归宿,旨在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11)《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世界发展理论 增强中国话语权》,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6-03/21/content_23983805.htm。从价值层面来看,“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指明了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方向,也明晰了“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确立了检验发展成效的价值评判标准,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由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检验建设成效的价值准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双向互动、同向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不断地产生新概念、提炼新观点、倡导新理念,从而在思想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方面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表达日渐通识

作为一种日益丰富的话语体系,一定是能用通识话语表达普遍利益、用世界话语表达民族愿景。只有这样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国际传播,也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话语表达的最核心内容就是现实的利益诉求,这是生成话语的直接动力,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团利益乃至全人类的利益是流行于世界的各种叙事话语的生成动因。(13)秦龙、肖唤元:《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多维考量》,《学术论坛》2018年第2期。在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利益之争中,能否协调好各国利益、实现利益的最大融合,是推动话语传播和话语认同的现实基础。中国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采用世界各国广为人知的通识话语、恰当话语来表达共同的、普遍的利益诉求。“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4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话语在充分考虑各国话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话语表达的对接点和共同点,具有鲜明的用通识话语表达普遍利益诉求的语言特色。比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话语,用“人”“自然”“生命共同体”这种具有广泛通识性的话语诠释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即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也不是以生物为中心,而是把人与自然看成同在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的话,人对自然的伤害,必然会伤害到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如何。(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6页。“生命共同体”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需要自然,自然不一定需要人类。这也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话语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实施对外传播的现实基础。再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话语,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中的核心话语。“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21页。。习近平总书记用广为熟悉的、非常形象的通识语言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6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话语,跨越了西方国家无法逾越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卡夫丁大峡谷,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契合了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纵观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无不是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利益的一致性话语来确立影响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通过通识性话语来表达普遍的利益诉求,在解决中国自身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中展开国际传播,提升世界认同。

虽然追求民族愿景、实现民族富强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利益获得者,还必须为全球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6页。。当前,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共处一个地球。虽然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但是更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国际社会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状态。在这种情境下,在打造对外话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话语习惯和认知习惯,在主张民族利益时,要通过世界性话语表达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5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莫斯科关系学院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从达沃斯论坛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再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多次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社会发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声音。这一崭新的话语为共同应对人类社会的挑战,构建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升华,是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话语的“接着讲”。从“生命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提升,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转向解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彰显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的“两个和解”的科学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在充分吸纳世界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基础上,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极为简单、通识的话语来诠释人类对“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普遍向往和追求,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国际传播奠定了基础。“共同体”这一话语在世界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有着深远的渊源,将这一话语同“人与自然”“人类命运”的现实关切融为一体,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合”“天下为公”思想的美好愿景,又将全人类共同利益、普遍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有效地增进了民族利益的世界性表达、民族语言向世界语言的转化。(20)秦龙、肖唤元:《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多维考量》,《学术论坛》2018年第2期。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着眼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把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协调起来,超越了以追逐霸权为目的的地缘政治游戏规则,强调的是各国共同参与而非大国主宰的国际关系。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不是霸权、欺凌的话语,而是基于“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是在尊重世界各国不同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将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最广泛的世界认同和对外传播。当然,这种话语的认同,也是差异基础之上的认同,是差异中同一性的确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9页。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中“异”与“同”的理念,表达了民族利益与全球利益的辩证关系,实现了民族愿景与世界繁荣的辩证转换。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恢弘的叙事话语也彰显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担当,突显了中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决心和信心,寄托了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2)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道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定自信和使命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帮助了相关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页。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息息相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关切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25)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页。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充分彰显了民生的价值导向,厚植了人民情怀,表达了增进世界人民福祉的美好愿望。

可见,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从中西方利益的交汇点、世界各国的关切点和话语的共识点中寻找到了话语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契合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用顺应世界潮流的话语表达方式,促使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全球生态治理遥相呼应,从而促进其国际传播。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日具道义

人类的文明史证明,凡是只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话语体系是难以长久的,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话语体系才能流传。因为特定阶级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只有人民才能永存。可见,一种话语体系能否国际传播,传得开,易认同,不仅取决于话语内容是否丰富、取决于是否能够凝练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话语,还取决于话语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是否代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普遍利益诉求。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工业文明获得的先发优势,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构建了一套属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形成了西方话语霸权,主宰世界话语的发展。近代以来,国际社会上出现的“西化”论、工业化论、现代化过程论以及现代化模式论等话语,本质上都是“西方中心主义论”,是西方话语霸权的体现,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国际经济话语权失衡、国际政治话语权失序、国际文化话语权失范等话语困境。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西方霸权主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世界话语格局。只要与西方话语存在差异,就很有可能被无端地贴上“限制自由”“没有人权”等标签。而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西方国家认为“对于污染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把它们移来移去”(26)[美]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21页。。也就是把环境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解决环境问题。事实上,这不仅解决不了环境问题,还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国际正义原则,并欠下巨大的生态债务。“北方国家(发达国家)每年向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欠下的生态债务,即便忽略累积不计,至少也等于南方国家每年向北方国家欠下的金融债务的三倍之多”(27)John Foster, The Ecological Revolution: Making Peace with the Plane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9.。即便是这样,美国还公然退出《巴黎协定》,逃避国际责任。从现实来看,许多西方国家只愿意享受利益,而不愿意承担责任,没有履行《联合国宪章》的义务,国际社会不断出现治理责任赤字、环境赤字。(28)张倩倩、王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话语权的构建及路径》,《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时至今日,西方话语体系仍然渗透着强烈的自由主义和霸权主义色彩,其固守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落后治理理念,不仅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争端。“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2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60页。。当面对生态破坏、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种族冲突等一系列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时,西方话语体系以其传统的霸权思维和固有的全球治理理念,已经无法解决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其“普世价值”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世界各国人民开始质疑西方道路的“普世价值”,西方话语已经失灵,并陷入了危机。美国学者大卫·施韦卡特基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治理方面的无能和无序,指出“发展一种很具体的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模式至少应显示出和资本主义一样具有效率、而又更少倾向于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和非理性,在规范的基础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30)[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宋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页。。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7页。。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西方的治理体系和话语体系严重失灵,这促使中国等国家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给全球治理带来新的机制、给全人类带来新的希望。面对着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4页。虽然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承担《巴黎协定》框架内的责任不变;虽然美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不断地甩锅,但是这丝毫没影响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时重申,“中国将立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认真履行《巴黎协定》框架内应该承担的义务”(33)杜尚泽等:《习近平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人民日报》2017年7月9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团结抗疫、助力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中国坚持疫苗多边主义,而不是“疫苗民族主义”。中国为国际抗疫作出的积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34)王超:《要疫苗多边主义 不要“疫苗民族主义”》,《光明日报》2021年8月8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有着本质区别,在独立自主中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绝不把自己的发展理念强加给他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国情、有适合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不会把中国方案强加给任何国家,也不会强制要求他国来复制中国方案。“‘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3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60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就是通过中国的成功做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难题的中国方案,以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从而占据话语道义的制高点。

占据话语道义制高点的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才有说服力。追求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主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并不与其他国家的价值追求相对立,而是循着本民族“和合”的传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理想追寻人类社会更美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仅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承载着世界各国人民的期待。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和平、为世界谋美丽。世界各国,无论国家性质如何、发展程度如何,都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上,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形态与实践形态日渐衍生为全球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世界各国利益的考量,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世界各国的共赢共享。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期盼。而“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渐由理念变成现实,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是中国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是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期盼。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不仅是中国的话语,也是世界的话语体系,代表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36)《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光明日报》 2021年6月2日。。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难题,还需要在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从而突破全球生态治理中“西强东弱”的话语困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美丽中国。况且,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有能力为解决全球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责任在国际舞台上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也在不断地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因其话语内容日益丰富、话语表达日渐通识并牢牢占据话语道义的制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赞许,这足以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有利于其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话语共同体文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画与理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