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与走向

2022-11-18 18:08◎武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传播者民生媒介

◎武 俊

(齐鲁晚报,山东 济南 250014)

自《晶报》明确提出“以民生新闻为特色”后,传媒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使民生新闻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民生新闻所具有的一些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基于此,理论界出现了公共新闻的概念,从而对民生新闻的弊端进行了有效弥补。

一、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发展的产物

从定义上进行分析,“民生新闻”主要是关于普通人生存或者是日常生活状态等的新闻,并且还涉及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以及文化等的新闻。实际上,民生新闻源自于社会新闻,然而两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不具备泛娱乐化倾向,目的并不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娱乐或者是猎奇心理,这与社会新闻是完全不同的。民生新闻的立足点在于民生,更多地体现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版面的主角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具有强烈的亲民色彩。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关于“公共新闻”的相关理论。公共新闻是指让广大受众能够参与重要公共事件的相关新闻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共新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然而该理论能够为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一些新技巧。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必须要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行动能力,在准确获取新闻信息的前提下,推动公共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复兴公共生活,确保社会公众可以顺利应对社会问题,最终获取解决问题的渠道。实际上,将普通公众与专家们进行对比,他们在看待社会事件上的认知价值是相同的,必须要公平对待。孙旭培教授指出,公共新闻能够对公共领域进行监督,对公共事务进行报道,并交流公共意见。

从公共新闻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其与民生新闻是不冲突的。具体来说,民生新闻在于关怀民众以及情为民所系,而公共新闻则在于尊重公民的作用,想方设法提升公众的社会问题以及公共事务处理能力。就关注民生宗旨而言,尽管在表现主体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各有侧重,但两者总体上是异曲同工的。与此同时,表现主体上的“公众”与普通“民众”大不相同,“公众”往往涵盖所有社会阶层的群体,比如社会精英群体以及普通大众群体等,而“民众”相对来说,更具平民性质。从价值取向上进行分析,公共新闻能够从公众立场入手,确保精英视点以及平民视点两者的平衡,在关注领域方面更加广阔,已经不再局限于平民阶层常见的家长里短,而是更多地关注公众生活领域中的热点。从新闻解读上进行分析,作为公共新闻记者,要在公共事件中,将事件、冲突展示出来,选取在公共事件中值得关注的原因和内容,结合现实的社会公共生活向公众提出合理性建议。

从上述论述可知,公共新闻以及民生新闻是两种不同的新闻理念,所具有的价值追求也存在差异,公共新闻更重视对于公众权益的维护,有助于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而民生新闻则更注重普通大众个人问题的解决。理念上的提升是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关键差异所在。

二、民生新闻转化为公共新闻

根据公共新闻理论内涵可知,其运作属于自觉行为,而且是较高层次的行为,与媒介自身实力息息相关,要求媒介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都是良好的,反之,公共新闻会举步维艰。现阶段,我国媒介改革还没有深入内核,往往更强调经营管理改革,而媒介生态改善次之,特别是一些媒介专业人员的素养相对缺乏,导致媒介政治话语以及公民话语难以平衡。基于此,宏观发展背景下的公共新闻要想快速兴起还需要一段时间。就微观层面而言,公共新闻在运作成本方面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根据菲利普·麦耶所说,公共新闻实际运作生产成本是相对较高的。从成本用途上进行分析,一方面会用到公共舆论研究中,而另一方面会用到深度拓展报道上。新闻事实报道必须要深入事件内在,不可以单纯停留于表象,要积极探索事件背后的相关社会发展体系,也就是说要探索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社会调查成本,这对于国内媒介来说是很难承受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媒介正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一系列高成本很难承担常态化运作。

处于后民生新闻发展时代下的公共新闻,能够为民生新闻进步发展提供支持。然而从上文可知,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公共新闻理念都在实践中面临巨大的困境,就算新闻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是实验性质居多。面对各种现实矛盾,公共新闻的理想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但是并不代表着公共新闻理念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实际上,公共新闻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信息沟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积极作用。公共新闻理念能够为新闻实践提供原动力,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冲动,有助于激发新闻学界与新闻业界极大的探索欲望。

从某种程度上讲,想要借助公共新闻发展与实践促使民生新闻大力拓展的希望是很难实现的,关键“破冰”点应该放到媒介生态环境等的改善上,实现文化及媒介环境的融合,在三者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共同创造新闻发展的优质环境,充分发扬新闻专业的职业精神,并为公共新闻发展提供实践条件,给予其酝酿发展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到公共新闻理念的产生背景。美国公共新闻源自产业化以及新闻职业主义的快速发展,而且其所处的时代是传媒以及受众高度分离的时代,理论界想要积极探索,更好地弥合裂痕,进而加快了公共新闻的出现。对于国内而言,公共新闻理念的出现与媒介传播寻求突破创新息息相关,是新闻界变革发展的重要产物。面对具体媒介环境以及政治文化因素等的差异性,国内公共新闻理念与具体运作机制必须要进行创新,不可以全盘照搬他国经验,最终发展为符合我国传播现状的公共新闻。

三、更高层次新闻理念将会逐渐替代公共新闻理念

公共新闻媒介有的时候可以在新闻选题关注与新闻资源开发等方面切实引导公众,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然而,这并不是媒介的常态运作。尽管一些媒介已经在社会实践中尝试扮演新的角色,但是媒介操作的实验性更强,投入的媒介数量也甚少。基于此,公共新闻“实验”性往往要大于“实践”性,存在理念超前以及实践滞后的问题。

媒介在发现新闻娱乐化以及商业化倾向不断衍生的情况下,开始尝试自省与自救,从而提出了公共新闻理念,倡导新闻自由主义,强调社会责任理论应用,甚至将其作为新型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公共新闻理念却在实践中遇到了“冰点”,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公共新闻理论与西方新闻专业精神存在冲突的地方。客观性才是新闻专业精神的核心所在。根据塔奇曼(Tuchman)的理论可知,职业主义是新闻业的突出特征,具有非常强的客观性,在专业技能应用方面,最关键的就是要体现高度的客观性。目前,真实性是新闻表现手法的重要体现,其中应渗透出无限逼近真相的新闻精神,是衡量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以及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准则。同时,随着普利策新闻奖的日益形塑,客观性原则已经逐步发展为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关键的职业规范。在新闻从业人员的眼中,客观性原则是职业主义精神的核心所在,是避免新闻市场被公众所替代的重要因素。尽管菲利普·麦耶教授在公共新闻理论完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最终还是比较担心公共新闻理念以及客观性原则两者的冲突性。此外,他还对新闻客观性的手法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区分,也就是说,传统新闻实践往往更侧重于结果客观,而对于公共新闻来说,一般会更重视报道方法客观。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后者更能够确保报道所具有的客观公正性,然而必须要求工作人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深入内心,不断内化成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一点难度是非常大的。《华盛顿邮报》主编Leonard Downie 曾经指出,公共新闻要做的事情,往往比较像报社发展推广部门做的事情,需要记者承担的责任仅仅是向人们提供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从传播内涵外延上进行分析,根据传播学理论可知,大众传播过程具有非常强的组织性以及目的性,其中所包含的子系统有传播者、受众以及传播媒介等。在此,我们对公共新闻传播的相关内涵外延进行详细论述,对传播者、传播讯息、受众与传播效果进行介绍。

传播者层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加深,新闻传播者的流动性更强,但是在内部完善工作中却缺乏一定的自律性,甚至存在媒体职业意识弱化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够完全形成,或者说已经减弱。基于此,公共新闻在这样的自由环境中,危险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包括信源多通道以及思想多样性等,最终导致现代媒体市场出现诸多杂音。传播者必须要兼顾记录者以及思考者的身份,大力冲破表面现象,真正帮助受众深入理解社会。但是有的传播者仅仅是会议议程的传送者,处处受到被采访者的相关牵制,这无疑削弱了媒介的公信力。鉴于此,公众开始不断呼唤媒介的社会责任以及自身的职业意识。

传播信息层面:借助公共新闻,有助于对新闻本质进行再次诠释。从专业角度出发,新闻本质是新闻事实本身的重要反映,包括媒介主动介入以及能动性改变等。在建构“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会不断融合多种思想观点,提升公众对于相关新闻事件或者是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顺利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各界的力量,最终凝聚成强大的向心力。总之,公共新闻必须要为多种声音的对话提供一个公共平台,更好地体现新闻的公正性。具体来说,公正性主要是指所有观点的报道,展现出新闻视角、观点以及信息等的平衡性,而不是要求观点的纯客观性。

受众层面:从某种程度上讲,未来新闻真正发挥价值必须要在面向“公众”的前提下,并不是所谓的面向“受众”。对于未来新闻消费来说,应该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充分体现互动性及主动性特点。在公共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应该将普通市民排除在外,而是要促使广大市民介入到整个公共讨论中,确保公众可以畅所欲言。

传播效果层面:实际上,公共新闻最大的困惑点在于理论思想与新闻报道自身的客观性相矛盾。对于“公共新闻”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播者职能,更多的是强调公众代替传播者,或者是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设置议程。如果传播者参与到了给定的社会解决方案中后,就会存在利益冲突,从而失去批评特权,最终导致传播者的客观性逐渐下降,甚至可能还会牺牲媒介在公众心中的可信度,导致对新闻内容丧失信任。这与公共新闻最初发起的原因存在矛盾点。

现阶段,公共新闻理念系统性不强,相关理论也不够完善,甚至说没有明确的概念,很多理论是存在矛盾点的。尽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日臻完善,然而因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若要形成完整化公共领域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所倡导的新闻业“乌托邦”与实际社会的差距较大,要求相关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营造良好的公共新闻发展空间。

四、在全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的发展走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行业也实现了数字化,迎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动静结全、深浅互补、全时在结、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的特点,给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原本只在一张报纸或一个平台发布的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借助全媒体渠道,进行内容的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发布,从而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例如,2022年5月11日,在抖音平台一条名为“你弯腰的样子真帅!”火上热榜,11日的《齐鲁晚报》的客户端齐鲁壹点平台上就刊发了《斑马线上有大石 他抱起就走东营少年一举动上了抖音热榜》,并找到了当事人——一位初中七年级的男生,让他讲述了事件的经过和背后的故事,做了后续报道,12日《齐鲁晚报》在A05 版以《斑马线上落下两块大石 东营这位少年抱起就走》进行了图文报道。这样,一个民生新闻事件,通过报、网、平台等多媒体报道,实现了有效的传播。这正是新闻一直在追求的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的完美体现。

五、结语

民生新闻的是非曲直,成就了民生新闻的繁荣之路。公共新闻的探索为处于历史“拐点”的民生新闻提供了新的方向。而无论民生新闻,还是公共新闻也都只是新闻学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概念表达,最终都将按照新闻的本质的内在的规律,被更新的理念所替代。目前,公共新闻理念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理论,没有明确的概念,某些理论还存在矛盾。即使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臻完善,但是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因素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它当下所倡导的“乌托邦”与现实社会存在很大的差距,这需要各个方面在“三贴近”原则的基础上共同来营造“公共新闻”成长的空间。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为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传播者民生媒介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法治媒体如何讲好法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