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18 18:26叶晓勤
文教资料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实训育人思政

叶晓勤

(南京邮电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一、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工作,而应当是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师都应当承担的基本职责。将思想引领和政治教育落实到专业课堂中,使高校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所有课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和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是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拓宽育人途径,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

二、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其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所有课程都应贯彻“立德树人”原则,开设课程最终都是实现育人的目标,工程训练课程也不例外。

思政教育要落地有声,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初步形成的大学生更不能空泛地对其施之于言语教育,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亲身、深刻地体会、领悟,要求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将知识内化为能力。高校如果能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目标。随着新工科、课程思政、劳动育人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工程训练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契合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和新路径,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坚挺的科学力量。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就是在尊重工程训练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每个实训项目中的科技人文知识,充分挖掘蕴含在实训项目中的德育元素,启发科学思维,渗透工程伦理,培养工程意识,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发挥出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工程训练课程多是在特定的实训实习场所完成的,这里有着理论教学无法呈现的生活化和生产化的场景,更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素养的实际养成。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更能启发学生自觉认同,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产生共鸣与升华,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影响更加深刻和久远。

三、工程训练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一)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资源丰富

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等综合工程素质,本身蕴含了国家战略发展、人才培养内涵式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等丰富的思政资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管理意识、团队意识等。作为学校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课程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更容易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突破学科和专业界限,以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培养为创新人才培养着力点,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大综合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出对事业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升华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工程训练课程视角和方法有独特优势

工程训练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实训项目,学习基本工艺方法,直接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的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工程训练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基础课,实践性是工程训练课程区别于理论教学的核心特征,工程训练在知行合一上具有独特优势,强调让学生亲自动手、深刻体会领悟,在体验、分析、判断的实践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注重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主观情感体验,更容易达到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共鸣、升华的教育目的;② 工程训练课程和理论课程相比,师生互动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③ 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设施更接近于真实的企业,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学特点[1];④ 工程训练课程和其他实验课程相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接近产业运作实际的综合性工程实训环境,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增进学生专业情感和劳动情感,坚定学生专业志向和劳动信念,更能清晰地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⑤ 工程训练课程是面向绝大多数工科专业开设、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的公共实践教学课程,更能实现交叉融合的育人环境。

四、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

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培养具有系统性思维、知识、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样承担着课程育人的使命和担当,这也是教师职责和道德的内在要求,如何将思政育人融入工程训练教学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工程训练课程标准,保障课程育人目标

首先工程训练课程的设置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结合工程训练课程中每一个实训项目的特色以及学生成才、社会需求、国家期待的角度,构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工程训练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规范和要求教师课堂思政的教学行为,而不是教师的随意而为。相应地,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优化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制度,落实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等。[2]和专业思政教师一起开展集体备课,共同挖掘、凝练工程训练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职业道德、中国精神部分与工程训练中培养的职业素养,包括行为习惯、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创新思想等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非常适合有机结合起来。实训指导教师和思政教师围绕这个契合点就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可以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精心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把职业道德、中国精神等思政内容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不断丰富其内涵,并最终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立足于工程训练的特殊视野与方法,发挥实践育人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相较于理论课来说,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知行合一的独特优势。积极发挥实训课程的特色和优势,立足于不同实训项目的特殊视野与方法,在对学生工程训练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力行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到实践中,在鲜活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中感受快乐,从而取得情感上的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通过操作规范、生产安全等规章制度的约束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着重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让学生接触特种加工等先进设备,了解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感受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学生们能感受到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让他们不断感受时代的脉搏和国家需求,感受祖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引导学生将个人规划、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前景、民族事业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结合起来,积极创造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室平台,在实训教学中引入企业导师,在教学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基地中体验工业化生产线的真实情境,通过企业导师言传身教、工程实践,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等内容融入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发展现状、技术难点以及未来职业发展,从而让学生深刻感悟工程文化,培育工程师精神,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目的。

(三)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巩固育人担当使命

实训指导教师作为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践行者,其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学高身正”的人格及学识魅力,应该自觉把立德树人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做到以德立人、以理服人、以身示人,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效果。学校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教师思政工作纳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高校教师接受的教育主要集中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他们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育人职责往往体会不多、理解不深,导致在教学、科研、育人三个方面发展不平衡。[4]高校要做好教师思政工作,成立专门的部门专职负责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

实训指导教师除了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政素质以外,还应增强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他们必须是“课程思政”理念的积极学习者,才能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推动者[5],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实训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6],还可以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实效[7],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开设实训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任务,从而实现实训目标。尤其是工程训练指导教师更要提高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新工科”人才的知识体系和核心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理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主动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主旋律发展,以传承和创新眼光,在课程中发掘符合时代特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价值和文化,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其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努力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依据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计划,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思政素质。比如主动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案例中,选取生动典型且育人性强的案例,弘扬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强化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顺应网络时代新发展,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将基础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科技前沿知识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行业发展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竞赛、创新项目指导时,教师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指导,而是要承担起“立德、导学、创新、就业、升学”等指导任务,对学生学业、思想、生涯规划等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精细化指导[8],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发展目标和抱负水平,让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四)将工程文化作为课程思政载体,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工程文化是蕴含着严谨规范、责任担当、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安全规则、劳动素养等核心元素,这些正好和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价值追求契合。将工程文化作为课程思政载体,开设工程文化核心通识选修课、“工程导论”专业基础课等,聚焦工程伦理教育,以工匠精神、大国重器、工业历史、制造历程、安全文化、国家安全观等作为授课内容,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强化工程伦理情感,坚定职业价值取向。同时通过实训室文化建设达到工程文化的渗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文化引领的价值。实训室文化包括实训室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一方面通过构建结构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健全、文化理念突出的实训环境,在环境氛围、管理制度、设备配置与布局到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等方面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标语、工程文化墙、学生创新活动成果的展示,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广泛开展工程文化的宣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人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欲望,进而转化为投身创新实践的行动自觉。

课程思政是个需要持续发展、系统规划和全面创新的复杂工程,要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不断摸索实践,才能取得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良好育人效果。在工程训练中开展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叠加,要将思想政治之“盐”溶入课程教育之“水”,需要自觉、有目的地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这两种不同特性的教育方式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既不牵强附会,也不喧宾夺主,互通互补,凸显育人特色[9],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实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