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18 18:26白宇霞聂玉姣王成建
文教资料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双高课程体系校企

白宇霞 聂玉姣 王成建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双高”计划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从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场人才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就业市场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专业技术岗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素质。相比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受到的关注不多,在教学体系的设计和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有了很大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找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一)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普遍存在顶层设计不足的问题,对于学校教学整体的规划存在一定的不科学和不明确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育的顶层设计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存在经验性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尽管高职院校迫切期待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在顶层设计上只能摸索前行。[1]高职院校的教学部门和教学体系是一个整体,只有依托良好的顶层设计才能让这个整体稳定运行。而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方面普遍缺少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不明确。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很难建设起一种目标导向的体系。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需要在良好的顶层设计指引下开展。缺少良好的顶层设计,学校的各个部门就难以良好配合。由于学校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足,导致有关的方针政策很难得到真正落实。[2]同时,由于教学整体的科学性欠缺,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在“双高”的背景下,重视顶层设计的研究,就可以使高职院校改革工作顺利,而顶层设计的质量决定了改革是否能够顺利推进。

(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另一个不足在于其课程体系高度模仿本科院校,这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存在冲突。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人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其职业培养的目标,尽管必要的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必备的要素,职业教育的比重也应该得到提高。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所区分,高职教育需要突出自身的办学特征,根据生源特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少高校采取了照搬本科院校改革的方式。但是,这种策略的效果显然不佳,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侧重点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教育强调学生就业技能的教学,这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其一大优势。因此,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增加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课时。在对学生的考评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技术的评估。在教学策略上,学校应该根据职业技能教学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设计,达到课程教学的形式服务于职业教育的目标。[3]而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有待加强,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模式与教学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在“双高”的背景下,要想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

(三)教育师资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无法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持。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师资质有所提升,但是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为了树立更好的教学口碑,近年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聘请了大量的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担任兼职讲师,这些讲师通常对于学生的教育只是短期指导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点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培养帮助不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精力和经费集中在培养高校中负责日常教学的教师的授课水平上。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入职门槛相对较低,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水平不高的现实。进入新的时期要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坚持人才先行战略,在高校师资的引进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尽管一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已经得到提升,已有不少理论研究背景较强的博士生加入教师团队,但是在培养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方面,当前的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理论型教师与职业化的教师之间缺少有机结合,当前师资队伍难以服务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教学目标。不少高校仅仅把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注意力停留在师资的教育背景和头衔上,事实上引进优秀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评,保证学生真正能够得到良好的指导。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一)建设师资队伍,重视人才引进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让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实践中。要提升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没有教师的素质提升,就没有学生的素质提升。所以我们应该在“双高”在新形势下,着眼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实现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不但表现在专业水平上,更重要的是拥有高尚、强烈的教学责任心,创新工作思路的重要职业品质。高职院校要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开展,第一种途径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想为高校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就要不断从外部引进新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引进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高水平人才,让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通过这种类型人才的引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让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好带头作用。尽管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但是职业技能的养成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加强学术人才的引进在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其次,高校可以适当聘请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性人才作为兼任教师。在兼任教师的聘请上,要注意综合考察教师的素质,既要重视教师的技术成就,又要考察其授课能力,保证其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定数量的工作组,鼓励教师组织自己的团队。在团队中教师可以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徒弟,对其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和技艺传授。

第二种途径是加强其原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学校管理层应该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增强教师对学术知识的掌握和研究,营造良好的积极奋进氛围。对于学校的学术型人才可以组织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升这些教师的职业技能,打造好新时期背景下的双师型队伍。同时,对于这些教师学校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为学生不断传递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在职教师不断创新,增强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

(二)落实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最主要的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够人性化,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教学行为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输出,而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只有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教学行为的效果才能够真正体现。在当前形势下,生源的特征和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教学模式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和教材教学方法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面对多样性的时代背景,教师如果不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将失去自己的地位。高职教师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质量,又要有优秀的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存在的基础,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支撑和基础,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度。因此,高职教材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的相互衔接。教材改革应加强教材创新,淘汰陈旧内容,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更新教学和培训内容,如模块化教学内容、活页教材等。教学方法是教学的路径,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校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企业的生产实践教学是符合现代人才市场需求的。[4]因此,我们应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取代陈旧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培训课程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促进校企结合,提升办学质量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职业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渴望通过高校的学习,获取职业技能。因此,高校应该开展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引。目前,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十分适用。学徒制是雇主与学校合作招生、双重培训、共同发展的综合培训模式。它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生产和教育的深化整合与校企合作。作为一所典型的技术院校,在“双高”背景下继续深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对于解决学生多元化带来的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双高”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深化现代学徒制办学机制,要求学校和企业摒弃刻板印象,实现互利共赢。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要紧密结合,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学校要积极寻找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模式。对于合作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招生和教育,明确责任和权利,招收工人进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深入了解特定领域的企业对于员工的技能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内容。要让校企合作真正对学生有所裨益,还需要从学生自身进行考虑。如果课程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工作的内容差异过大,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是一种负担。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成功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做好学校的授课内容与工作技能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四)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的资源配置表现在多重内容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管理体制、投资机制、开放共享和空间拓展,建设一个设施齐全、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业热情,鼓励其利用网络资源和实践资源进行专业训练。[5]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泛的创业平台。从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实践需求。坚持构建以人为本、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创新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与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将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以便丰富各专业课程内容,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要不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教、学、练、做、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这点可以看出,原有的专业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需要,为了能在学校中让学生提前步入“职业生涯”,可以实施“专业+大众创业”的教学工程,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技术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所稀缺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极强的创造能力和前沿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应与其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并驾齐驱,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按照循序渐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还可以对创新和创业进行实践指导。在此前提下,教师团队应开展创业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企业培训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指导能力。[6]达到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标准后,可纳入创业导师库。同时,学校应成立创新创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精通企业经营管理,能为基地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有利于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性。

“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学生多元化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增大,学习能力差距大等问题,这也有利于打造高职院校的良好声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并符合雇主的雇佣标准。

三、结语

“双高”的出台对高职院校的全面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升综合技能。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尽管想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缺少可参考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在顶层设计上还不够成熟,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改革指引。另外,现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改革的目标不匹配,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也更为多样化,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预期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高校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双高”的发展要求,高校应该探索全新的高校教学改革路径。首先,应该加强人才引进,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其次,要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并结合校企合作的策略。最后,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并提升相关的资源配置。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工作,改革的探索和完成需要高校各部门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双高课程体系校企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