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场如何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2022-11-18 20:19严光礼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7期
关键词:疫病养殖场养殖

严光礼

(仁怀市农业农村局,贵州 仁怀 564500)

近年来中国的动物疾病防治事业持续蓬勃发展,集约化饲养面积也不断扩大,中国畜牧业目前的人员与科技力量、正在构建中的硬件与软件设施防治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级的管理水平等,在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大规模养殖户,在对动物疫情的防治事业上有着不少缺陷与疏漏,随着我国种家畜的大规模引进与商品种类动物的流动加快,中国家畜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最重要障碍之一——动物疫情十分明显,而流动性过大又为中国动物疫情防治事业增加了更多的危险因素与负担,从而非常容易造成动物免疫失效或疫情失控,甚至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发生。所以,动物疫情整体防治力量的强弱是影响规模养殖场养殖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讨规模养殖场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措施,为畜牧业工作中保障养殖环境和动物安全,预防动物疫病发生的可能,降低动物发病死亡率,提高规模养殖场养殖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1.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中的问题

1.1 小规模养殖场管理不善

中小型场户作为中国动物饲养的主体成员,有着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各类场家庭饲养动物,而聚集在这种养殖户中的动物,根据饲养管理人员技术的高低程度、室内动物饲养硬软件设施的齐全程度和养殖户内高水平兽医技术人员以及有关部门专职管理人员的短缺,最终使得小型养殖户显示出了以下特征。

1.1.1 场内饲养管理水平低,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撑,易造成临床误诊而使养殖动物成活率过低、养殖效率较差。饲养者在面对日益多样的发病因素时,只能用增加动物养殖数量来弥补产量,而大多数养殖者并不十分了解本场动物的健康状况,包括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的时间、较为合适疫苗的种类、发生特异性免疫后是否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体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动物体内抗体的维持时间有多久、若疫病发生感染的压力大小以及动物发病的主要原因。小规模养殖场对上述问题的了解及解释缺乏有效的实验数据支撑,容易发生误诊,致使单位面积内的饲养动物数量过量,而我国动物养殖密度(按大动物单位计算)超出国际平均水平2倍。这都将大大提高动物疫病的发生率,也是管理失衡养殖场内饲养者盲目用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但凡动物养殖高密度区域内有新的疫病传入,将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1.1.2 养殖环境差,生物安全水平低。有些养殖场饲养环境恶劣,导致病源的严重污染,饲养动物的健康状况欠佳,甚至是集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致使疫病频发。一直以来,养殖者们只注重养殖动物的数量多少,往往容易忽视建设养殖业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大大增加了动物疫病防治的成本,甚至导致疫病在短时间内爆发引起动物大批发病死亡。动物疫病防控中的第一要素——生物安全,同时也是最经济和廉价的要素。目前FAO凭借动物的安全状况和养殖方式,将现有的养殖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生物安全体系规模超大、覆盖养殖全过程的养殖企业;第二类是生物安全体系基本健全的商业养殖模式;第三类是中小规模商业养殖场,该类生物安全水平较差;第四类是家庭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最差。若运用此套标准,目前我国只有5%-10%的规模养殖场能达到一类生物安全标准,20%-30%达到二类生物安全水平标准,绝大部分中小养殖场只达到较差的三、四级生物安全标准。

1.1.3 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社会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处在高科技的浪潮中,养殖者理应学习先进技术,并主动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这类问题在大多养殖场已达成共识。但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先进实用,最终都需要管理者来具体实施。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被很多养殖场的管理者所忽视,导致养殖制度非常完善,最终发挥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养殖场缺乏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人力资源的高效性。

1.2 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有限

1.2.1 忽视日常疫病监测。造成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注射疫苗的时机问题,过早或过晚都易导致疫苗效果得不到保证。由于养殖场内饲养管理不规范、养殖场内环境差、兽医人员缺少经验等,多数养殖场使用疫苗一般不经过规范培训,仅根据经验随意注射使用,更有甚者会根据饲料场或兽药公司提供的方案应用疫苗,导致免疫失败或药物中毒,动物体内残留药物剂量问题产生细菌耐药性等不良事件频发,已经存在的疾病没有得到解决,新的疾病又不断产生,病原体相同的病毒株其多种亚型同时爆发。在日常的动物疫病监测中,常常在采血过程中遇到困难。养殖场方面认为,动物防疫工作是政府防疫部门的职责,采血这类有损伤性的操作会对动物造成伤害,甚至应激而导致损失,不利于养殖场的运营。而若养殖场内的动物排泄物随意堆放或运输,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甚至有不法分子将病死的动物尸体随意丢弃甚至出售,极易发生多种病原亚型的混感。作为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的储存库和播散源,不仅会对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危害,还会影响到社会公共卫生的安全。规模养殖场管理上存在漏洞和技术贫乏区,又有地处偏远、监管困难为阻力,忽视了监测工作对免疫和疫病诊断的影响,疫病多发频发,防不胜防,造成长期时间养殖动物病死率居高不下,不仅会使畜禽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影响,还会增加疫病防治成本。

1.2.2 病死动物及其排泄物处理困难。目前我国规模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包括:不同类型的养殖动物基数很大、死亡率也较高、且处理费用昂贵。原因主要包括:大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厂中所用的焚化炉处理成本较高昂,且对大规模处置病死动物也相当困难,使用效果也较差。外调动物审批程序并不健全,部分规模较小的动物宰杀点因所处地点相对隐蔽,对动物屠宰的后续加工手段简易粗暴,监督管理难度较大。不良养殖户受利益影响勾结不法商人,开展病死家畜买卖活动:将投放在动物交易市场上的病死畜禽肉经非法或者利用有毒有害的药物制剂加工等手段牟取暴利,从而影响人体身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部分兽药诊疗场所生物安全意识缺失,兽医擅自收治病畜甚至解剖,不规范用药、处置动物遗体及其排泄物等,容易造成病毒传播。某些养殖场不遵守动物防疫要求,生产区、生活区分隔不妥当,消毒措施不到位,导致周围环境、空气和土壤受到污染,造成动物、人员之间发生交叉传染。我国对于动物疫苗宣传有限,有很大一部分养殖场主都认为动物注射过疫苗后就不会再发生该种疫病,而事实上,注射过疫苗并不等于以后不会发病。免疫注射只是目前防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注射过某种疫苗后动物只会产生针对疫病的一定保护力,有多种因素影响着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不能完全保证疫病不会发生。

2.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中的对策与建议

2.1 政府加大引导力度

规模养殖场需要定期进行动物安全常规监测及动态分析,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最终目的。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也需要政府下发政策来规范和引导,需进一步加大对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这是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的重要途径。建立专业实验室,以便运送动物疫病标本到预防控制部门进行监测,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这针对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效果更好。同时下层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各级防控部门通过监测病毒抗体的消长,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对我国养殖业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做出积极引导。各管理者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养殖经验,建立与本场相适应的免疫程序,充分发挥各类与养殖业有关行业协会的作用,令各项管理措施得以真正落实。政府还应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将市场准入的门槛提高,并加强对养殖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将我国目前以中小养殖动物模式向适度规模化养殖为主的模式转变,使合理的用药方案和科学的免疫程序体现的更为突出。降低中小养殖场的比例,培养和激励养殖场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其综合素养和执行力,这有利于养殖效率的提高和疫病防控的进一步落实。在动物接受免疫注射后,定期进行抗体监测,若指标达不到要求,应立即更换不同批次或厂家的疫苗进行补种,直至动物产生对应的抗体。场内采取逐步提高饲养和防病标准的方法,使养殖场环境达到标准要求,最终令行业准入制和市场调节机制得到完善和发展。并将低效率的小规模养殖场户逐渐淘汰,使我国动物规模养殖模式得到根本转变。

2.2 妥善处理动物尸体及排泄物

立足国情,选择科学、经济、有效的动物遗体和排泄物处置方法,逐步形成和健全一整套实用、简易、方便的生物处置设施和管理体系,将生物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由于动物对病菌抗性的提高,牛羊等家畜的布氏杆菌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检出量也增加,而以往的疾病防治部门和动物养殖场管理者往往采用的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不仅费时也费力,还提高了疫病扩散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处理方法,集中化处理检测出布氏杆菌的牲畜,利用特殊的交通工具运送,或者利用指定管道运送到规定的处理厂,再进行处理后加工成食品流入市场。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市场消费供给需求,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动物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对于生产区的规划,应遵循员工、动物、物资的单一流动原则进行厂区布局和建设,为防止交叉感染,建筑物之间需要留有一定距离,将洁净道路和污染道路设置标志并分开设立,生产区大门口需配备消毒室等消毒设施。除重大传染病外,一般的小型疫病可以采用尸坑——砖混水泥防水式对动物尸体进行处理。土坑掩埋则适用于养殖户相对集中的农村和郊区。

2.3 大力开展养殖场消毒防疫工作

针对动物所在区域进行全面消毒,确保不留遗漏,保证消毒质量,认真贯彻落实隔离观察原则,确认动物健康达到疫病最长潜伏期后才可进行混群集中饲养。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要做好疫情预警,定期监测场内养殖畜禽,采取多种经济实用的方式处理粪污堆积发酵。对厂区做好防蚊灭蝇工作,杀灭各种媒介昆虫,科学控制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疫病在养殖场内传播流行。进行定期科普培训,依照季节不同,媒介不同,分时段采取有效方法消除传播媒介,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做好预防性消毒,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及病原携带者,消毒工作要严格遵循消毒程序,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合理使用消毒药品并定期更换,及时清除感染源,防止疫病传播扩散,造成更大损失。对于易感动物,要做好正确防护,前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减少防控资金的投入,控制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科学饲养,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如日常投喂优质饲料,以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繁育需要;环境保持适宜温湿度,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增强动物自身抵抗力。规模养殖场要培养“以防为主、养防结合、加强管理、建立和谐养殖场”的健康发展新理念,建立高效的生物安全制度,提高规模养殖场整体健康水平,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违法犯罪现象,如私屠乱宰和伪劣产品等问题,政府加大打击处罚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全社会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建设防控监督部门的硬软件和队伍组建,及时发现并查处加工窝点,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切断养殖——商贩勾结的利益链条,违法成本随之提高,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动物疫病的进展过程是分阶段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严重影响了养殖场内动物的生存和健康。对规模养殖场如何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进行探讨,可在畜牧业工作中保障养殖环境和动物安全,预防动物疫病发生的可能,从而降低动物发病死亡率,为提高规模养殖场养殖效益提供参考依据。目前我国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工作有了突破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养殖场管理层面问题和防控能力问题等,因此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的养殖场,才能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疫病养殖场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宋代疫病防治中的问责与监督*
动物疫病与保险联动知多少——生猪病死赔偿机制——访山西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樊立超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养殖场管理技术要点
比利时:商业家禽养殖场爆发新城疫
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浅谈猪的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