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要∗

2022-11-19 00:27刘志坚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刘志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为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何种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并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对此,学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题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2022 年3月5 日,共检索到1312 篇,从2018 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提出以来,相关研究成果以年均100—200篇的数量递增。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梳理和总结当前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精华,植根并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1]另一方面继承发展了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探索。[2](p.235)众多理论研究成果着重于从以下三大方面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虽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但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论述,关于资本主义造成生态危机的批判,关于普遍联系、量变质变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一直是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主旋律。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阐发,以下四个研究脉络具有代表性。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生态历史观。

习近平指出:“今天纪念和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3](p.431)有些学者立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提出和论证习近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理论。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涉及对世界的存在本质、自然万物之进程的深层次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命题的深化。[4]也有些学者立足于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论,[5]阐释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历史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到生态环境生产力等范畴。

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p.12)不少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此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并且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了生态环境生产力、环境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多种范畴。例如,环境生产力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绿色生产力发展规律。[7]生态环境生产力则克服了传统生产力资源“无限论、无价论与无主论”的不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的基本精神与时代发展。[8]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到整体性生态系统方法论。

生态文明建设讲究方法和策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一种知识谱系,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的新样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总体性方法超越了形而上学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9]对此,学界的主要理论面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般原理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和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科学成果,在生态系统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10]“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1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运用和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12]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到生态价值观。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一般原理的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针对性强、效用性指向鲜明的价值观。当前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蕴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价值效用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效用范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自然价值、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统一起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将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于人民的利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13]二是在价值追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正义价值观的运用发展,也是对“环境正义”的新时代发展。不仅如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还分吸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智慧,具有环境民生论的价值归宿和价值目的。[14]

(二)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中国化元素不仅表现在立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还表现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5](p.170)据此,当前学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引用了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在内的主要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还引用了像《诗经》《左传》及许慎、白居易、苏轼、范仲淹的文论诗赋等众多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1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包含对优秀传统山水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创新发展。[17]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哲学的继承和升华。“民胞物与”思想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人文滋养。[18]以此出发,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必须相互统一、融合;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太极生万物思想出发,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19]

(三)继承和创新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历史传承之上,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从绿色发展与绿色治理维度出发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20]毛泽东从植树造林入手,在发展林业、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保护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环境治理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要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江泽民提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1]这些理论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研究脉络。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性

习近平指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22]“中国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建构的理论诉求源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24]当前学界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性或特质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性、整体性、公平正义性等展开。

(一)人民性

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学界主要在两个理论面向上进行论述:一是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的立场,[25]主要从生态政治观和环境民生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生态文明法治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治理国际合作观等方面彰显人民情怀。[26]二是人民美好生活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极大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27]其价值引领的最终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即自然界“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是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过程中实现的。[13]

(二)整体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有必要从整体性出发来理解其理论特性。对此,学界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出发展开研究:一是内涵整体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内涵上集生态文明战略地位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生态文明民本价值观、生态文明系统环保观、生态文明全球共建观为一体。[24]二是体系整体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28]学界应在理论上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呈现出来,标注出其在思想理论、战略举措、制度框架等维度上的内容与架构。[29]三是逻辑整体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治理的整体性、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整体性的一种认识论、实践论的价值呈现,[30]可包括历史整体性、生态文明思想、空间整体性。[31]

(三)公平正义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公平正义的特性。学界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证:一是生态正义和生态公正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落实公平生态制度以推进国内生态正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进国际生态正义、着眼人权保障生态权利以探索代际生态正义等方面,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正义道路。[32]其肯定资源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倡导确立公平的环境资源价值理念,强调资源环境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要求通过宣传教育、法治、技术变革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实现生态公平、生态文明。[33]二是环境正义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系统的环境正义论,全方位表达了对环境正义的看法。[34]也有观点提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环境正义的根本在于人与人在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中的平等,即人民共享生态系统服务。[35]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大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36]这六项原则构成了一个完整全面的体系。可以说,把握好、理解好、处理好六项原则,就掌握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37](pp.47、49、50)据此,诸多学者将之归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或核心内涵,并展开深入的学理探讨和分析。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的主题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阐述: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涵研究。其既表现为对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关系、人类与生命共同体关系等方面的研究,[38]也表现为对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互促共进,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协调共增,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承续共保,区域价值、民族价值、国别价值与全人类价值分担共享等价值蕴涵研究。[39]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这些论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方位,[40]从多方面探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创新动力、运行体制、规范体系和治理主体等内容。[41]三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研究。有学者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分别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观念前提、伦理规范、必须遵从的客观规律、必须遵守的必然要求。[42]也有学者将人的解放、劳动解放、社会解放分别归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导力量、基础保障、制度标识。[43]

(二)“两山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两山论”自提出以来就获得广泛认同,产生了极大影响。学界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两山论”从根本上打破了简单把发展和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44]二是探讨“两山论”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学界结合生态生产力、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等具体领域,对“两山论”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探索,提出了若干实践方案。三是“两山论”的运用价值。“两山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发展观的革新,还在于蕴含将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加以保护的思想。在“两山论”指引下,学界在自然资源评估、核算、价值补偿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研究,国家也推行了自然资源确权和生态环境补偿等制度。

(三)环境民生观

环境民生观源于习近平长期以来秉承的人民情怀,也体现了他对环境与民生关系的原创性贡献。对此,有三种认识较为典型:一是逻辑进路说。一些成果聚焦环境民生观的逻辑进路,将其分为若干部分。例如,环境民生的逻辑起点是人是自然变化发展的产物,必然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实动因是自然资源成为生产要素并纳入资本逻辑。[45]二是价值立场说,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的福祉,把环境看作最大的民生,秉承“环境民生论”的价值立场。[34]从更宽广视野看,环境民生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连接起来,可以说这种民生观渗透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三是环境与民生关系说。学界对于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也有一些探讨。例如,环境是民生的生态基础和前提,是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民生状况的“晴雨表”,是群众身边的政治。[46]对于环境民生观的后续研究可以更多从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具体需求切入,进行对策研究,也可以从绿色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环保邻避效应、绿色食品等与民众密切相关的大事小事入手,进行多学科分析和延展。

(四)生命共同体理念

“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重要的理论范式,以“共同体”范式为思想工具,可以找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的方法。[47]对此,学界主要从三方面展开探讨:一是内涵研究。有些成果从总体上进行了概况。例如,习近平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主要包括“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48]也有成果从若干具体学科出发对其内涵展开分析。例如,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生态哲学意蕴,包括自然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四重内涵。[49]该理念在环境法调整范围方面,重新解读了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价值观方面,提倡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在环境主体性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50]二是理论逻辑研究。学界探讨了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的理论逻辑。例如,该理念蕴含整体性逻辑,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逻辑要义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逻辑指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逻辑归属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1]生命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遵循以扬弃资本逻辑为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为核心、以保障生态民生为归宿的发展逻辑。[52]三是实践路径研究。一些成果围绕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多维实践路径进行分析。例如,绿色发展是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有效路径。[53]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扭转工业主义生产力的传统路向,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生产力概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作为量度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尺度。[54]

(五)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观与法治观

习近平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22]这指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制度建构、法治建设的内在关系,对此学界也展开了深入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众多新的制度群逐步形成,这些顶层设计方案和具体举措贯穿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不少制度都是在习近平直接指导推动下形成的。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形态,有学者称之为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55]也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蕴含着民族性和民生性的统一、体现着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耦合、彰显着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共融。[56]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引领价值具有广阔前景,需要开展更多的调查研究,从制度中提炼理论研究要素,将社会实践问题转化为学术命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观命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交叉结合点,是亟待梳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可从三方面来归纳: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法治内容。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环境权利确定为全体中国人民人权的重要内容,提出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环境人权的发展道路。[57]二是将这种法治观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几种观点较为典型: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探索生态文明法治规范、实施、监督及保障各子体系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58]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59]三是直接以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来命名,力图产生新的理论范畴。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有助于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法治顶层设计,有裨于促进生态文明与民主法治紧密结合。[60]四是以严密法治观作为支点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交叉点。以环境法典为例,在形式理性层面上,环境法典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治理思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在实质理性层面上,环境法典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体系性、系统性、整体性方法和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61]

(六)全球环境治理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世界历史视野。对此,学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探讨:一是探讨全球环境治理观内容。习近平生态全球观主要蕴含生态责任观、生态发展观以及生态合作观。[62]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为治理目标,主张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治理原则,倡导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治理价值,[63]主要包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携手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等。[64]二是探讨全球环境治理观的传播。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全球传播。[65]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全球观研究伴随着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已经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缔结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环境治理国际条约,习近平出席了众多世界环境治理峰会,提出了很多新思想和论断,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命题。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6](p.544)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华和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现时代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于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和多样的理论价值,对此,学界主要有三种认识:一是超越说,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西方生态哲学的超越,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方面,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和西方“深绿”“浅绿”等生态思潮的资本中心主义本质,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归宿是满足人民的需要,[14]具有更为先进的特点;另一方面,指出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仅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秉持的是一种狭义的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是从人类社会进步特别是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来思考生态问题,把生态问题置于文明兴衰的高度来理解,是一种文明意义上的生态观。[27]二是理论创新说。从总体上,现有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67]在具体领域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方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生态文明行动新的原则方法与重点、生态文明美好目标的新境界等方面。[68]三是理论贡献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上有诸多历史性贡献,有不少成果对此进行分析。有总体评价,诸如生态文明建设被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被正式写入党章等。[69]也有其对具体学科发展的理论贡献。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环境政治学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中国特色环境政治学研究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选择。[7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边界,部分完善了现有环境经济学理论,对现有的环境经济学进行了新的阐释。[71]

(二)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此,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思想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多重价值。总体上,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助力公民在微观层面上感悟其思想真谛,更好地身体力行;将助力社会在中观层面上加快其实践创新,形成辐射效应;将助力我国在宏观层面上拓展其实践纵深,推进理论创新。[72]同时,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林业生态文明等重要论述的多层次研究成果层出不穷,[73]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领域的实践引领价值。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地方的实践价值。不少成果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地方实践和地方典型模式、经验。例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和可可西里申遗、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推进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等方面出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如,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重要论述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运用方法。[74]

(三)世界意义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广泛合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少学者结合所在国情况和世界环境治理的情况,高度认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75]对此,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冲破中西壁垒,推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突破地域局限,构筑人类“诗意栖居”的“地球家园”,放眼世界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极大推动了全球生态觉醒。[76]二是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等全球环境治理工作,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建构公平、合理的国际合作规则及提升国际环境制度有效性,[77]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新格局、建设全球生态环境新秩序等,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提供了重要借鉴。[78]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展望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展望,不同学科、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笔者参考现有研究资料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发展路向,对下一步研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提供启发。

(一)系统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学理阐释是学术增长点

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真经”,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高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理阐释是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后续可以从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实现高效互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政治内涵开展系统学理阐释是一项需要较深理论功底支撑的任务。这既要尊重和充分理解领袖原汁原味的重要论述,又要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有深刻理解,实现二者在学理上的深度融合。二是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理阐述,会形成众多新的学科范畴,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知识增长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如何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地位、学科范畴、学科方法等,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学科建构性问题。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范畴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开展学理阐释。以往很多研究都立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进行阐释。虽然也有部分成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解放等理论出发展开研究,但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仍偏少。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这种继承和发展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范畴和学科方法系统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是后续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二)整体与局部协同研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化建构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辨证法,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交互性。在学术研究中,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也要对局部进行中观和微观分析,这种整体性与局部性协同研究对于从学理上建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而言至关重要。具体来说: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系开展更多的学理解读。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中的交叉渗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绿色经济发展上的交互研究等,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二是从学理化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领域的引领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宏观指导思想,在具体行业中如何落地,体现指导作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整体战略到局部实际战术的逐进过程。不少成果和很多地方的工作都宣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但这种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哪里,如何具体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导及对局部实践工作的矫正功能,正是现实中需要破解的重要命题,这也能充分体现学术界的独特作用和贡献。三是运用不同的学科工具,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更深入的学科交叉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价值观、科技、政策法规、经济等方面都有不同表现形式。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环境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解读,但各个学科的维度仍缺乏系统的比较和统筹,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整体主导,融合不同学科方法,进行交叉创新,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有的综合性学科工具。

(三)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深度融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一种学理思想,更是一种实践性和功效性极强的指导思想。当前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除学术论文外,也存在于大量的报刊杂志和实务部门的文件当中。目前,已经有些学术成果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实践领域的引领作用,但在现实中,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始终存在着实务部门和学术界两条技术路线。实务部门更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意蕴和实践举措,而学术界则重视学理化阐释和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诞生和发展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中得到升华。在未来研究中,学界可以着力于三大方向,深入推进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更加深度融合。一是学理研究的问题化。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凝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针对这些问题的引领价值和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注入更多思想动能。二是理论研究先于实践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在于思想本身,也在于其所引领的我国生态文明体制的综合改革。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向深水期的今天,有很多需要破解的新问题,也有需要彻底解决的水、土、气污染等老问题,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更多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前沿问题和难题,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武器,预判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让理论成为更多实践活动的先导,让实践活动为更多理论提供落地的载体。三是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在各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载体中构建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在研究话题上形成共性问题,在语言和方法上形成各自特色和技术轨道,在成果上实现高效互转。

(四)结合“双碳”目标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具有广阔前景

马克思主义既是书斋里的经典,也是一种生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主要在不断破解现实问题中充分显现。当前,实现我国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是环保领域及其他有关领域的中心任务,习近平多次向世界郑重承诺该目标,并表示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具体技术、政策、经济等工具手段的支持,也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此,马克思主义学科应提出属于自身学科的解题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该项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观点认为,“2060 碳中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79]习近平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要论述,尤其是对国际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及对我国政府工作的部署,无论是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还是对世界的全球气候治理都有重要意义。[80]

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入手,从价值导向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价值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命题。这种价值引领作用区别于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等具体手段,首先是一种形而上的价值进路。例如,习近平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81]这就体现了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入手对该工作进行统筹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次,这是一种形而下的工具理性,在具体政策举措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可以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理。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成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2017年,“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①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111/t20211108_959457.shtml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5](p.21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个重要内容和功能就是生态文明教育。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完善的制度,内容多样但未成体系,缺乏权威核心思想的主导和广泛的认知。我国特有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需要核心的教育内容来加以统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诞生以来,对领导干部、普通公众的生态文明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在多层次广泛开展,事实上发挥了强大的生态文明教育效能。一些学者已经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绿色大学建设等论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此,有几个命题值得深思:如何进一步从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角度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功能和主体地位;如何进一步梳理整合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开展阐释研究;如何从教学论和传播学、价值观等角度出发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怎样进一步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精准的生态文明教育,从而革新公众的生态价值观,引领公众的低碳绿色生活。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形成研究高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向纵深不断发展和世界环境治理形势不断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必然会不断丰富,对于该思想研究深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需要学术界与实务部门能够进一步进行有效分工和协同,针对新问题创造出更多既具有学术含量,又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赋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