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2022-11-19 01:57刘方平
东南学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恩格斯马克思

刘方平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他的“六册结构写作计划”,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世界市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高具体”,虽然马克思最终没能完成世界市场部分的撰写,但在《资本论》中已经阐述了世界市场理论的雏形。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也是最高逻辑归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具体在世界市场理论中已得到充分展现,为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百多年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在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生态等全球治理难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引导世界市场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希望重塑世界市场发展进程。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市场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概念内涵: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阐述分析

所谓世界市场,狭义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交换联系起来的世界各国市场的总体,广义是指商品、劳务和资本的国际流通场所。(2)参见刘金质、梁守德、杨淮生:《国际政治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世界市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形成,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市场理论中,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世界市场形成的一般规律,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笼罩下的世界市场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诸多问题。在资本主义列强操纵下的世界市场,只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能够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多数国家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和被剥削奴役的对象。在世界市场的框架下,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与面临的危机,并指出了世界市场通往新道路的方向。

一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契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契机。当古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通新航线通往东方,冒险家们将目光瞄向海洋。“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1、190、401、194页。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使市场从一国拓展到多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地理大发现只是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契机,如果不能建立起广泛的普遍交往,那么也不能将世界各地的市场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资产阶级通过各种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的全球市场之中,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1、190、401、194页。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普及。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打开更多的国家和市场提供了物质基础,“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1、190、401、194页。资产阶级通过各种难言公平与正义的手段敲开了各国的大门,最终将其纳入世界市场的轨道之中。

二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基础:机器大工业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契机,但世界市场形成的终极原因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它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人类对于世界市场的认知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物质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产物,它离不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最终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新的交通工具——铁路和海船——现在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它们事实上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页。如果没有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可能突破地域的限制,世界市场也难以最终形成。在马克思看来,大工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几乎可以划等号,“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1、190、401、194页。是“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1、190、401、194页。同时,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工业资本的积聚通过分工所产生的竞争将所有人都卷入进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普遍交往的建立构成了逻辑的自洽。

三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驱动: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资本主义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299、297、29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正是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和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推动欧洲的冒险家们最终完成了地理大发现,建立起了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中,资本对于剩余价值贪婪追求的原始驱动力不可忽略。资本建立世界市场的最大本性就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本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当一国的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对剩余价值的需求时,资本便会突破地域的限制,寻找新的市场,“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857页。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资本需要打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打开新的市场并扫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价值积累的各种制度和生产方式。当资产阶级打开一国国门倾销商品时,实质上是对剩余价值的获取。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促使资本到世界各地建设工厂、倾销商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落地生根的过程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

四是世界市场的功能作用:“双刃剑”效应明显。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六册计划”并没有完成,从散布于其他著作中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主导下的世界市场总体认知与评价难言正面。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是把双刃剑,其问题产生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普及存在较多问题和难以克服的矛盾。虽然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推动的世界市场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如分工的发展推动的大工业进步消除了各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世界普遍交往的建立与发展等,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建立的世界市场更多的是批判。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会带来“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所谓“破坏性”作用,是指世界市场的建立“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857页。使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浪潮之中,进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劳动从属于资本,“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299、297、299页。马克思更是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299、297、299页。等语言来评价这一阶段的世界市场。所谓“建设性”作用,是指世界市场的建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建立消灭了各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带来了“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299、297、299页。从而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在马克思看来,“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工人阶级普遍交往的加深,使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国拓展到多国,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创造了根本性前提。

二、理论特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在属性及方法论意义

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中,所谓世界市场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世界市场,或是资本统治下的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易和价值增殖的广阔平台。马克思对于世界市场概念的这一认知赋予了世界市场的内在属性,即世界市场是资产阶级或资本统治下的世界市场,是让无产阶级“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的世界市场。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定位,对认识世界市场和改造世界市场产生了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内在属性的主要表现

1.世界市场实质上是资本关系支配下的世界市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09页。世界市场是推动资产阶级实现资本积累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亦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外化。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手段,是为了适应和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世界市场概念是有特指的,即资本关系支配下的世界市场,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下资本关系的“最发展的形式”,(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是资本关系的最高外化形态。此外,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了其他一切生产方式来实现的,资本迫使一切民族卷入世界市场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活下来。资本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新世界,是资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4、404、402页。是资本统治和支配下的世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及下的一个世界,并不属于无产阶级或其他阶级的世界。这一认知使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具备了明显的内在属性。

2.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量和依靠力量是资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4、404、402页。如果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一个起到推动和依靠力量的阶级的话,那就是资产阶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4、404、402页。根据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认知逻辑,世界市场是由资产阶级所开创的,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世界市场的开辟也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世界性,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中的国家和民族接受或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历史逻辑上看,马克思的这一判断符合历史事实。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离不开新兴资产阶级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欧洲冒险家们的支持。对财富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支撑着以麦哲伦和哥伦布为代表的欧洲航海家最终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前提。同时,得益于地理大发现,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成功地“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4、404、402页。

3.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的驱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作为“普照的光”,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是“社会基础和生产基础”的“中心范畴”。资本是支撑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动力,攫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了资本的驱动,离开了对资本增殖的渴望,离开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单纯的地理大发现不足以支撑起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而最终可能演变为另一个版本的“十字军东征”或“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后,基于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要求突破民族和地域限制,消除阻挠资本无限增殖的一切障碍。地理大发现开辟出的新的广阔市场,打破了当地存在的封建经济结构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催生出一大批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的出现为资本在世界市场雇佣更多工人、实现无限增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世界市场成为资本采用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并实现资本增殖的外在平台。因此,所谓的世界市场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的制度属性,它不从属于其他什么阶级,而只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使用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的外在场所。

(二)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理论分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一方面,无产阶级要认清世界市场乃至资本全球化的真正面目,必须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为重要指导。世界市场是资本全球化的外在表现,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实现无限增殖,客观上需要将世界各国纳入世界市场的范畴,为资本增殖提供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加快,世界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来,成为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今天看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看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动性。但对于资本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国家要有清醒的认识: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解放自身和全人类,改造客观的物质世界,必须要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为方向指引。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资本只有同劳动力交换,只有引起雇佣劳动的产生,才能增加。”(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页。按照这一逻辑,世界市场的形成既为资本增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产生了大量的无产者,生产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在全球攻城略地的同时,需要与自由劳动力结合才能实现价值增殖,大量产业工人的出现既是资本增殖的幸运,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幸,因为它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世界市场的形成让各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消失,无产阶级可以利用世界市场这个平台实现最大范围的联合。马克思承认,不管无产阶级的合作多么优越,只要它仍然局限在个别人或个别国家的努力范畴之内,那它就既不能解放自身,也不能解放群众,工人阶级的解放“有赖于最先进的国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成为其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重要前提。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再到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到处都能看到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存在。马克思的这一科学揭示,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引。

由于马克思并没有完成“六册计划”中的世界市场部分,其世界市场理论的完整形态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加之人们的认知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这导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出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方法论认知的误读。如在冷战的格局下产生了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和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持久争论,以及反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错误观点。这些错误的方法论认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将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在属性简单化、机械化、形而上学化,看不到世界市场虽由资本建立但无产阶级可以利用世界市场发展自己、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辩证方法论,从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了挫折与损失。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各种错误认知的束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由排斥世界市场到参与世界市场再到共建世界市场的角色转变。习近平指出,中国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融入全球化及世界市场有过疑虑,但还是勇敢地迈向了世界市场,因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8、522页。

三、重构世界市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世界市场发展进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正式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8、522页。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随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党章和宪法,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意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走向成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自1840年以来被动卷入世界市场到主动参与世界市场再到引领世界市场的巨大转变,意味着中国没有陷入世界市场姓“资”姓“社”的讨论泥潭中,而是在继承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的发展需求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世界市场的发展进程。

(一)从地理大发现到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应对世界市场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伴随着两极格局的崩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重新走向统一。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1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市场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已经不是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所主导的世界市场了。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世界市场由资本主义国家所把控,大多数落后国家只能是被动参与,成为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原材料供应地,资本的原始积累给这些落后的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阶段,马克思在世界市场理论中对资本建立的世界市场持批判态度是合乎理性的。

习近平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冷战期间“两个平行市场”阶段,第三阶段是经济全球化阶段。(16)《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00页。按照习近平的三阶段划分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的第三个阶段。在经济全球化阶段,世界市场的制度属性仍然存在,但已大大弱化,世界市场不再只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可以参与其中,在普遍交往中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事实证明,人类已经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早已超越地域范畴,不同制度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公民都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符合世界市场发展的现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创新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是符合当下及未来的最大的理性。

(二)从批判世界市场到批判贸易保护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灾难,这决定了马克思对待世界市场的态度是批判性而非建设性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持相似看法,他指出虽然世界市场带来资本和财富的增长,但却使“工人阶级失去一切财产,失去获得生计的任何保证,道德败坏,政治骚动”。(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阶段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实现原始积累的方式方法堪称野蛮、暴力、非正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市场持批判态度。同样,与世界市场相对应的自由贸易制度,马克思也持批判态度。但有一点除外,即自由贸易制度使两大阶级的对立达到顶峰,无产阶级革命随之到来,并埋葬资产阶级,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马克思指出,“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9页。总之,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认为世界市场和自由贸易制度本质上是为资本增殖服务,因此对其采取了批判性态度,而只在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时才对其持肯定态度。

时过境迁,今天的世界市场在推动力量、阶级关系、发展动力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有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资金、技术、人员、商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的家园逐渐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市场公共产品属性的强化为各国发展带来了机遇,一些原本对世界市场持否定态度、对自由贸易制度持排斥态度的落后国家也开始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却依然抱着赢者通吃、零和博弈的资本斗争原则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世界市场出现了反转一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自由贸易问题上消极退缩,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国家则积极推动自由贸易”。(19)刘明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市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其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世界市场主要推动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12页。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中国在多个外交场合呼吁,世界各国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2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从阶级斗争到命运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立相互信任的世界市场伙伴关系

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暴力革命论到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过去160多年,“阶级斗争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2)沈斐:《“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超越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年第2期。然而,资本与劳动之间对立关系的这条主线始终没有发生改变。这条主线带来的主要矛盾始终困扰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由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与挑战。资本与劳动之间矛盾的对抗形式正逐渐被金融战、贸易战、网络战等所取代,但赢者通吃、零和博弈、森林法则、以邻为壑等行为背后却到处都有阶级斗争的影子。如果任由世界市场中的阶级矛盾以各种隐蔽或非隐蔽方式持续斗争下去,而不代之以新的思想观念,则必然束缚世界市场的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如果说在世界市场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导阶级力量,那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已经不再只是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了,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将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在这一阶段,由于普遍交往的延伸,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有可能对世界市场产生影响,世界市场已经不再仅仅属于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了。在这个命运共同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失败都有可能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推动世界市场的各力量主体之间应该超越阶级斗争的狭隘范畴,谋求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威胁与重大挑战不再局限于阶级斗争范畴,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流行性疾病等都在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如此众多的全球治理难题,习近平指出:“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1页。在多主体共同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情况下,各主体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关系,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各国人民的福祉。

(四)从零和博弈到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营造合作共赢的世界市场发展氛围

在世界市场的第一阶段,资本扮演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资本为实现增殖在全球各地建立联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形成的根本驱动力量。资本为实现原始积累靠坚船利炮敲开各国的大门,这一阶段的世界市场是资本靠着无情和野蛮方式建立起来的,以至于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础,是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托的基础”。(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1页。资本对落后国家的无情剥削和残酷掠夺是导致世界近代历史以来这些国家贫困落后的总根源。资本作为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始驱动力,在播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由于其实现增殖的本性,决定了资本的扩张是盲目的、无情的,甚至是相互斗争的。赢者通吃是资本的本性,零和博弈是资本之间的游戏,是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自身资本无限增殖的手段。两次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无限扩大化所导致,是资本盲目性、无情性、斗争性的重要体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中,再也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了。

当资本撬开各国大门建立起普遍联系之时,资本作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驱动力使命已经完成。当今世界市场,既不是资本征服尚未开化的民族国家之际,也不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互敌对之时,世界各国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市场已进入到纵深发展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认为,世界市场中的各成员国应当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世界各国同处一个地球,资本从现阶段来看尚无法拓展到其他星际空间,赢者通吃、零和博弈解决不了人类的共同威胁,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才有可能实现矛盾的消解、利益的融合、普惠的发展,进而释放出世界市场发展的内源性、持久性动力,实现世界市场的新旧动能转换。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方案符合世界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各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只有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能汇聚世界市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让各国资本摆脱赢者通吃、零和博弈的斗争陷阱,营造世界市场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人类整体发展谋求共同的福利。

(五)从实现资本增殖到造福人类: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引导世界市场朝着健康、开放、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世界市场的推动者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是世界市场的主要获益者。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资产阶级成功地将其他阶级甩到身后,而成为统治阶级。在发展方向上,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手段引导世界市场朝着为资本增殖的方向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为资本而服务,然而对于广大的无产阶级而言,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与之相对应的世界市场也应当是虚幻的,无产阶级将在世界市场中受到资本更大的剥削与压制。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嗜血追求使得一切未开化的民族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一阶段的世界市场是不健康、不完善的,甚至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在世界市场的第二阶段,“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相互隔绝、敌对使得这一阶段的世界市场难言开放。在世界市场的第三个阶段,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速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全球治理面临困境与挑战。

针对世界市场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方案将引导世界市场朝着健康、开放、可持续方向发展,让世界市场真正造福于整个人类。习近平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26)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应当看到,在经济全球化阶段,虽然世界市场的推动力量和阶级属性发生重大变化,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资本仍然在世界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方案并不是要消除资本,而是引导资本朝着有利于世界市场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限制资本的盲目性和斗争性,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国际金融秩序,打击扰乱市场的各种投机行为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世界市场更加开放,维护自由贸易体制,反对逆全球化和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中国是世界市场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引领者,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的改革,更好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引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健康发展。”(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2页。

四、发展世界市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市场迈向新阶段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世界各国,为阻断疫情传播,各国纷纷关闭国门,逆全球化思潮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统一的世界市场面临倒退的风险。基辛格(Henry A.Kissinger)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TheCoronavirusPandemicWillForeverAltertheWorldOrder)一文中提出,由于疫情暴发,各国开始重回“城邦国家”。(28)Henry A.Kissinger,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orld Order: The U.S.must protect its citizens from disease while starting the urgent work of planning for a new epoch,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coronavirus-pandemic-will-forever-alter-the-world-order-11585953005.为维护开放统一的世界市场,中国在全球疫情防控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自身防疫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向世界各国提供宝贵的疫苗和医疗援助,以实际行动推动后疫情时代世界市场迈向新阶段。

第一,新型世界市场是更有公平、更有正义、更有信任的世界市场。习近平指出,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世界应“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0、433页。世界市场进入到命运共同体阶段后,每一个成员国和国际组织都是推动世界市场的重要力量,能否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信任的市场环境直接关系到世界市场能否“破茧成蝶”进入下一个更高阶段。当前,经济全球化逆流而上,新冠肺炎疫情将世界市场冲击得支离破碎,各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冲击着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在各种治理赤字面前,作为新型世界市场的各主体之间应当营造更有公平、正义、信任的市场环境,坚持全球事务由世界各国参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世界市场的前三个阶段,世界市场推动主体和参与主体之间难言信任,虽然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累积,但获益者主要是发达国家。而当一些发达国家看到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时,就挥舞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成为世界市场的反对力量。以上种种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世界市场成员国之间难言信任,这些问题阻碍世界市场进入到更高阶段。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秉持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更加信任的伙伴关系,努力营造更为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这也是命运共同体时代新型世界市场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二,新型世界市场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趋繁荣的世界市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的是一个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贫穷的共同体。新型世界市场要想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趋均衡的普遍繁荣,必须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纳入世界市场的轨道中来,实现最普遍的市场参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再平衡。新型世界市场要想彻底解决极端贫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贫富差距拉大等全球治理难题,必须实现更加紧密的市场分工与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新型世界市场要想实现各国之间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贸易壁垒、文化壁垒、政策壁垒,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当前,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造成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闲置、资本受限、技术阻塞、发展赋能缺失。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构建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世界市场,需要世界各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

第三,新型世界市场是更富韧性、更富效能、更富安全感的世界市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0、433页。自世界市场形成至今,各种传统或非传统安全问题时刻威胁着世界市场的平稳运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各国重回“城邦”时代,更凸显出世界市场的韧性不够,全球治理的效能不足以及各国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双刃效应”在此刻充分显现出来。面对这一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新型世界市场更富韧性、更具效能、更有安全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更富韧性是指新型世界市场不会因为偶发性的问题而出现运行不畅、系统瘫痪等现象;更具效能是指围绕世界市场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机制能够有效避免“治理失灵”现象,在面对全球治理难题时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保障世界市场的平稳运行;更富安全感是指世界市场中的每一个成员国或国际组织都能够从参与全球分工合作体系中分享机遇而免受恐惧的威胁,避免资本主导世界市场下只有少数国家有足够的安全感的现象。世界各国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关注本国安全发展的同时关照他国合理利益,才能最终建立起一个更富韧性、效能与安全感的新型世界市场。

第四,新型世界市场是更趋开放、更趋包容、更趋和谐的世界市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4页。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市场的制度属性弱化,但由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世界市场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新型世界市场应当更趋开放、更趋包容、更趋和谐。更趋开放是指新型世界市场在广度、宽度和深度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开放,国际分工合作体系朝着精细化、纵深化方向发展;更趋包容是指在资本-劳动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情况下,世界市场的各参与主体之间要更加包容,携手消除各种文化壁垒、阶级壁垒、贸易壁垒、观念壁垒等。更趋和谐是指新型世界市场中各主体之间达到求同存异、相互学习、交流互鉴,资本-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进一步缓和并最终达成和解,实现共存,世界市场呈现出和谐有序的良好状态。开放、包容、和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五,新型世界市场是更加绿色、更加清洁、更加美丽的世界市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4页。地球家园作为世界市场的依托载体,是目前世界市场所能涉足的最广空间。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新型世界市场建立在地球家园之上,空间并没有突破,但它对清洁美丽的世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绿色是指新型世界市场要转变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新型世界市场的一大特色,实现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世界市场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洁、美丽是指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人类的永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总之,新型世界市场是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世界市场,是人类由向自然索取转变为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市场。

五、结 语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市场和改造世界市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今天的世界市场虽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有了明显不同,但仍然带有明显的资本逻辑色彩,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科学阐释为我们认识世界市场、改造世界市场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世界市场不再只属于资产阶级阶级或少数几个国家,而是世界各国和全体人类共同生产与生活的家园。新型世界市场建设是克服资本逻辑缺陷的重大突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要求。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世界市场是资本支配下的世界市场,那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和平、发展、公平、正与、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普照的光”将成为新型世界市场建构的价值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新型世界市场必将超越阶级与资本的狭隘范畴,为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