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现实困境

2022-11-19 02:00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赵 伟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委党校,山西 临汾 0415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点战略决策及组织部署工作,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管理工作的大纲领和主要策略,为新形势下处理“三农”实际问题提出了国家战略性的指示建议和基本依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员支持是关键基础。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的相关要求中明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突破人力资源的瓶颈制约。必须将人力资源发展摆在第一位置,要集天下英才而用之。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发展战略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当代青年是一支承载着国家复兴重任的新生代青年,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是实现国家战略政策落地和实施的关键潜力。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农村就业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剖析其困难程度与原因,并提供最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推动三年发展,从各方面促进中国的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1.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现实意义

1.1 扩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据中国官方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正逐渐上升,2021年将达到960余万,2022年将达到1045多万。由于高等院校大学生自身的求职问题直接关联经济社会进步、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等,也关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再加上中国社会正处在发展转变的时代中,其资源配置、发展形势和方式等均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以及广大农村环境的特殊特点,使得不少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愿返乡就业或创业。而通过促进大学回乡创业,便能以创业方式促进就业,从而促使更多大学生由劳动者变为创业者,既可以拓展求职渠道,缓解求职负担,又可以为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农村就业结构性问题,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积极地推动大学生自身返乡创业可以拓展其求职渠道,并有效缓解其求职负担。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基层农民的素质

大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科学素养和思想素质,对我国的“三农”政策和方向都有相当深入的认知、了解,农村籍大学生一般对农业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情,从心理来讲也希望返乡创业。与此同时,大学生们经过受教育,也早已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农业知识,尤其是在一些院校和民营企业之间采用合作培训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这些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大学生们返乡创业可以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也可以增强基层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了基层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

1.3 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来保障,要破解农业人力资源问题除了培养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大学生在乡村就职也是很关键的措施。中国目前农业人口的基础规模虽大,但由于农业人力资源的大规模缺乏,以及老龄化、农村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村民素质普遍性低下等问题,导致农业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素质都无法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许多农业人才出现了乡村振兴主导因素缺乏、村民内在力量的缺失等制约瓶颈。所以,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经过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产品营销、农村基层管理、乡村文明建设等渠道,不但给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同时青年大学生也凭借年轻的体魄、丰富的农业知识、广阔的眼界,以及创新的农业管理理念、生产经营方式和技能素养等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为突破农村农业人才的困局提供了更加现实的保证。

2.当前大学生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选择局限,经济条件不理想

大学生返乡就业一般指的是在当地农村就业和创业。目前农村产业同构程度较高,以传统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主,导致总体就业选择有限。再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导致农村本地的剩余劳动力就可满足当地就业。由麦可思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可知》,2018届的本科毕业生年薪约为55000元,报告分析,从近三届的趋势可看出,应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呈上升趋势。而据调查数据和访谈材料可得出,本科毕业生年收入约为40000元,村民年收入仅有4000元左右,68%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在农村的收入水平一般,19%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不满意,68%的大学生选择离乡就业的原因是寻求就业机会,获取更高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在考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大学生关注的是就业质量和就业前景,在大城市明显会拥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即使选择回乡创业,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培训、融资困难以及资源缺乏,创业难度相对较大。

2.2 基础设施缺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城乡软硬环境差距是制约大学生返乡就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样本数据可得,大学生对乡村医疗设施满意度为39%,对交通设施满意度为48%,对义务教育满意度为42%,对休闲设施满意度为39%,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每一项的调查满意度都不超过50%。众所周知,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医疗设备、教育条件、医生资质和教师资质也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看病难问题尤为突出,遇到疑难杂症必须转诊上级医院,而交通不便又使就医难度大大提高。

在教育问题上,大学生本身能获取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下一代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劣势明显。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农村休闲娱乐方式单一,业余活动范围小,村民满意度依然很低。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短板突出。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生活环境已有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产业转移,村民环保意识低,生产废气和生活污染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

2.3 自我期望较高,个体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

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大部分农村籍的大学生毕业后都期许自己能出人头地,为家乡争光。无疑,在大城市就业机会更多,成功概率更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农村籍大学生在工作期望、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上都远远高于老一辈。从生活经历上看,他们基本没有务农经历,甚至连基本的务农常识都缺乏,农村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也让许多大学生无所适从。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补贴申请门槛高、利好落实较慢,有志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心无力。再者,农村由于学校较少,师资力量单薄,教学设备不完善等原因,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根据调研数据,93%的大学生希望子女日后留在城市读书,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3.克服农村大学生农村就业障碍的解决策略

3.1 拓宽农村就业的渠道,健全和完善就业的保障体系

我国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在农村就业问题,并出台一些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在乡村的就业支持。国家要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想尽一切办法为优秀高校毕业生提供新的就业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以拉近城乡大学生就业待遇差距,并建立推进优秀大学生农村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包括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时优先考虑为农村就业工作服务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在职报考硕士加一分等,以帮助一大批青年大学生通过诚信劳动、合法经营成为农村的企业家,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在农村就业的法律保障制度,以及畅通大学生村官的上升通道、来去自由等,让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们有可预见的更大的成长空间,进一步增强了其农村就业的吸引力。特别必须提到的是,政府部门必须认真地把新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到农民实处,而且还必须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确保所有政策都得以顺利落实,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切实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能力。

3.2 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营造“知农、尊农、重农”的良好社会氛围

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基本硬件设备、环境保护、人居生活自然环境,以及科教文卫、人民生产生活等条件与城市水平比较仍然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富民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乡村新兴的农业服务初见成效,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大潜在因素。各政府部门和各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络和传统的播音、电视节目、报刊等各类媒介,将近年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面貌的巨大变化加以全面传播和介绍,使更多的人认识今天的新农村,感受当代农业的魅力,了解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举措,从而全面认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当代价值。特别要大力宣传和奖励高校大学生新型农村就业机会的榜样先锋,主动传递高校大学生在新型农村就业机会的正能量,努力营造出全社区关心、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新型农村就业机会的良性社区舆论环境,鼓励高校大学生主动投入新型乡村振兴大业,激发高校大学生在农村就业机会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3.3 增强就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大学生农村就业综合素质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服务职能,把为新农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经济振兴事业培育更高层次人力资源。如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间的人才,推进更多科学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又能继续拓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存在与发展空间。首先,高等院校特别是涉农院校或地方学校在培养方式、学科设置、培养目标等教学方面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增强培养的科学性,为指导和促进新生农村就业夯实根基。其次是在学科建设上,有能力的地方要设立乡村学院,并建立完善的科研机构。在引导大学生加大对“三农”的科研投入的同时,适当增加公共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以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整体理解。此外,在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课程中,还应该增加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模块,把乡村振兴相关内容说清楚,并且要强化乡村振兴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在乡村就业的技能培训。尤其必须明确的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社区实践性课程除文明、科学、健康的三下乡课程外,需要指导和激发他们到乡镇参与社会研究、观摩农村基层选举、服务支教行动、法制传播、技能传播等方式多样化、更具体化的社区实践性课程,在社区实践性的具体发展进程中加深他们对“三农”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在农村就业的主体意愿。

3.4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和本领

当代新生以00后居多,其思想观念丰富、想法活泼、接触新奇事物的意识很强烈,综合素养与学习意识较高,但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主观意识,对未来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但功利意识又很重,学习能力也较差。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专业情况、兴趣、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职业形势,更准确地谋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对自己要有个准确的界定,树立科学合理的选择观和求职观,有意识地把自身的成熟健康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响应祖国召唤到我们经济社会最急需的地方去,在服务社会、贡献自己过程中成为良好的自己。有在农村就业意向的大学生要注重乡村就业的巨大潜力和良好资源,看到农村经济振兴的巨大前景,着力培养自身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人才,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要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提高自己乡村从业的素养与能力。

3.5 发挥政府主导、其他主体协同形成合力的作用

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学生返乡创业都需要由当地政府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因地制宜实施、制定具体优惠政策来对其加以支持,如发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以及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拓展多元化渠道网络。与此同时,将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区域发展特点,从多渠道引进新技术及资金,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环境。当地政府要积极指导、帮助大学生返乡创业,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政策优惠、支持,适当引导其投入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建设项目中。此外,当地政府还可集中举办常规性、针对性的创业能力训练,以实际案例、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鼓励专业研究者、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到相关行业发展,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危机处理、政策理解等。政府部门要为大学生优化回乡创业环境,并逐步降低审核事项;发展壮大创新载体,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的建立,并允许对创新孵化基地予以相应奖补。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除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主导作用外,也要充分结合社会各主体的协调和结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在农村就业是一项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社区、高等院校和大学生自身都要协调推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