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价值、挑战及路径

2022-11-19 02:42付仙兵罗浩东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9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村发展

陈 浩 付仙兵 罗浩东 张 灵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引言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大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三农”领域的工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着力改善乡村经济发展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950年,我国就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可以得到快速恢复和正常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82到1984年,我国连续发布了3个有关“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提升了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的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并建立了新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2017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大针对“三农”领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郑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基于新时代特征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面临新形势而提出的重大政策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在广袤乡村全面实施,确保相关重大政策任务得以贯彻落实。虽然现在我国已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一系列脱贫摘帽的重大任务,但是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现乡村振兴仍然有一段艰难的道路要走,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结构发生了系列变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部署在“三农”领域的政策实践,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成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笔者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剖析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基础等多方面分析了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行性参考。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价值

1.1 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需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个字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中,治理有效即是强调要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通过积极探索乡村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保障乡村生产生活有序进行。即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生产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改善乡村物质生活条件,以此达到提升乡村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有助于乡村的繁荣与发展,这与乡村振兴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契合。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里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导致乡村的房子、土地闲置化,“空心村逐渐增加”,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需要。

1.2 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治本之策

当下,乡村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在乡村的突出体现,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方面在我国过去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城市,导致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陷入资源匮乏、人才流失的困境,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均收入等方面也越来越明显,这种城与乡之间的不平衡急需乡村振兴来进行全面改善。另一方面农村发展不充分主要是由于优先发展城镇导致大量资源向城镇集结,乡村的发展没能像城镇一样飞速向前。党中央及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归根结底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关键要害,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指明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方向,细化了关于农业农村突出表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解决思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是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治本之策。

1.3 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部署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人民越来越多的美好生活需求就体现了对祖国富强、民族复兴、对人类福祉的普遍期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民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反映为对经济、政治、人文、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的需要。乡村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人们现实生活的维度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重点表现在对良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我国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满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部署。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基础设施薄弱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一是新基础设施未能实现城乡动态均等。城市地区还正在积极尝试引入5G、人工智能和移动物联网服务等新技术工具,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基础设施还会持续加快。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更新换代较慢,更加偏远乡村地区则会更慢。因此,未来城市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和农村基础设施更新迟缓可能导致新时期的供给不平衡。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与城市差距明显,如乡村学校硬件弱、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较为突出,乡镇卫生院设施条件和医务人员明显不足,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欠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滞后等。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投入,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是显而易见。三是乡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主要倾向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而生产性基础设施仍还相对薄弱,如农村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缺失,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

2.2 产业融合薄弱与产业链条连接不紧

现阶段农村的产业发展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业产品,农产品品种单一且深加工不足,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等普遍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以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逐渐凸显。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应该是互为补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即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此方可实现产业兴旺的总目标。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一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优,种养产业发展规模较大但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加工产业规模较小、深加工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服务产业起步较晚,比重较小。二是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东部片区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基本处于原料出售阶段,经营管理粗放,农户的直接收入不高。养殖产业小型养殖户较多,形成一定规模的不多。旅游产业项目单一,竞争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电子商务网点少且小,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服务跟不上,发展难度较大。三是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产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不明显,特色产业不特、优势产业不优,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使得农业产业链较短,农村产业范围较窄,农业附加值不高,农民收入也就得不到有效增加。

2.3 乡村治理主体与基层治理功能弱化

乡村基层的自治、德治、法治相互融合的治理结构的健全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和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治理的格局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而在飞快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富裕的追求成了广大群众的主要目标,从而导致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大量往城市迁移,造成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严重缺失。因此当前对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有着多维度、系统性的要求,既要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也要提高农村劳动创新的积极性;既要进一步推动开放发展,又要充分保护传统民俗社会文化;既要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又要深入推动新型城市化,从而达到城乡活力和秩序的有机协调。在这个前提下,在农村建立以基层组织为基础、其他多元化组织形式共同参加的乡村协作管理模式十分重要。但综合来看,当前部分乡镇还是处在人口空心化、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薄弱的状态。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振兴服务硬件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力度,要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对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及时向公众展示,接受社会监督。对项目完成后期的维护工作应落实相关负责人管理制度,保障乡村基础设施的长久利用。其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供给,合理增加乡村基础设施投入比例。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来资本的注入,不断拓宽乡村项目资金渠道。基层政府可以通过依靠地理位置、产业优势、土地优惠政策等来吸引广大企业落地乡村,积极争取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要设立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以此来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处理、乡村河流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确保资金的精准使用。最后,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要在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在开展项目建设前,通过村庄广播、村民会议、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民诉求,听取农民建议,进一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水平,做到供需对等、项目公开,维护公众利益。

3.2 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提升乡村振兴动力

首先,要以产业基础为依托,推进产业革命与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链条,增强工业基础,增加商品附加值。各单位都要注重对已有产业基础设施的“消化升级”,并把培育发展新优势产业当成最能立竿见影的突破口,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其次,要重视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影响力。要立足已有产业,在产业链条上持续发力,把产业生态圈做大做强,大力吸纳产业内的上下游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条。发展培育产业链体系,让产业链体系构成“茂密树林”,让链上的公司更具备竞争性,在市场的大潮中才能经受住考验。要注重促进价值链管理环节向高档延伸,促进优势龙头产品从“根深干壮”向“枝繁叶茂”方向发展。最后,要不断增强乡村产业价值的提质升级,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就一定要形成规模,而这就必须有主体企业,有了企业就可以促进产品销售,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发展,以增加产业发展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壮大乡村民营企业,使乡镇企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领导地位脱颖而出、彰显价值。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应该在坚持使广大乡村人民获得经济实惠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乡村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广大乡村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3.3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筑牢乡村振兴保障

首先,基层政府要不断发挥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作用,紧紧围绕基层组织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体系的建设,以此应对乡村治理的新趋势。在“三治融合”的进程中,要主动发挥自治、德治、法治的协同治理作用,推动基层政府角色转变,提升乡村居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农民对于内生秩序的认同。其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突出乡村党组织的功能。要强化对乡村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管理,努力建设生机勃勃、安全有序的善治乡村。牢牢树立党员的一切作用在支部上的鲜明取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组织功能,将全体共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为、能力和才智汇聚在一起,齐心聚力地抓好乡村经济建设。最后,要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伍的选派制度。严把选拔人才关,招聘党性强、工作能力优、风气好的共产党员作为村级组织书记。继续加强对乡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养,不断健全共产党员干事鼓励政策和管理机构,积极推动他们履职尽责、干事创新。乡村党组织书记要做好“领头羊”,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引导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积极帮扶群众拓宽致富途径,提高致富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区域发展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