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022-11-19 02:42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9期
关键词:营林树种病虫害

白 雲

(府谷县林业工作站,陕西 府谷 719400)

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林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前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认识到森林产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后,对进一步强化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生态、经济效益,促使其对社会发展产生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全民意识的重要体现。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还要从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其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其各时段、地域性、气候性特征后,结合其具体发生原因,对其进行针对性防治,是达到有效防治目的最直接的手段,且收效明显。

1.森林病虫害发生特征

森林病虫害发生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广,一旦发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破坏性传播,对周边林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防治病虫害、阻断传播带来极大困难。在近些年人工造林规模不断扩大,但普遍具有树种单一性问题,给森林病虫害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外来树种的引进也给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可乘之机”,整体增加了森林“患病”风险。

2.森林病虫害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2.1 苗木品种选择有误

森林培育过程中,在育苗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品种植”。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当前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选品有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未能充分结合当地的病虫害类型、气候、土质以及自然环境特点,合理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树种进行种植、栽培,以致苗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而自身适应能力、抗病能力有限,最终造成大面积苗木染病、致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森林树种结构单一

树种结构单一,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其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病虫害传播隐患。主要还是由于人工造林其树种选择一般较为单一,树种结构单一致使林木整体的抗病性较差,增加了森林患病风险。

2.3 营林方式缺乏科学性

营林方式缺乏科学性,同样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主要营林方式从苗木的种植栽培、营林管理等方面进行,过分关注成林效率,对森林整体长势的盲目追求,都是致使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素。种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森林通风、光照效果不佳,给霉菌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导致相应的病虫害发生、发展,给森林产业带来极大影响。

2.4 检疫、检测不足

森林检疫工作的开展,是为更好地保证森林生态安全,保证林木健康生长的同时,促进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国内森林面积广阔,具有较大监测难度,给检疫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不良影响。而部分林区检疫工作落实不到位,没能在检测的第一时间对病虫害进行有效分析,及时给出防治方案,着手病虫害预防工作,最终导致病虫害持续传播下去。

2.5 病虫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虽然通过对当地病虫害类型、特征进行了解,掌握了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但是由于病虫害发生与否具有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且各地区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可参考性不足,使得病虫害发生预测效果不佳。通常情况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突发性特点,常使得育林管理人员措手不及,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2.6 防治机制不完善

防治机制的不完善,未能起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也是当前较为明显的致病原因之一。防治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各防治环节容易出现衔接问题,当病虫害实际发生时,极易因衔接有失,导致防治不及时、病虫害大面积传播等问题出现。当病虫害破坏范围持续扩大时,就会造成林业经济效益的大幅降低,影响林业生产的同时,影响社会经济水平提升。

3.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在对森林病虫害发病特征以及发生原因进行较为充分的了解后,现就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有效分析,以确保在明确其工作重要性的同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

3.1 维护森林系统生态稳定

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能够进一步确保维护森林系统的生态稳定,进而使其生态效益逐步提高,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其主要还是体现在强化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遏制病虫害的传播,缩小其影响范围,有效避免其大规模发展。与此同时,在不断强化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其破坏面积减小,能够有效保证植被种类的完整性,使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可靠保障。

3.2 保护物种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复杂性,内含生物既包括各种植被,还包括其他动物、微生物等。而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生态平衡关系,如动物通常以植物为主要食物,而微生物、植物又主要以动物粪便等为主要营养供给,一旦发生病虫害,则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由此就会间接影响动物、微生物等的生存发展。强化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或者在缩小其影响范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植物生长,进而对森林物种的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

3.3 强化提高自我调节性

强化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防治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提高森林自主调节性,来达到有效防治目的。如强化森林培育过程,对营林技术等的应用更加讲求科学性等,以此整体提高森林防御能力。因此,强化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森林自我调节、防御效果,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3.4 有助于造林工程的合理规划

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会从强化植树造林角度出发,对人工造林工程的具体开展进行有效规划,并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土质特征等合理选种、种植,进而达到有效种植、育林的目的。这一过程中,由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应用合理,可以有效提高森林防御、自我修复能力,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促进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5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效益

森林产业发展,实际具有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通过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在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同时,以保障林木健康生长、促进森林生物多样化发展以及森林系统生态平衡等方式,确保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性的恢复,能够有效解决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对整体的生态环境均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4.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策略

通过具体分析、了解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强化防治必要性以及引起病虫害的主要原因等内容,能够对森林病虫害发生进行较为全面地掌握,由此便可对下面所叙述的具体强化措施予以有效理解,并在理解之上通过强化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4.1 慎选苗木品种

针对由选品失误导致的病虫害问题,可以在具体选品种植环节,对种植品种进行慎重选取来予以有效防治。主要应该结合种植地区的实际气候特点、水文地质环境特点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等角度出发,尤其是病虫害的主要类型等方面,认真选择种植品种,进而确保其能够有效抵御常见病虫害,具有较强抗病性,同时由于种植条件的适宜程度较高等,更加适于种植品种的生长,有利于其自身调节水平的提高,整体增强病虫害抵御能力。苗木选择最需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因地制宜以及苗木的健康程度等。

4.2 优化森林树种结构,适当营造混交林

针对树种结构单一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问题,可以利用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适当营造混交林的方式,予以有效改善。具体可以在人工造林工程开展阶段,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树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性等,合理计划混交方式,营造良好的林木结构,确保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具备较高稳定性、平衡性的基础上,持续增强病虫害防御能力,进而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常见的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以及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等,且依据混交树种不同,还可以分为乔木混交、乔灌木混交以及综合混交等,具体混交方式的选择,还需依据实际混交需求,以及当地的种植环境而定。

4.3 科学运用营林技术

针对营林技术应用不合理问题导致的病虫害发生原因,可以通过强化营林技术应用,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营林技术从种植栽培到营林管理各阶段进行合理应用,不断强化营林人员的营林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整体提高营林合理性。确保营林技术应用能够对病虫害防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针对陕西西北部分地区气候特点——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温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应该在营林种植期间合理选择云杉、沙棘以及侧柏金银木、连翘等植被进行种植,能够有效抵抗地区干旱、寒冷的同时,能够有效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在对其进行营林管理时,更要结合当地的“冬夏长、春秋短”“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等特点,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培育,以达到防病、抗病的效果。

4.4 重视栽培前的检疫、加强林区监测

针对检疫、监测不足等问题引起的病虫害,可以通过重视、规范检疫行为,加强林区监测来达到提高检疫效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对林区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实时监测,以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病害危机,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除。重视栽培前的检疫,对即将栽培的树种进行有效检测,除携带病菌外,还要对其适应性进行检测,以便确保其能够在栽培后适应当地环境,健康生长。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复检工作的开展,对森林区域进行定期检查,通过对林木生成长以及土质变化、生态环境、病虫害等情况进行明确检测,明晰是否存在异常以及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情况,来把握森林抗病害程度,为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做好准备。

4.5 构建完善的防治机制

针对防治机制不完善原因导致的病虫害问题,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林木实际生长情况、森林生态平衡程度,以及病虫害抵御能力等,合理优化、完善防治机制,使其能够对各个时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起到积极保障作用。首先应该以政府部门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标准为主,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制定合理、合法的防治机制;其次,各地区林业部门结合政府要求以及当地原有防治基础,对当地病虫害进行充分调查、了解,选择适当的防治措施予以有效规划,以有效完善地方防治机制;最后,应该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合力、协调共同促进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提升。

4.6 合理运用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还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特点,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且能够有效降低防治成本。具体防治原理是依据害虫的趋光性等特点,利用光照、遮盖依据温控等方式吸引害虫,最终达到有效防治目的。

4.7 合理运用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除物理防治以及营林防治以外,最为环保的一种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生物的天敌、生物制剂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一方面可以保证防治效果,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能够起到一定环保作用。如利用天敌——蝽,对侧柏毒蛾、马尾松毛虫等进行防治,或者微生物制剂法:利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防治马尾松毛虫等,既能够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还可以实现降低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目标。

4.8 合理运用化学防治

针对化学防治方法的选用,应该遵循科学、合理原则,重点依据病虫害的发生类型,及其发生特点,结合病虫害防治目的,合理选择化学药剂,并对化学药剂的使用报以科学态度,对施药时间、施药剂量以及施药方式等进行合理规划。通过针对性防治,能够有效避免化学药剂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同时确保药物防治不会影响周围林木的生长。例如针对溴氰菊酯、灭幼脲、石硫合剂以及溴敌隆等化学药剂的应用,应该充分考虑防治目的,合理配置药物剂量,以达到有效防治、降低污染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森林产业发展的严重不良因素,研究有效方法对其进行合理防治,是当前营林发展所考虑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具体分析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其气候性标志、地域性特征,结合引起病虫害的具体原因分析,能够达到针对性、有效防治的目的。但是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需注意病虫害防治手段的选择,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生物、化学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有效融合,科学运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建立并健全防治机制,加强病虫害监测,提高检疫水平,才能合力促使病虫害防治水平有效提升,保证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营林树种病虫害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2022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关于营林前期准备及栽培技术研究
提高营林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营林绿化的重要性及营林绿化规划探讨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