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的“窗”
——让小学生爱上数学

2022-11-19 11:43☉唐
小学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新课程素养

☉唐 静

结合现有的课程标准要求可见,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其思维能力,打开其数学思维,为其今后综合学习发展打好基础。但是受传统固化思维的限制,教师未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是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违背了新课程要求。鉴于此,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急需教师响应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解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心理与思维特征,积极探索科学方式,通过具体实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素养,助力小学生开阔思维,同时推动其成长。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打开学生思维的意义

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关键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其意义非常显著。首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其创新素养等发展的重要基础,现阶段社会条件下,创新素养已经成为对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可见,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与其思维能力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对此,为了使小学生成长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需要在教育关键时期对其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其次,在打开学生思维、激活其能力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所以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深入钻研素质教育理念的含义,进而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主动探索、思考的能力进行挖掘,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其爱上数学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教学主体因素影响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的思维能力拓展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并且与学生带着好奇、热情自主展开探索、思考相关联。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打开学生自身思维的前提是有效围绕着学生实施活动,离不开学生自身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探究与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此,才能够以学生自主的思考与独立的探索,促使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进而有效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在其学习活动之中发挥出来。

(二)教学模式引导作用影响

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且他们的年龄尚小,自身心理发展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在学习中即使一些学生能自主思考,也只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此,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其无法在自发的情况下打开思维或提升能力,这也需要教师加以适当介入,对学生循序渐进展开思维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等能够逐渐得到发展与提升。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方式较为多样,教师可积极采取先进模式不断创新、完善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将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凸显,摆正教师的正确角色位置。

(三)知识内容与结构的影响

数学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大多数知识内容是抽象的,这给打开学生思维带来了较大便捷,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讲解方式比较复杂,学生理解时比较费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产生较大阻碍。在这种前提下,教师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需要结合数学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指引,积极调整、加工具体的教学内容结构,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与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其自身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打开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灵活设计课堂问题,活跃学生头脑思考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点是从思考、质疑的角度开始的,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产生问题是好事,这代表着其自身的思维能够被有效打开,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与解决欲望,进而活跃其头脑思考。所以,教师为了全面打开学生自身的思维,应紧密结合教材知识,灵活将其中关键的信息与知识点转化成为问题的形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打开的目标。

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不直接将面积计算公式告知学生,而是结合在备课环节中的教学思路预设,将其中有关的计算知识转化成为问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二呢?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而不是底×斜边呢?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应如何证明?诸如此类,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多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而进行设计的,学生在这种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能够经过自己的猜想、推导以及证明等,产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由基础性的问题出发,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集中其注意力[1]。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追问,在追问时逐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展开探究,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进行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二)巧妙联系深化培养,培养热爱学习精神

数学知识学习是一个连贯性的过程,其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之间都存在着彼此间的联系,学好一部分知识,能够使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保障。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巧妙联系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新课程知识合理引入,在教学中通过推理转化,既能够有效实现打开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新课程知识内容,有助于小学生的长期学习。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彩色纸带入课堂,将整张的彩纸平均剪成五份,向学生抛出疑问:“这一整张纸已经被平均剪成了五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三份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呢?”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尝试着独立思考并解决。引导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联系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母相同,分子相加时,分母不变,灵活推动学生在传统的思考方式上进行乘法计算,即五分之一乘以三,那么也就可以将三个一相加写成一乘三,进而快速得出了答案。如此一来,在这种解答问题活动之中,学生不仅能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同时高效解决了具体问题,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加深了记忆,巧妙将数学知识点关联,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培养了其热爱学习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打开自主思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格外重视教学进度,过于关注自己在课堂中对知识的传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几乎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难以深入发展自己的思维,学习积极性被打击,自然无法全面打开学生的思维。对此,教师应关注对学生自主探索的引导,切实将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并且灵活对教学时间加以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促使学生能够打开自主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倍数与因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课堂前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预习,在自己的心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将预习时的疑问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时,教师再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与问题,并且不急于为学生解答问题,而是先借着学生的疑问,引导其学会怎样将某一个数字的倍数与因数写出来,使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计算方法有所掌握[2]。之后,教师再展示出一组特殊的数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真观察,说一说这组数字有着怎样的特点,当学生踊跃举手回答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并提供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思考这组数字还有着怎样的规律,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思考总结了规律,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自然而然得到解答,相较于直接解答学生疑惑,会使其记忆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打开学生思维是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师应明确自身任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思维。知识传授者需深入分析小学数学特征,并结合学生情况对其思维进行“敲打”,潜移默化中拓宽其思维角度,助力其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新课程素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