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样活动 让数学从浅层走向深度

2022-11-19 11:43吴婷婷
小学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辩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吴婷婷

传统教学中,直白的讲授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对知识的认知也是表层认知,很难形成深度理解,不利于学生学习开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深度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也受到了广大教师推崇。深度学习是主动探知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深度,着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思维的制高点重新审视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深度学习任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建构深度学习课堂,让数学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度。

一、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过程如果总是保持一成不变,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压抑感,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小学生的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天性,且有着强烈的好胜心。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现不同的学习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中获取相应的学习信息,并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而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推动学习的深入开展[1]。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进一步探究,从而深化学生认知。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授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过程。之后,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如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男女同学各为一个小组,两组展开PK,看哪组同学掌握最牢固,表现最棒。同时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每个小组自己设定比赛题目,然后指定对方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回答,如女生出一组题目,然后让男生组的一名同学作答,如果限定时间内回答正确给男生加10分,回答错误或是没有给出答案,则给出题组女生加10分,相反亦然。比赛开始后,气氛异常热烈。女生先出题:×12=?男生快速地演算,给出答案:。女生激动鼓掌庆贺,男生很是诧异。这时,女生代表解释道:你们的计算是正确的,但计算结果没有化简,答案应该为。教师点头赞赏,给女生加上10分,鼓励男生稳住发挥。

上述案例,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后,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在强烈的好胜心下,学生展开比赛能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

二、开展操作活动,增加应用深度

传统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讲授、习题、巩固和反思,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记忆和浅层理解上,教师很少会留给学生深入探知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认知能力也较为薄弱。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手、脑协调活动,用手感知事物的表层现象、用脑思考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原理,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2]。因此,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积极组织操作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深度理解知识的应用,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形,并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之后,教师提问“在这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中有多少条高?”学生以三角形为基础展开探究,在三角形的每个底上做一条高,一共有3条高,接着在平行四边形上通过自己动手画图的方式画出4条高线。有同学则给出不同答案,不仅画出了以平行四边形的边为基础的高,还在原有的基础上画出了多条高。教师给予表扬后,再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高这一知识展开学习。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内角和。这个过程中,教师观察发现,有的同学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角全部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进行测量;有的同学则用量角器直接在图中进行测量……同学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策略展开认知,最后都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

上述案例,教师依据课堂教学要求,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知识展开探究和验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知识探究的意识,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效率。

三、开展辩论活动,促进思维碰撞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单向交流模式,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或答,这严重遏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如果教师将辩论活动引入到课堂中,在小组成员或全体学生之间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各自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将会在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进而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通过辩论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浅入深,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布置了课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底边8cm,高5cm,邻边长6cm,算一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经过对学生答案进行总结,发现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1)8×5=40,(2)8×6=48。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两种结果各自阐述观点,展开辩论。观点1学生认为,8和5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采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中一侧切割后移到另一侧变成长方形,也就是长方形的长是8cm,宽是5cm,得出面积是8×5=40,学生边说边演示。观点2学生认为,8和6分别代表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邻边,而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通过拉伸转变成长方形,也就是直接可以用8×6=48,学生演示了平行四边形变为长方形的过程。这两个观点看起来都正确,这时观点1学生提出测量变形后的长方形的底和高,发现底未变,而高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辩论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没有直接给予评判,而是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阐述观点,学生要力证自己观点正确,并揭露对方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析、辩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开展探究活动,走向深度学习

新课标倡导学生要对问题独立思考、亲身实践、积极参与,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是对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承,忽略能力培养”的突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唯分数论,注重知识的背诵与记忆,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长远发展规划。而探究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要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将探究活动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不同的角,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每一种角度数是多少?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对角进行了分类:锐角、直角、钝角。教师继续提问,怎么将角转化为三角形呢?学生提出,分别在角的两条边上找出端点,连接这两个端点就形成一个三角形。教师让学生自己在角的两条边上任意找出两个端点,画一画三角形,想一想角可以分类,三角形怎么分类呢?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1.锐角边上任意取两点,其他的角也是锐角吗?2.钝角边上任意取两点,其他是什么角?3.直角边上任意取两点,其他是什么角?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画一画、量一量,然后得出结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以同时有三个锐角,但不可能同时有两个直角或钝角。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为学生引入了三角形分类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步形成知识架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从视觉高点出发,对教学过程展开深度设计,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学习、探知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知识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多角度、多方向性发展,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让数学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层。

猜你喜欢
辩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三角形,不扭腰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找图形
画一画
同影子辩论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