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策略

2022-11-19 11:43查晓明
小学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错题运算审题

☉查晓明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是重要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是指借助数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其涉及持续性的判断、推理、运算、分析等过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主要强调在巩固学生对教材基础数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健全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结构。[1]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激发解决问题灵感

解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题目进行审题。审题是学生进行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进行解题最关键一步。只有当学生对题目进行细致分析和充分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题目运算,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出现解题方向大乱的现象[1]。

例如,针对题目“陈大爷想要新建一个周长为20m的猪圈,这个猪圈的形状是不确定的,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形状,求猪圈面积为多少,这时猪圈的形状是什么?”这一道数学题目题干给出了非常多的信息,容易干扰学生解题。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筛选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将“无用”信息过滤。如上题应将“周长20m”“形状”“面积”等关键词做好标记,只有弄清楚题目关键核心,才能真正理解题目考点,也才能逐步逼近该数学问题解题的要领,进而达到有效缓解数学思维坡度的目的。

再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节《分数乘法》教学过程中,针对题目“如果将一根钢管分成两半要花费2/5min时间,如果要将其分成10份一共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在解题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采用“10/2=5,5×2/5=2(min)”解题方式。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全面理解数学问题的题干,导致学生数学解题思路完全走偏。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言语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计算锯断钢管所需耗时,并让学生思考将钢管分成两半需要锯断几次钢管;随后让学生将思绪有效延伸至将钢管分成10份需要锯断几次的思索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逼近该数学问题解题的核心要领。这样既能有效缓解学生的数学思维坡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问题审题的重要程度,进而树立正确的数学题目审题意识。

二、层层递进的数学题目,强化解决问题体验

小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存在很大的客观差异,这也导致班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层层递进的数学题目,如可以先利用较为简单的数学题目来激发学生的解题热情和动机,随后采用“线性正增长”的方式,逐渐增加数学题目的难度,提高数学题目的分辨性,让学生清晰自己的数学知识盲区和误区,进而帮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补充和丰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章节《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的数学解题过程书写。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别回顾整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对数学运算顺序进行复习和巩固。如(1)18+6+2=?(2)19--2--8=?等题目,为学生进行更加高难度的混合运算做好充裕的准备。随后,教师可以逐渐增加混合运算题目的复杂程度,如(1)32--6+5=?(2)16/2×3=?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正确运算顺序,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解题潜能,不断地锻炼学生的运算速度。

三、一题多解的教学形式,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为激发学生数学解题的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多样化方式进行题目讲解,不应仅停留在以一个参考答案作为教学蓝本来对题目进行讲解、说明、解答的阶段,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解题能力以及学习状态来进行小学数学问题讲解模式调整,提高数学问题讲解的科学性和人性化[2]。

例如,针对数学问题“某一个小学给学生买来了一批童话书,按照4∶5的方式分给一年级的学生和二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分到了20本书,那么请问该小学一共购买了多少本书?”这一道题有多种解答方式,有最方便直接的解题方式,也有循规蹈矩的解题思路。因此,为拓展小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在讲解具体的数学题目时,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黑板上对这一道题进行解题讲解,发挥班级学生的集体力量,丰富题目的解题方式,让学生在多种解答方式中寻找最高效的解决途径。如有的学生利用“代数法”,而有的学生利用“列式法”,都对题目做了很好解答。教师这时可以邀请这两名解题方法不同的学生针对解题思路作讲解,以此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解题角度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为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数学解题方法提供渠道,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数学解题效率的提高。

再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问题“一辆电动车经历了三个小时时间行驶了150km,紧接着又行驶了两个小时,那么这一辆电动车一共行驶了多少km?”过程中,学生通常采用“先利用题干第一个条件求出电动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再利用平均速度乘以时间得到两个小时内电动车行车距离,并将其进行相加”的方法。这样的计算方式步骤较多,较为繁琐。在具体的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出以下算式:(2/3+1)×150=250(km),帮助学生拓展数学解题的视野,激发学生进行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方式探究的热情和动机。

四、建议学生建立错题集,提高解决问题实效

小学生年纪尚小,对数学题目的认知、理解、分析能力非常有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集的创造和构建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提高小学生对错题集重要性的认识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建立数学错题集的热情和动机,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错题分析,避免学生多次犯同样的审题错误、解题错误、计算错误,提高学生数学题目解决的准确性。[2]

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制作错题集的一些简单小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颜色的彩笔对题目所考察的数学知识点做记号;引导学生将自己错误的解题思路进行记录,并将其与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目录,精心制作错题集目录,方便进行复习和检查,不断地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网络结构;引导学生针对自己错题集进行定期检查,从侧面引导和督促学生及时进行错题集更新和改正。通过上述方法,进一步实现提升学生对错题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运用错题集进行数学综合复习的正确观念,有效地避免学生发生重复性的错误,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五、解决社会现实性问题,落实解决问题培养

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数学教材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事情,同时也能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与数学教材 联接起来加深对数学学科的认识。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教学任务的落实。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节《分数乘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数学课堂延伸至社会生活。如“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全程的1/3,全程所需行驶为60km,请问汽车现阶段行驶了多少km?”这一个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解答以及哪一种解答方式更加高效。在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常见的现实问题还有利润问题、折扣问题、百分数问题、利息问题、工程问题、价格问题等,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衔接点,并通过设置多样化的现实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同种类型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深入探究,实现高效的数学教材知识迁移。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石。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以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错题运算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二元一次方程组”易错题练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一次函数”易错题
化学反应热计算易错题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