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理念下高校植物景观营造初探
——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莱西校区为例

2022-11-19 12:51刘晓晨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莱西营造校园文化

刘晓晨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环境育人的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育者所重视。校园环境的优劣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目前,对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多从植物的适应性、美学与功能出发进行设计,缺少对植物育人功能发掘。因此,如何发掘植物景观中的育人元素,发挥植物景观的育人功能值得深思与探讨。

1 植物景观营造与环境育人理念之间的关系

1.1 植物本身具有环境育人的先决条件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的4大设计元素之一,其是景观设计元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设计元素。在悠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人们将植物拟人化,托物言志。文人墨客会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及当时的处境,赋予植物某些比德的寓意。如,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象征矢志不渝的心志和不畏馋毁,不趋炎附势的志向。同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结合风俗习惯、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赋予植物不同的吉祥文化寓意。传统的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5种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象征玉堂春富贵,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因此,植物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大学校园环境中营造植物景观来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潜移默化的熏陶来强化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1]。植物本身隐喻的文化属性使得植物具备了环境育人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缩影与表达。

1.2 植物景观营造是实现环境育人理念的途径之一

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2方面,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显性教育带来的显著影响而忽略了隐性教育与文化。

隐性文化一般包含3层含义:隐性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无处不在;隐性文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行政人员;隐性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2]。

从上述隐性文化的3层含义可以得出,高等学校的隐性文化存在于各个方面,花草树木属于校园隐性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景观是物质与精神文化形态的综合体现。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在此阶段,每方面的努力都至关重要。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植物创造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创造灵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优美的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实现环境育人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校园植物配置环境育人的途径

2.1 绿化种植的立意主题,发挥植物本身的隐喻含义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景观的塑造亦是如此,不先立意便无从谈起景观的创作,但是立意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场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以及人们审美趣味基础上确定的。植物作为景观设计中的要素之一,在配置过程中,除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更应发挥植物的个性及内在文化寓意,与场所的精神相契合,强化场所的文化精神。如,青岛恒星学院的党建广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选用青岛的市花山茶,花朵的红色意喻赤血丹心,且山茶不畏严寒,凌寒傲霜怒放,代表着理想与信念,突显了“红色文化”的场地主题。因此,植物的选择如能符合场地本身的立意主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更有利于强化场地的精神,有利于发挥环境育人的效果。

2.2 运用观赏植物营造景观意境

在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特性,注重运用植物自身的颜色、形态、质感,更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设计中把植物四时变化的季相之美,雨雪风霜的声音之美、日月的光景之美融入其中,以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营造如诗如画般的意境,把景色描绘的绘声绘色。

植物因为时序不同,展示出不同的景象,可以营造偶发意境。观者因时因地因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激发创作的灵感。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叶二月红”,便是作者秋日行至岳麓山爱晚亭,看到层林浸染的红叶犹然而发的创作,描绘了一幅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的和谐秋季画面。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曲中未写一个雨字,却通过梧桐、芭蕉上的声音,把秋雨描绘得细腻生动,情景互通,把作者的情感加入,渲染了伤感的情绪。

因此,在植物配置时除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搭配外,更应讲求情景互通。“情景互通”强调在植物配置时,自然之境与观者之意的对话。“情景互通”的园林种植设计包含因景而情和因情而景。前者主要是指观者触景生情,咏物感怀;后者主要是指根据花木的“性情”造景,体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3]。要在有限的空间,运用有限的植物材料,创造无限的意境,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激发师生的创作灵感及对人生美的追求与向往,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3 植物景观营造宜与校园文化特征相吻合

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表达,植物景观是表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与途径。植物景观文化宜与校训、校史、校风相结合,可以营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融入校园文化的植物景观有利于树立校园文化的形象,有利于有效表达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与影响力。同时,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可以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提供场地,使得师生感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无形之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 案例分析——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莱西校区景观植物配置分析

3.1 项目概况

青岛恒星莱西校区位于水集街道济南路北、广州路西,一期建设面积3.6万m2,为师范学院实训基地,学院将以莱西国开中学作为教学实训基地,实现2所学校间的良性互动,把产教融合的理念做大做强。

3.2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莱西校区校园文化分析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莱西校区的校园文化与青岛恒星学院的文化一脉相承。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校训是文明、博学、实践、创新,是根源于恒星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并应为学校学生与教职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整体上,校训由关联相续的修身之训和力行之训构成,是修身、力行的统一。

3.3 绿化整体设计理念

莱西校区在绿化设计理念上,把青岛恒星学院的“文明、博学、实践、创新”校训融入环境育人中,利用植物的配置营造良好的景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且良善,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莱西校区一期主要为师范学院师生服务。因此,绿化设计理念取自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以“智”为整个设计出发点,从“智”字进行演绎。“智”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之一。孔子把“智”与“仁”、“勇”2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莱西景观绿化总体设计理念为尚智。校区绿化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将全区分为3个区域,即入口展示区、生活区、办公区。绿化主题依次定为尚智、尚仁、尚勇。

3.4 分区绿化设计分析

3.4.1 “尚智”片区(入口展示区)

校园的主入口区是校园的主要展示区域。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对“尚智”主题进行解读。

在设计上利用现有地势高差,把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围水而坐,携客吟诗作画的“曲水流觞”用现代语言进行诠释。整个展示区运用曲线,将蜿蜒曲折的水系贯穿其中,增强整体空间的连续性。主入口前景为开阔的草坪,围绕水系局部利用微地形,创造出起伏的“山丘”,营造半围合空间。

植物的选择上以银杏为骨干树。因为银杏在中国文化中是东方圣者的象征,所以其与“尚智”主题的场地的文化精神最相契合。同时,银杏树作为骨架树,创造林下空间,增强师生的参与性。结合微地形,底层种植常绿篱大叶黄杨与开花地被石岩杜鹃,既能保证四时有景可观,又利用植被与地形围合形成半私密的空间,布置三五成组的石凳,供学生学习研讨读书,在自然环境中得身心的放松。

疏林、草坪、流水、春花、秋叶,让人置身其中,感受潺潺的流水,四季的更迭,展示一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画卷,始终带着一种新鲜的、全然的体验美妙的情景,感受环境带来的“情”和“意”。

3.4.2 “尚勇”片区(办公区)

教学功能区是开展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师生们日常活动的核心区域。教学活动区使用的频率最高,因此随着环境育人理念的深入,除满足教学功能的空间划分外,更应注重环境育人中植物景观所带有的隐性教育意义。

该片区以“尚勇”为主题,勇即“无畏无惧”。大学生正值青春少年,更要有勇有谋,敢于进取,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强烈的示范性。因此,该区域以晚樱、紫叶李、碧桃为基调树,寓意“桃李芬芳”。灌木绿篱与建筑立面线条相呼应采用高低错落的形式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着优美的乐章。利于植物的隐喻含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给予学生追梦的力量,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勇气。教师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才能、智慧、勤奋去创造属于自己闪亮一生,谱写人生华美乐章。

3.4.3 “尚仁”片区(生活区)

该区域是莱西校区的生活区,建筑主要以教师公寓及学生宿舍为主。在绿化种植上宜采用灵活多变栽植方式,植物景观上更应体现在精神层面,力促诗意地栖居,便于师生生活与休息,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的感觉。绿化主题以“仁者不忧”展开,教师要常怀仁爱之心,胸怀宽广,努力行善,宽厚博爱,把自己的温暖与情感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此,整体植物搭配上以开花植物白玉兰、丁香为主。白玉兰开花时纯白的花瓣十分优雅,散发阵阵清香,象征教师高洁的品质、谦逊又温和的气质。同时种植大叶女贞及金银木等结果实和种子植物,吸引鸟类,形成鸟语花香的环境。

4 绿化植物主要品种选择

莱西校区在考虑整体环境立意的主题、自然条件及场地空间与经济造价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的文化属性与内涵,主要采用以下植物:乔木,有雪松、大叶女贞、榉树、染井吉野樱、晚樱、紫叶李、银杏、紫丁香、白蜡、碧桃、白玉兰、垂丝海棠等;灌木,有木槿、紫薇、瓜子黄杨、大叶黄杨、岩杜鹃、红叶石楠、法国冬青等;地被,有花叶玉簪、麦冬、播种草坪等。

5 结语

高校承担着培养国家专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任务,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因此,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陶冶情操,有利于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与内涵,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植物作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美化环境外更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挖掘植物景观的育人元素,承载校园的记忆,达到“一花一草一树”皆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莱西营造校园文化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魔法棒”与“通行证”
——读《灵犬莱西》有感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青岛至莱西全国首条纯电动城际公交线路开通 移动的环保“箱” 绿色出行有保障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