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2022-11-19 12:51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养老老年人

刘 刚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虽带来了老年产品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养老问题便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相较于城市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1 相关概念界定

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厘清概念有利于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现象。

1.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8.7%,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5%,分别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和4.63个百分点;生育率水平降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的水平[1]。

1.2 养老服务

1.3 养老方式

1.3.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基于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条件下,家庭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为家中老人提供物质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赡养与支持。该种养老模式是目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养老方式。在中国乡村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各种养老服务机构不仅数量上达不到标准,质量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采取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社会更为普遍。

家庭养老可以使家中老人能够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由于每个家庭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与政府的财政压力、管理压力、土地压力等,为实现社会的安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家庭养老不仅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精神上的慰藉,而且可以有效地传承我国的“孝”文化。

1.3.2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指基于农村社区和村落集体的力量,充分利用乡村社会的多种资源,在白天能够为农村老人(通常为孤寡老人或者儿女长期在外工作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等养老保障服务。这种养老方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孤寡老人无人照看的问题;还可以将村里的多种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虽然社区养老可以让农村老人得到生活上的保障,但是却存在局限性。该种养老模式需要较好的经济基础,受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各地经济水平不断得到大幅提高,该种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极大地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精神上对家乡的依赖感。

1.3.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养老服务型机构能够在老人晚年生活中为老人提供基础的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关怀以及精神上的慰藉。机构养老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借鉴西方国家的一种做法,具有极大的优势和作用。养老机构是由个人、政府、公益组织等共同成立,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此外,由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较多,老人们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得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不会在情感上产生孤独的情绪;机构养老重组了乡村社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为乡村社会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机构养老缓解了农村年轻子女的赡养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为构建和谐家庭创造了条件与基础。

其次,在诚信考核具体工作方面,不仅要针对项目自立项开始的各项工作开展与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同时对于项目申请人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诚信考核与档案建设,对于存在明显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的立项人,不仅应当及时终止当前所参与或负责的科研活动,对其酌情进行经济上以及职务上的处罚,同时要进行档案记录,并作为以后科研项目审批工作的重要参考,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情节的,还应给予终身不得申请科研立项的决定,以系统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1.4 养老服务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事物或思想意识按照一定的内部联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养老服务体系,是指由满足老年人生存、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全部服务性资源和服务支持能力所构成的有机整体[2]。养老服务实践有其相应的主体、客体以及相关联的中介,如保证养老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机制。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由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构成。

2 农村养老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2.1 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现状

对于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诸多学者都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以“构建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陈雪英等[3]基于我国不同地区老年人生活现状以及对养老需求的实证调查,提出了我国农村地区应建立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黄宏磊等[4]认为,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创新与补充,而且有利于破解当下的养老服务难题,提高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宋凤轩等[5]认为,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因此要探索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养老道路,其中包括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以及服务的多元化。张云英等[6]认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协作构建农村多元化养老体系。张娟等[7]认为,在现阶段以及之后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我国农村采取的养老模式依旧是以家庭养老。冯红霞等[8]提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于以社区为单位构建虚拟养老院的成功经验,可以探索一种新型的虚拟养老模式,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2.2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现状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上的投入与支持。于伟峰等[9]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存在经济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尊老爱老的观念弱化、缺乏精神慰藉等问题。刘峰等[10]认为,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面临诸多问题,个人参保的意愿不足、养老保障程度较低。

2.3 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现状

政府在我国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云英等[11]认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可以视为准公共产品,政府在为“五保老人”等人群提供服务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资金管理、资金投入、规划设计等方面要起到监督作用。江燕娟等[12]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及时调整政策支持方向和支持力度,要持续扩大覆盖的领域与范围,提高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与质量。

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重视和善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13]。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不仅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同时也扩展了老年产品的市场、老年服务的领域。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从几十年前的“积极老龄化”到现在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不断出现,我国的农村养老服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形势,需要新理念、新战略开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格局、新局面[14]。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市场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变广,由原来的“五保户”、“低保户”拓展到所有老人均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方式多样化,由原来的以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自我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并存;教育、医疗保障、休闲娱乐等多种措施并举;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拓宽,由原来的家庭承担转变为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家庭个人等共同承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生存的压力,提高了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产品的市场逐渐拓宽,这不仅有利于养老服务的改进;同时基于养老产品,还可以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体系。

3.2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项目基本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大多只能满足日常物质需求。而在医疗保健方面大多基于简单的血压、血糖的测量,对老年人整体身体状况的掌握与了解较为匮乏。人才的稀缺、设备的不足给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解决好设施不足的问题,还要注重设备,如养老机构实际床位的利用率以及使用情况。北京市养老机构实际床位使用率仅达50%左右,存在着大量闲置床位。其中,城区床位使用率明显高于郊区,超过60%。设计床位使用率普遍低于备案床位使用率[15]。

3.2.2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仍需完善

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难度更大。由于地方政府的养老专项预算较少,大多依靠国家财政直接下发的养老保险金。因此,许多农村地区没有形成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的敬老支援服务组织和机构,尚未构建起较为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上缺乏相应的措施进行督促;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由于老人年纪大,思维方式转变难等原因,当老人们发生矛盾时,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参考进而化解矛盾,使老人们在心理上得到宽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其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对于失地老年群体缺乏劳动力,失去了土地的依靠与支撑,其养老也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要综合考虑各类人群的特殊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

4.1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6]。”因此,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开始进行就业流动,逐渐向大城市转移。这不仅导致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且也使农村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出现了“空巢老人”与“农村空心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做到“产业兴旺”。农村具有城市无法比拟的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在农村社会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让当地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实施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水平,进而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开始在城市流行,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城市市民城郊居住或旅游。城市市民到农村不仅享受了农村的景色、风光,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城市生活方式的转移。休闲娱乐设施的兴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可以留住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

4.2 大力培养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重,在此背景下催生了一种新型职业——社会照护。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队伍呈现出专业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学习能力有限、社会认可度与尊重度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同样也限制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与输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做到“人才振兴”。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量的保障,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农民的数量规模巨大,因此保障人才数量是一项基础工作,要夯实农村地区现有的养老人才队伍,对于经验丰富的养老队伍要给予多种补贴与帮助;培养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功能进入信息化,政府应当对管辖地区的老龄人口以及提供养老服务的专门人才进行信息登记并进行数据库管理,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教育背景、服务评价、工作建议、工作履历等情况进行统计与电子管理;引进专门人才队伍,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等条件都比较落后,当地政府应该大力倡导退休的医护人员、当地的大学生等为农村地区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引导积极的舆论导向和宣传,邓小平指出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7]。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思想冲击很大。因此,要通过多种网络媒体宣传手段和方式“打破原有的主观偏见”,对在农村工作没出息等消极错误的观念进行破除,积极吸引有能力、有热情的年轻人才投身于农村养老服务的伟大建设中。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养老服务的先进个人与集体,提升社会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认可度、尊重度。

4.3 注重家庭“孝”文化的传承与作用

“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涵养着我国社会尊老敬老的氛围。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年轻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其精力较大地放在工作以及下一代的抚育与教育上,而对于父母的日常照料、关心照顾显得明显不足。家庭“孝”文化在老年人的晚年实际生活中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孝”文化的优势更是没有显现出来。文化在养老服务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跟养老服务的特质密切相关[1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做到“乡风文明”。乡村社会作为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保证乡村社会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也要保证乡村社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下,将“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起。在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加强“孝”文化、“敬老、尊老、爱老”文化的宣传,提高社会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关注与爱护。注重家庭“孝”文化的传承,这样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也满足了老人在晚年对精神的寄托。新时代的“孝”文化,政府要加强“孝”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强化农村子女传承孝道的意识与对老人的重视和关爱程度。

5 总结与展望

虽然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速度较快,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19]。”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切实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与制度。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使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缓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要大力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让生活贫困、特困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大力宣传积极友好的养老服务舆论氛围,使专门人才能够得到社会认可与尊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人口老龄化趋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党和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服务质量的科学化。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