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乐器在民乐合奏中的统领与辅助

2022-11-19 13:35王彬
艺术品鉴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域柳琴高音

王彬

(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

弹拨乐器种类丰富、历史悠久、音域广阔,在民乐合奏表演中,可使用弹拨乐器演奏主旋律和伴奏,并且与其他类型的乐器实现良好的配合。高音类弹拨乐器包括柳琴、小阮、琵琶等,中音、低音类弹拨乐器包括中阮、古筝、三弦等。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类型,应该积极研究其在民乐合奏中的作用,已达到创新应用。

一、民乐合奏中常用的弹拨类乐器

弹拨类乐器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靠指甲和拨片对丝弦的弹拨作用产生振动,进而引发优美的旋律,现代的弹拨类乐器可使用金属材料制作其丝弦,典型的是外表覆盖有尼龙的钢弦,而弹拨类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过四千年,古代丝弦制作受到材料的限制,不可能使用钢弦。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表明了古代丝弦的制作材料,此处的“丝”指的是蚕丝,古代的丝弦通过造弦、煮弦以及缠弦三个步骤制造而成。典型的弹拨类乐器包括古琴、箜篌、琵琶、扬琴、古筝等。由于制造方法上的差异,这些乐器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声音特点,以下介绍几种典型的弹拨类乐器。

(一)古琴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七弦弹拨类乐器,其别称包括丝桐、瑶琴等,关于古琴的来历,在历史上有多种传说,如“神农制琴”“伏羲制琴”等,但这些都是不可信的神话故事。《诗经》是最早记录古琴的典籍,其中写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古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其长度达到了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其音箱部分由一整块木头掏空而成,最早的古琴是五根弦,后来,在其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根弦。古琴的音色分为三种,分别是泛音、按音以及散音,演奏时的声音特点为松沉旷远、空灵缥缈、细微悠长。

(二)古筝

根据史料记载,古筝这种乐器发端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到今天的时间跨度已经超过了两千五百年。古筝的琴弦达到了21 根,结构上主要包括铮码、铮弦、前梁、后梁等,古筝虽然琴弦多,但调式上符合中国古代的五声调式,弹奏古筝的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手法是勾、抹、托。

古筝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清脆悦耳、中音区结实饱满、低音区浑厚连绵。这种乐器的音域宽广,演奏时的表现力非常突出,在众多乐器中,往往能脱颖而出。《渔舟唱晚》 《高山流水》等古筝名曲脍炙人口。

(三)琵琶

琵琶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弦鼗是一种在秦朝末期出现的乐器,中国的直项琵琶是在弦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古代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为这种乐器的进一步演变创造了条件。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的弦、柱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四弦十二柱,后者为四弦四相(无柱),前者的演奏方式为竖抱,后者为横抱。经过历朝历代的改进,现在的琵琶已经统一了形制,特点为四弦、六项二十四品。琵琶的演奏技巧较为复杂,其指法达到了五、六十种,典型的指法是挑、抹、夹弹、虚按、推、注等。历史上著名的琵琶曲为《阳春白雪》 《十面埋伏》 《汉阳月夜》等。琵琶的音色特点是清脆、明亮、具有颗粒性,因为其发声较为短促,不易产生长音。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琵琶的表现力都较为出色。

(四)柳琴

关于柳琴的起源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根据民间调查实证,认为柳琴和地方戏曲的发展密切相关,苏北鲁南等地区的民间戏曲“拉魂腔”,为柳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柳琴具有多种形制,具体包括五弦、七弦、双共鸣箱结构。演奏的方式与琵琶非常类似,但又存在区别,柳琴在弹奏时要戴弹片。柳琴的音色特点是高亢、明亮、清脆。通常在民乐演奏中扮演高音部分,并且柳琴还具有“民乐队中的珍珠”“民乐队中的抒情女高音”这样的美誉。

二、弹拨类乐器在民乐合奏中的作用

从构成来看,民乐队中涵盖了管乐组、打击乐组以及弦乐组,而弦乐组又包括了弹拨弦乐器、拉弦乐器以及击弦乐器。民乐合奏中经常使用的弹拨类弦乐器为琵琶、柳琴、古筝、三弦等。

(一)统领作用

音乐本身存在特定的结构,在音乐理论中称之为织体,表征着音乐中各类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民乐合奏是将各类中国传统乐器通过合理的搭配,形成包括高音、中音以及低音在内的音乐织体。

由于民乐合奏过程中涵盖了多种类型的乐器,因而相互之间就产生了主次之分,有些乐器在演奏过程中起到统领作用,而另一些乐器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在组建民乐队的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各类乐器之间的声音融合度,使其在合奏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不和谐的声音会对听众造成不适感。弹拨类乐器在民乐合奏中可承担统领作用,通常一个最基本的民乐队中要设置柳琴、琵琶等表现力较强的弹拨乐器。其中,柳琴在民乐队中主要负责高音部分,琵琶也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弹拨乐器,并且琵琶的音域较为宽泛,可有效实现高、中、低三种音域。如果要使用弹拨类乐器统领民乐的合奏,那么,应该优先考虑音域宽、音色明亮的乐器。

(二)辅助作用

音乐中具有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旋律、节奏以及和声,民乐合奏中也是如此。旋律决定了音乐作品的主线,对其风格、进程、曲式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民乐合奏中,以部分乐器担任主旋律。但是,音乐作品要达到丰富性和层次感,仅有主旋律远远不够,还需要根据主旋律的特点设置一些和声、和弦、伴奏、间奏等要素。传统的弹拨类乐器即可担任主旋律的演奏,也可在合奏的过程中作为伴奏、间奏,进而在民乐合奏中起到辅助性作用。如果主旋律和和弦同时演奏,主旋律的音调更为明显,便于彰显音乐作品的主体解结构,辅助性的和弦大多采用中音和低音来实现,古琴、琵琶、扬琴、三弦等均可作为辅助性的乐器。间奏是在主旋律空白期发挥作用,弹拨类乐器的颗粒性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

(三)典型弹拨类乐器的作用分析

第一,民乐合奏由多种乐器同时演奏,相互之间会存在声音上的叠加,在演奏主旋律时,对乐器的音域和明亮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琵琶在民乐合奏中使用频繁,这种乐器演奏技法丰富,声音张力大,既能呈现快节奏,又能放慢速度。因而无论是主旋律,还是伴奏部分,均可使用琵琶来演奏,由此可见,琵琶在民乐合奏中可担任统领或者辅助性功能。这一点从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中可见一斑,演奏者加快节奏,通过密集的指法营造出紧张急迫的气氛,与整个故事的背景充分契合。琵琶鲜明的音色特点使其在合奏过程中脱颖而出、张力十足,尤其是在转调的过程,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事实上,弹拨类乐器都存在一个共性的缺陷,那就是难以实现连续性的乐音,这一点是弹拨类乐器和管乐器、拉弦乐器之间的差距。不同的弹拨乐器在连续乐音演奏中体现出不同的性能,琵琶的丝弦较为集中,可实现快速的弹拨,通过增加密集性来模拟出连续的乐音,因而琵琶可起到统领性的作用。

第二,弹拨类乐器的特点各不相同,琵琶、柳琴、三弦等乐器将琴弦集中在较小的空间盘面内,因而在弹奏的过程中,也以实现快速的变调,而古筝的琴弦达到二十一根,从第一根琴弦到最后一根琴弦,跨度达到了三十厘米。这种特点增加了手部的活动距离,同时,也降低了古筝乐音的连续性,其颗粒感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古筝的音域相对更窄。鉴于以上原因,古筝在民乐合奏中大多承担着辅助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古筝的演奏技法,经过长期的演变也形成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遥指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古筝难以产生持续乐音的缺陷。这种技法的原理是摇动手腕,增加弹拨琴弦的频率,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密集的振动,音符之间的间断感也因此而大幅减少。当然,古筝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其音色清亮、温润,不会产生艰涩和深沉的感受,并且古筝能够实现多声部的演奏,只要运用得当,在民乐合奏中,可起到出类拔萃的效果。

第三,乐团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就已存在,只不过其形制和现代的民乐团存在较大的差异,现代化的民乐合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交响乐团,各种乐器在音量、音色以及音域方面的平衡性和搭配性,对民乐的合奏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乐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为中音或者低音,柳琴是为数不多的高音类民乐器,因而在整个民乐团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管乐器和拉弦类乐器的典型代表是笛子和二胡,这些乐器在演奏时发出持续性的乐音,而柳琴的声音是间断的,柳琴承担着高音,其在连续性方面存在缺陷,管乐器和拉弦乐器以持续性的乐音对其加以弥补,形成点线相济的效果。所以,当柳琴进入到民族乐团之后,承担起统领作用,必要时也可作为中音区的辅助性乐器。

第四,关于弹拨类乐器的音域,阮类乐器极具代表性。阮这种乐器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赞誉阮时写下了诗句“天籁之音出竹山,阮咸无端三四弦”,古代阮以蚕丝为弦,现代阮以金属材料制作其丝弦,因而经过改良之后,形成了体系完善的阮咸乐器家族,涵盖了各种音域,分别是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以及低音阮。高音阮和小阮都属于高音类乐器,甚至有些乐队直接用高音阮代替柳琴,负责乐队中高音部分的演奏,民乐合奏中的主旋律或者说最核心的曲调,可由高音阮或者小阮来完成,这两种乐器的特点是清脆明亮,高音阮比小阮的音域更高一些。中音乐器的典型代表是中阮,它的音色特点是恬静淡然、富有诗意,在民乐合奏中,主要担任伴奏。大阮是典型的次中音乐器,它比中阮低5 度,其音色特点是浑厚、低沉。大阮在乐队中经常和中阮结合起来使用,其作用是加强中阮的效果,起到重要的辅助性作用。低音阮属于典型的低音乐器,其音色低沉,给人以神秘之感。阮咸家族从高音一直跨越到低音,覆盖了各个音域,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梯度效应,配合使用时可提高乐队的声音融合度。因此,在民乐合奏中,经常使用阮咸家族的乐器,无论是统领主旋律,还是辅助性的伴奏,阮咸家族均可胜任。

三、弹拨类乐器在民乐合奏中的典型应用

(一)《春江花月夜》中弹拨乐器应用分析

这首曲子最早是由其他成名曲改变而来,其大幅度沿用了《夕阳箫鼓》中的曲调设计,后来将这首曲子和唐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结合起来,因而名字也一并更改过来,其特点是流畅多变、委婉质朴、丝丝入扣,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绰约风姿,给人以富有层次的艺术美感。这首曲子在早期主要以独奏的形式来表演,独奏时可单独使用琵琶、笛子、箫、古筝等各种乐器来演奏。其丰富的层次感为民乐合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正是因此,《春江花月夜》后来发展为合奏曲目。在合奏时使用到的乐器包括弹拨类(琵琶、古筝、中阮)、拉弦类(二胡、中胡)、打击类(花盆鼓、碰铃、木鱼)、管乐类(笙、箫)等。民乐器的搭配存在多种组合方式,只要合理分布高、中、低三种声部,同时兼顾持续音和点音之间的和谐性即可。因此,《春江花月夜》在民乐合奏时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乐器搭配方式,琵琶在合奏的过程中,可起到统领性作用,负责完成主旋律的呈现,中阮用于表现中、低音部分。

(二)《阿哩哩》中弹拨乐器应用分析

具体来说,现代音乐的音阶是七个,中国古代音乐只有五个音阶,西方的交响乐在演奏方式上较为合理,按照七个音阶合理搭配乐器,形成了平衡的音域和音色。中国民乐受到西方交响乐的启发,也按照五种不同的音阶来搭配乐器,进而形成了丝弦五重奏的合奏方式。《阿哩哩》是云南纳西族的一首民歌,国内的音乐家根据这首民歌以及丝弦五重奏的方法创作了同名的民乐合奏曲目。这首曲子在演奏时,以弹拨类乐器的组合为主,其中使用到了柳琴、阮琴以及古筝等乐器,同时,还搭配了管乐器竹笛。柳琴和古筝的声部较高,负责高音阶部分,阮琴涵盖了三种,在音域上区分开来,满足了不同音阶的演奏需求,小阮在乐队中属于高音乐器,中阮负责完成乐队中的中音声,低音声由大阮来完成。由此可见,在《阿哩哩》这首民乐合奏作品中,以上各种乐器之间搭配和谐,形成了完整的声部。由于柳琴、阮以及古筝全部为弹拨类乐器,弹奏过程中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非连续音。因此,合奏时在其中加入了竹笛,起到良好的贯穿作用。从这几种乐器的分工来看,柳琴和小阮负责高声部的主旋律,中阮负责中声部的主旋律,大阮用于低音伴奏,并且这几种乐器在转调方面都非常灵活,因而在演奏过程中,可实现快慢节奏之间的有效转换。《阿哩哩》这首合奏曲目,在中国民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其首创了对标音阶的五声合奏法,对中国民乐合奏方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结束语

民乐器中的弹拨乐器在中国已经存在,并且发展了数千年,有些弹拨乐器为高音域,有些为中、低音域,弹拨乐器在民乐合奏中,可演奏主旋律或者伴奏,进而起到统领或者辅助性的作用。柳琴、琵琶以及小阮是典型的高音域弹拨乐器,中、低音域方面可使用中阮、大阮等。在民乐合奏中,要合理搭配各种乐器,使其达到良好的平衡性。

猜你喜欢
音域柳琴高音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午晤念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