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教育植根生活
——谈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

2022-11-19 14:39黄铭威
小学生 2022年16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笔者

黄铭威

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过于“书本化”或教授的内容过深,脱离了学生实际理解范围,导致许多小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耗殆尽,且无法将学到的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明显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新课改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都强调了教育源于生活的真理。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教育更是无法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必须将科学教育植根生活,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应用的意识,有效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

(一)内涵阐释

生活化教学是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成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下,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整合教学资源,并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生活化教学着眼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透过生活学习和理解知识,然后在学习中更好地认知生活,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该教学策略就是发掘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将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以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去讲授知识,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使其学会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处理各种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兴趣为导向,以生活化方式去开展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二是以发展为导向,通过发掘生活中的科学元素,整合课程资源,让科学知识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而促进理解掌握,实现有效发展。[1]

(二)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性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阅历尚浅,知识积累不足,其大多数认知和经验皆源于生活经历。因此,生活是其最熟悉的“学校”,开展生活化教学便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包括与科学相关的生活案例、图片、音视频等。将这些资源整合到科学课程中,不仅能丰富科学课的内容和形式,还能让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促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除了提升认知,更重要的是应用。不论什么学习,最终都会落脚到应用上。科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教育的目的便是通过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支持其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其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更加感受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

3.促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中蕴藏着无限的奥秘,学生在探索科学时,不仅可以了解到各种奇妙的现象,还能拓宽自身视野,引发多维度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教学空间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能最大化契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为科学课堂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大脑被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由此变得更加活跃。这些,都是支持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新课改背景下,情境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着明显的优势。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促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智力得到有效开发,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时,教师可将教学联结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科学事例或现象,营造符合不同阶段小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课程教学有效开展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一天的生活用水》这一课时,为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笔者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组织了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说一说对“水资源浪费”的认识,并回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谈一谈身边存在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还能让其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思考,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待学生对该课知识有一定了解后,笔者又组织课后讨论活动,让学生思考“哪些水资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节约水资源……”最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节约用水”建议,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将洗菜的水储存起来,用于冲厕所或浇花;将洗衣服的水用于拖地、冲厕所;洗手或洗碗时,控制水龙头的流量,尽量放在盆里洗,而不是不间断地冲洗等。有效的意见交流,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长久的活跃度,还能让其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技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发掘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新知识与旧认知的冲突中产生探究性的思考。例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中,为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笔者从生活视角出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如为什么有影子?影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为什么有的时候影子很长,有的时候影子又很短?通过系列问题引导,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也会建立起系统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科学认知。

(二)教学素材生活化

教学素材是辅助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材料。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也都与科学有关联,教师可将其作为开展科学教学的素材,辅助科学知识的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感觉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能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和探究中。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素材的选择必须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且安全易操作的,才能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有力支持。[2]

例如,在教学《放大镜》一课时,通过书本理论学习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和用途,但由于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放大镜,因此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笔者组织了课堂“自制放大镜”的活动。首先,笔者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透明的塑料矿泉水瓶,一瓶盛满水,一瓶则不盛水;接着,引导学生透过盛满水的瓶子去观察书本上的文字,再用空瓶去看同样的文字;通过反复对比观察,比较字迹的大小有何不同。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并在不断地操作、观察、探究和思考中,对该课的知识进行了有效巩固,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放大镜的认识。

例如,在开展《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堂实验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实验所需材料用于进行探究活动,如石头、树枝、卫生纸、橡皮擦、空的矿泉水瓶和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等。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先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容易沉于水中?哪些物体会漂浮在水中?并尝试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想法。通过这样的课堂预热,可以让学生心中萌发出诸多疑问,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学生可带着心中的疑问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猜测结论对不对,还能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教学素材生活化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也是拉近学生与科学探索距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生活素材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还能颠覆其以往的经验和认知,使其获得新的科学认知,产生新的科学思考,进而树立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一段乐曲、一段视频、一个故事、一个小游戏……因此,除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事例、材料被用于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其他元素融入到课本知识的讲授中,建立起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让书本上平面、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和立体化。[3]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消除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时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进而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和科学探究的乐趣,由此更好地投入到科学学习中。

例如,两个和尚抬水喝的民间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很多小学生也都非常熟悉,于是学习《杠杆的科学》一课后,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笔者引入了这个故事,让沉寂的课堂再次活跃起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新一轮的探究学习中。在学生对课本知识和民间故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将教学内容与故事内容有效结合,设计了几个探究性的问题,如“一个和尚挑水喝,那这根用于挑水的扁担是长一些好,还是短一些好?两个和尚抬水喝时,离水桶近的人更累,还是离桶远的人更累?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在问题的引导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尝试运用先前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一步步探究中,学生对该课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了该民间故事。

又如,在《探索宇宙》一课的教学中,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笔者将契合学生理解范畴的生活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微课视频,在上课时为学生播放,如在视频中播放天宫二号、神舟十三号、天问一号等相关视频,并为其介绍国家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逐步让学生了解到人类与地球、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愿望。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并感悟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学习的终点是实践运用,科学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除了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在巩固课堂所学的同时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用绿豆进行萌芽实验。先设置实验的假设条件有:①在密闭环境下,将绿豆放于水中;②在开放的环境下,将绿豆放于水中;③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将绿豆暴露在空气中;④在开放的环境下,将绿豆放于水中,并置于阳光下,让学生根据笔者提供的几个条件去进行对比实验,观察结果并记录。通过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豆发芽和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科学知识,增长了生活常识。

总之,科学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开展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始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将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科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拉近学生与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增长科学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笔者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蜗牛看牙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