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强运用“温阳五法”调治妇科疾病经验*

2022-11-19 15:07朱英英
中医药导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郭老肉桂月经

朱英英,李 军,刘 宇,殷 陶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郭志强教授(1940—2020年,以下尊称郭老),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医师优秀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郭老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60载,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在诊治妇科疾病中秉承崇阳理论,提出现代妇人之体“阴常不足、阳亦常虚”,治疗上应注重“阴阳相济,阴基阳主”的学术观点。笔者师承于东直门医院李军教授,李军教授为郭老博士后、传承弟子,故有幸整理郭老生前临证医案约6 000篇。郭老结合“崇阳理论”及60载临床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以“阴阳相济,阴基阳主”为核心的崇阳学术观点,指导识病、辨证和治疗。笔者在医案整理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基于崇阳理论总结出郭老温阳五法,为临床治疗妇科疾病提供借鉴。

1 崇阳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崇阳,亦称重阳,即重视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崇阳理论最初源于古代先民对火与太阳的崇拜和敬畏,这种思想体现在《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中[1],《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认为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的太阳相对应,阳气的温煦、蒸腾、气化作用使人保有生机[2]。后世医家对“崇阳思想”又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汉代张仲景认为调护机体阳气是治病之本,明朝周慎斋认为顾护阳气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慎斋遗书》云:“人之阴阳,生生之本,俱在于是。但阳能生阴,故一分阳气不到,此处便有病。”“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3],强调顾护阳气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郭老认为阳气与女性特有的生理活动“经、孕、产、乳”息息相关[4],《本草纲目》曰:“乳为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摄于冲任,未受孕则下为月水,既受孕留而养胎,已产则赤变为白,上为乳汁。”其阐明了“阴血”在妇人生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而“阴血”的形成、运行则要依赖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之力。张景岳认为“阴以阳为主”,“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即阴气的生成和盛衰都以阳气的功能为主导。妇人之经、孕、产、乳,均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常易耗伤阴血,故妇人之体阴常不足。阴阳互根互用,阴血亏虚,则易发生阳随血脱、阳随阴耗而出现阳虚。另外,由于科技进步,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现代女性的作息、养生调护方式、生活压力等均不同于古人,夏季易贪凉饮冷、居处寒凉,春秋季穿衣露脐,控制体重、服用泻下药物,房劳过度等均易耗伤阳气。因此,郭老在崇阳理论基础上,提出当今妇人之体“阴常不足,阳亦常虚”。郭老在治疗妇科疾病的时候,强调阳的主导作用,即“阴阳相济,阴基阳主”[5]。

2 郭老温阳五法

2.1 温补脾肾,扶阳益精 郭老善治不孕症,“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因此在治疗女性不孕症时首重调经。郭老尊“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经之大法”并结合临床实践发展创新,根据女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和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变化规律立法,因势利导,自创中药序贯疗法[6],将月经周期分为4个时期: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分别采用自创的养血调经汤养血活血、祛瘀生新,育胞汤滋补肝肾、养血填精,促排卵汤温阳活血、重阴转阳,两固汤温补脾肾、扶阳益精。郭老认为在月经周期中的不同时期,虽然气血阴阳不断变化,但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月经的不同时期均需顾护阳气,尤其是脾肾二脏的阳气。郭老常选用扶阳益精药物,如鹿茸、鹿角胶、紫河车、巴戟天、肉苁蓉、锁阳、杜仲、川续断、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骨碎补等,专壮肾阳的药物如仙茅、淫羊藿、紫石英、海狗肾、雄蚕蛾、阳起石、蛇床子、韭菜子等。郭老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者,或卵泡发育不良,或黄体功能不足者,均属肾精亏损,予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补肾精,温暖胞宫,填精益髓,促进卵泡发育;配以淫羊藿,可增强药力,阴阳并进,填精益髓,促进卵泡成熟。二药相伍补肾阳、益精血,再加入川芎、益母草使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冲任得以温养。菟丝子温补肾肝脾,虽为平补之品,但偏于补阳,现代药理研究[7]认为其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能改善女性生殖功能。郭老常将菟丝子与淫羊藿合用于经间期,并加重其用量,以激发阳气,帮助卵泡成熟[8]。经前期为阳长阶段,阳气鼓动万物生长,阳长较快,阴血流沛,逐渐达到阴阳俱盛,为行经和孕育作好充分准备,此时当助阴阳共长,故郭老常在滋阴养血基础上加入巴戟天、补骨脂、山萸肉等温润之品。巴戟天专入肾经温补元阳。补骨脂苦温入心肾,温肾壮阳。山萸肉酸涩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益精,又可助阳[9]。郭老也常以煅紫石英暖宫,一般用15~30 g,鼓舞胞宫之阳气,充养冲任二脉,治元阳衰惫,祛血海虚寒。现代研究[10]也表明,紫石英有促进卵泡发育和卵巢排卵的作用。若兼见肢冷畏寒、小腹冷痛等肾气虚寒之证,则加仙茅、艾叶等温补肾阳之品。而对于有下元虚冷,寒湿不化,症见面白肢厥、重衣不暖、肢面浮肿、脉象沉迟等症,则加用肉桂、附子等。若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致脾阳失健,见气短无力、纳少便溏、自汗等症,郭老常采用补肾与健脾同治之法,加入党参、白术、山药、芡实、白扁豆、黄精等,使脾胃健运,肾精充足,筋骨得以强壮。针对脾肾阳虚日久者,表现为纳差、腰腹冷痛、长期腹泻、完谷不化,则用荜茇、高良姜。此二药配伍为治脘腹冷痛之常用药,常用于治疗风寒内积所致的脾胃虚寒诸证等[11]。郭士魁在治疗胸痹、心痛类疾病时,常运用此类芳香温通中药以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同时也有助于祛除瘀血[12]。郭老承其经验,选用荜茇、高良姜,取其祛积冷、善走脏腑之用,可祛除脾肾阳虚之人经年胃冷、腰肾积冷。

2.2 温经通阳,除寒祛瘀 基于崇阳理论,郭老认为盆腔炎性疾病[13]、子宫腺肌病[14]、癥瘕[15]等多种妇科疾病的病机均存在感受寒湿或内生寒湿阻遏阳气,使阳气不能通达,气血循行不畅,瘀阻胞宫胞脉,不通则痛,出现下腹疼痛;瘀血阻滞,日久形成癥瘕包块;胞络不通,精卵不能相遇而致不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致疾病迁延反复。阳气贵在流通,此时通阳即是扶阳[16],故郭老治疗此类疾病常佐以温经通阳之法,以达到祛湿散寒、祛瘀通脉之目的,喜用桂枝、附子、肉桂、高良姜、吴茱萸、小茴香等药。桂枝温经通脉、助阳行瘀,并具有载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功效。清代黄元御言:“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女子以肝为先天,故用桂枝还可兼顾培土疏木,达到解郁化瘀的功效。而妇科经方“桂枝茯苓丸”,善治妇科漏下不止、瘀血结聚于胞宫、癥瘕类病,可以缓缓消散之。方中芍药行血,牡丹皮、桃仁消瘀血,茯苓渗利引导下行,皆得桂枝温通血脉之力。药理研究表明桂枝具有缓和、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种生理活性[17]。针对局部的壅滞、瘀阻,经脉气血流通不畅,附子的辛热竣猛可通畅血行、消癥散结。《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同时加用其他温药祛寒,如乌药入肾经,可温阳化气散寒止痛;吴茱萸、小茴香直入肝经而散寒止痛,对肝经寒凝之少腹冷痛、痛经效果极佳。郭老常在行经期配伍使用这3味药,可散冲任虚寒,用以经期止痛,也可用于盆腔炎性后遗症疼痛。此外,郭老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时,除了口服中药温通祛瘀,还根据疾病的特殊性,加用自创的“化瘀宁坤液”保留灌肠来辅助阳气,温经通络,促进炎症瘀结消散[18]。灌肠方以附子、水蛭为君药,佐以川椒、细辛等温阳药物,加强升阳散寒止痛之效,疗效显著。

2.3 温阳活血,散寒止痛 郭老认为“妇人以血为用,血得热则流畅,得寒则凝滞”。《读医随笔》中提到“阳虚血必凝”,阳虚和血瘀常互为致病因素,故在治疗瘀血为病及行经期用药时,常常会加用温阳的药物来促进血行,并强调经期“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因此瘀血不去,则血难止,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郭老常用肉桂,《本草汇言》认为“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本草新编》指出:“疗妇人血闭,祛在里之寒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19]。郭老认为,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功效,寒凝血瘀证痛经、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者均可用肉桂祛寒止痛,用量视患者阳虚程度而定。脾肾阳虚、宫寒不孕、小腹冷痛、腰腹不温者,肉桂可用至10 g,并加用小茴香、细辛、吴茱萸、乌药等,散冲任虚寒,活血止痛。《医林改错》中的少腹逐瘀汤,就有以小茴香温经止痛,配伍干姜、肉桂,三者合用散寒通阳、温暖冲任的用法。郭老月经期所用的养血调经汤即是在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

2.4 温经止血,澄源复旧 郭老治疗崩漏、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等女性异常出血性疾病,也强调需在辨证用药的同时,注意顾护阳气。若因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失于固摄,或肾精亏虚,失于封藏者,除了要考虑止血,还应当健脾肾之阳,恢复二脏摄血之功。出血日久,气随血脱,则会进一步加重阳虚状态,会使病程反复,迁延难愈。郭老常在出血期选用炮姜、棕榈炭、艾叶炭等温经止血药物,此类药和煦通畅,逐湿除寒,暖补血海而调经络。瘀涩既开,循环如旧,是以善于止血。若气短乏力、神疲倦怠,加党参、炙黄芪既可益气摄血,又可补气养血。若小腹空坠、血色淡暗质稀,加升麻炭、陈皮、柴胡升提固摄。血止之后,再根据月经不同时期特点,采用中药序贯疗法澄源复旧,防止疾病复发。

2.5 引火归元,治本求真 郭老在临床实践中,认为阴阳两虚是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常见5种病机类型:阳虚型、阳虚阴寒内盛型、虚阳上越型、阴虚型及阴虚相火妄动型。此5种类型之中,虚阳上越型表现复杂,医者难以正确辨证常导致失治误治,犯虚虚实实之戒。《医碥》记载虚阳上越的证治,其云:“阳虚谓肾火虚也。……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返内。”郭老擅用肉桂,取其引火归元之用,认为肉桂能走能守,擅交通上下,小剂量肉桂即可使浮越于上的阳气归于本位。赵红霞等[21]基于热敏理论认为肉桂的引火归元功效是客观存在、有分子基础的。郭老曾用肉桂治疗一经行口糜患者,患者口舌糜烂反复发作,经前加重,经后不能自退。就诊前曾屡用清热泻火法治疗,症状无改善。郭老查其口疮,见中心微红,而周围色白。患者诉心烦口干、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郭老认为此属虚阳上浮,治当以阴中求阳,引火归元。在滋阴养血、滋补肝肾之方中加肉桂,用量从1 g开始,每周增加1 g,后肉桂加至10 g,患者经行口糜逐渐愈合,阳虚诸证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口疮未再复发。

3 病案举隅

3.1 病案1 患者,女,40岁,2015年12月19日初诊。主诉:未避孕15年未孕。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4岁初潮,月经周期7/28 d,末次月经:2015年11月24日,7 d净,量偏少,近两年经量减少1/2,可见血块、膜样组织,便溏,小腹胀痛,腰腹冷,经前乳不胀,小腿酸,带下一般。刻下症:平素易腹胀,排气多,阴吹阴冷;纳可,眠安,尿频,夜尿1~3次,大便一日一行,或软或稀,易心烦;脉沉细滑,舌淡边齿痕,苔薄白,中有裂纹。B超示:子宫后位,大小44 mm×52 mm×35 mm,内膜(双层)厚8 mm,宫腔内可见7.7 mm×3 mm大小的高回声团。输卵管造影示:左侧不通,右侧迂曲,通而不畅。查体:乳腺增生,无溢液、溢乳,无长毛;腹中线无长毛,阴毛色淡量少,阴唇颜色淡。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中医诊断:全不产。中医辨证:脾肾阳虚证。治法:温经散寒,健脾补肾。处方:(1)养血调经汤加味:党参15 g,醋莪术15 g,丹参15 g,益母草15 g,当归15 g,赤芍15 g,川芎10 g,熟地黄15 g,泽兰12 g,川牛膝15 g,肉桂10 g,炙黄芪15 g,小茴香10 g,桃仁12 g,红花12 g,三棱12 g。3剂,月经第1~3天口服;(2)育胞汤加味:菟丝子15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5 g,当归15 g,熟地黄15 g,黄精15 g,党参15 g,益母草15 g,川续断20 g,怀牛膝15 g,紫河车10 g,淫羊藿10 g,阿胶(烊化)10 g,肉桂8 g,麸炒白术25 g,姜厚朴10 g,枳壳15 g,川椒10 g。12剂,月经第4天开始服用,至基础体温升高停服;(3)两固汤加味:熟地黄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覆盆子12 g,山药15 g,当归15 g,川断20 g,淫羊藿10 g,锁阳10 g,怀牛膝15 g,巴戟天10 g,盐杜仲10 g,紫石英15 g,阿胶(烊化)10 g,党参15 g,麸炒白术25 g,补骨脂15 g。14剂。(4)灌肠方化瘀宁坤液加味:大血藤15 g,三棱15 g,莪术10 g,水蛭5 g,昆布15 g,槟榔15 g,桂枝1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败酱草30 g,虎杖15 g,没药10 g,黑顺片20 g,细辛3 g,土鳖虫10 g,路路通10 g。14剂,灌肠,每剂煎成两包,1天用1包,共28 d,经期停用。

2诊:2016年2月22日。末次月经:2016年2月15日,7 d净,量中,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经期小腿冷痛,经前乳房不胀,小腿酸,白带量稍增多。前次月经:2016年1月18日。平素心烦易怒,腹胀好转,阴吹好转,纳可,大便一日一行,夜尿一日两行。舌质淡,苔薄白,边齿痕,脉沉。基础体温升高10 d,温度佳。处方:(1)育胞汤加紫河车10 g,淫羊藿10 g,阿胶(烊化)10 g,肉桂8 g,麸炒白术25 g,姜厚朴10 g,枳壳15 g,川椒10 g。12剂,月经第4天开始服用,到基础体温升温停止。(2)两固汤加巴戟天10 g,盐杜仲12 g,煅紫石英15 g,阿胶(烊化)10 g,党参15 g,补骨脂15 g,麸炒白术25 g,盐橘核10 g,炙黄芪20 g。14剂。(3)养血调经汤加肉桂10 g,炙黄芪15 g,小茴香10 g,桃仁12 g,红花12 g,三棱12 g,麸炒白术25 g。3剂,月经第1~3天口服。(4)化瘀宁坤液加黑顺片10 g,细辛3 g,土鳖虫10 g,路路通10 g。14剂,灌肠,用法用量同前。

3诊:2016年3月13日。末次月经:2016年3月2日,7 d净,量中,色红,块少,乳不胀,小腹冷痛,腰酸,基础体温升温11 d,上升快,带下多,色白。脘腹凉,腰清冷,脑热,头晕,二便调。脉弦滑,舌少苔滑。处方:(1)2诊“(1)”方去姜厚朴、枳壳,加川芎10 g。12剂,月经第4天开始口服。(2)2诊“(2)”方去盐杜仲、炙黄芪、盐橘核,加黑顺片8 g。14剂。(3)2诊“(3)”方去麸炒白术,炙黄芪加至20 g,三棱加至15 g,加乌药10 g。3剂,月经第1~3天口服。(4)同2诊“(4)”方。14剂,灌肠,用法用量同前。

患者2016年4月24日发现怀孕,乳头胀痛,无恶心,纳可,恶油腻,腰无苦,腿酸,便溏,溲少,带下色白。2016年6月1日B超示胎芽2.8 cm,可见心管搏动。予寿胎丸合胎元饮加减口服保胎治疗至妊娠12周。

3.2 病案2 患者,女,47岁,2009年1月21日初诊。主诉:阴道出血20余天。现病史:患者2008年12月26日开始出现少量阴道出血,2009年1月5日予用黄体酮20 mg肌注,1次/d,同时口服黄体酮4片/次(50 mg/片),2次/d,后减量至2片/次,2次/d,减量后出血增多,2009年1月19日开始口服黄体酮片3片/次,3次/d,至今,现阴道出血量稍少,有少许血块,时夹大血块腹不痛,少腹隐痛不温。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个人史:初潮15岁,周期30 d,量中,色红,质中,孕2产0。查体:面色萎黄,舌淡暗苔薄白腻,脉细滑。辅助检查:诊刮病理示“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中医诊断:崩漏,气血两虚证;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治法:温补脾肾,益气摄血。处方:(1)两固汤加炙黄芪30 g,山萸肉20 g,阿胶10 g(烊化),炒槐花12 g,杜仲炭12 g,党参20 g。10剂,水煎服,早晚分服。(2)炙黄芪30 g,党参20 g,山萸肉12 g,蒲黄30 g(包煎),女贞子15 g,白芍20 g,墨旱莲12 g,升麻炭10 g,益母草30 g,阿胶10 g(烊化),赤石脂12 g,棕榈炭10 g,葛根15 g,熟地炭15 g。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3)三七粉3 g(1 g/包,1 g/次,早中晚分服)。

2诊:2009年2月4日。自诉服药5剂后血净,至今无阴道出血,现下腹坠胀不适,小腹凉,下肢冷,腰酸不适,大小便正常。舌滑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滑。当日超声:子宫6.6 cm×5.4 cm×5.6 cm,回声不均,宫底结节大小0.9 cm,内膜1.1 cm,宫腔中等回声团0.9 cm×1.0 cm×0.6 cm,左侧卵泡1.0 cm,右侧卵泡0.8 cm。处方:(1)育胞汤加淫羊藿10 g,柴胡10 g,白芍15 g,肉桂10 g,炙黄芪15 g,阿胶10 g(烊化)。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2)两固汤加巴戟天10 g,盐杜仲12 g,阿胶10 g(烊化),炙黄芪15 g,山萸肉12 g,党参15 g。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3诊:2009年3月18日。前次月经:2009年2月10日,8 d净,量不多;末次月经:2009年3月7日,7~8 d净,量不多,服药血量块少,乳胀痛著,腰疼,腹不痛,期间无异常出血,带下减。舌暗,脉细弱。处方:(1)盐知母10 g,盐黄柏10 g,山萸肉12 g,当归12 g,熟地黄15 g,白芍20 g,女贞子15 g,党参15 g,炙黄芪15 g,白术20 g,阿胶10 g(烊化),续断20 g,霜桑叶12 g,盐杜仲12 g,黄精15 g,怀牛膝15 g。28剂,水煎服,早晚分服。(2)初诊“(2)”方,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中药服完后患者经期维持在7 d左右。

猜你喜欢
郭老肉桂月经
体寒的人吃点肉桂
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体寒的人吃点肉桂
被忽视的月经贫困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肉桂全身都是宝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
月经带的改朝换代产品:月经杯的使用
月经带来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