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二仙汤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2022-11-19 17:52王洁刘林谌向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47期
关键词:子痫高血压

王洁,刘林,谌向忠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5)

0 引言

随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作息不规律,导致各种慢性病也就越来越多,高血压病就是其中之一,而女性特有的一种高血压病叫“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类疾病,统称为妊娠高血压疾病(HDP),其中包含了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慢性高血压继发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女性在发生妊娠的20周前后出现的高血压(≥140/90mmHg),在妊娠期间首次出现,产后12周左右即可恢复正常,大部分情况下伴有蛋白尿异常、浮肿等,加重时可出现头痛、胸闷、恶心、眼花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出现抽搐、昏迷、母婴死亡等其他脏器功能受累的现象[1]。有些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多在孕检查体时发现,所以“孕妈妈”们应按时产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不可掉以轻心。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8%~12%,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若孕妈妈在妊娠期内高血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增加不良妊娠率[2]。严重影响着母体和胎儿的生命安全以及“孕妈妈”们在孕期时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程度的降压效果,但在孕期这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内长期服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从“调节阴阳”入手,采用加味二仙汤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效果良好且更具安全性。

1 二仙汤的起源与发展

二仙汤又名仙茅汤,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纳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经反复筛选验证所创制,记录在其《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上。此方包括仙茅9g、淫羊藿9g、巴戟天9g、黄柏6g、知母6g、当归9g。用水煎服,每日服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二仙汤具备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调节肾中阴阳平衡的效用,其作为治疗肾阴、肾阳不足而虚火上炎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及闭经属冲任失调、虚火上炎者的常用方,疗效明显,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3]。

此方中以仙茅、淫羊藿(又名仙灵脾)共为君药,故称此方为“二仙汤”,仙茅、淫羊藿、巴戟天三药均可入肾经,有温肾阳、补肾精、散寒除湿的功效;黄柏、知母清热燥湿,可滋肾阴、泻肾火;当归可温润养血、以滋化源、调理冲任。此方六药配伍,温阳药与滋阴药同用,阴阳并补,标本兼顾,在治疗阴阳不调和相关的复杂症候上有明显的优势。根据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二仙汤有效的药理成分为槲皮素、去水淫羊藿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其中槲皮素能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且可起到降压作用;淫羊藿素有雌激素特性并可刺激雌激素驱动的细胞,可通过促血管生成,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治疗高血压;β-谷甾醇具有降脂、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发挥降压作用;山柰酚可通过舒张血管起到降压作用[4-5]。综合来讲二仙汤在降压的同时还可做到调节性腺轴功能和激素水平,也有调节子宫机能、增强免疫能力的作用[6]。

妊娠期与更年期是女性特有的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使女性心理、生理发生改变,出现一些临床症状。二仙汤不但可以用来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等疾病,还可广泛的应用于其他疾病,因其病机皆为肾气受损、精血不足、阴阳失调、冲任亏虚,体现了中华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理念。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创新性的将其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能明显改善症状。

2 中医对妊娠期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妊娠期高血压可出现浮肿、头痛眼花、抽搐等症状,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祖国医学中的“子肿”“子晕”“子痫”等领域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体质差异有着紧密的关系,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因脏气本弱、妊娠重虚所致,可概括为禀赋薄弱、阴血亏虚、痰火上扰。本病主要以肝肾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7]。《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相关记载指出“肾为生命之本”,源源不断的为生命提供动力,肾气的充足与否对生殖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8-9]。现代中医治疗妊娠期高血压通常情况下从调节肾中阴阳平衡出发,同时需要根据辩证分型进行不同的治疗,中医治病辨证至关重要,只有辨证正确,才能掌握该病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使临床诊治达到满意的效果。以下将分别从“子晕”“子肿”“子痫”三个方面讲述其病因病机并对其辩证分型做出讲解。

1.1 子晕

其又称为“妊娠子晕”,在妊娠期多表现为头晕目眩、乏力、呕逆泛恶。子晕的症状有轻重之分,症状轻的仅表现为头晕,严重者则通常伴有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头痛欲裂等症状。“子晕”在明、清以前,一般和“子痫”病症放到一起讨论,直到清朝才将子晕与子痫从病因论治上分别论述。《女科证治约旨》进一步明确指出本病病因是由“阴血不足、肝火上升”或“痰涎上涌”所致[10]。其病机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气血虚弱:素体气血不足,脏器本虚,孕后气血聚于腹中以养胎儿,气血因孕更虚,气虚则清阳不升,空窍失养则头晕目眩。治宜补气养血,可加用人参、熟地、白术、芍药等进行补益,以资生化气血,养血安胎。

(2)脾虚肝旺:素体脾虚、饮食不节、或忧思郁结,使脾气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脾虚则湿聚,痰湿中阻,精血输送受阻,清阳不升,不能上荣,肝阳上亢则发为头晕。治宜健脾化湿,平肝潜阳,可加用白术、半夏、天麻、钩藤等。

(3)阴虚肝旺:素体肝肾阴虚,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愈发不足,阴不潜阳,肝阳化火生风,上犹清窍。治宜平肝滋阴,可加用枸杞、石决明、白蒺藜、钩藤等育阴潜阳。

1.2 子肿

又称为“妊娠肿胀”,多在妊娠期中晚期发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古代医师根据肿胀的部位、性质和疾病程度的不同,又细分为子气、皱脚、脆脚[10]。早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就有:“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的记载,《经效产宝·治妊娠水气水肿腹胀方论》曰:“夫妊娠肿满,由脏气本弱,因产重虚,土不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胀,手足、面目皆浮肿。”子肿的主要病因为:肺、脾、肾三脏先天亏虚,又因孕重虚,或者后天饮食、情志失调,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又或气滞湿停,使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发生肿胀。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者妊娠后胎体渐大,阻碍气机,有碍肾阳施布,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停聚于内发为子肿;另外一种妊娠者平时比较忧郁性情低落,又或者怀孕后胡思乱想导致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故水湿停滞,聚而为肿[11];由上述可知,其主要病机为以下三个方面:

(1)脾虚证 素体脾虚,或情志、饮食失调,损伤脾阳,脾虚从而湿邪趁虚而入,水湿停聚,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治宜健脾利水,可加用白术、砂仁、黄芪、山药等。

(2)肾虚证 脾肾阳虚,肾失开阖,水湿内聚。治宜温补肾阳,化气利水,可加用熟地、山茱萸、枸杞、菟丝子等补肾固精。

(3)气滞证 素多忧郁,气机不畅,肝失疏泄,气滞湿停,聚而为肿。治宜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可加用柴胡、陈皮、川芎、枳实、香附等。

1.3 子痫

其又称为“妊娠痫证”,子晕、子肿进一步发展可发为子痫。其临床症状为在妊娠晚期、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地,昏不知人,手足抽搦,全身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通常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紧急的阶段[10]。现代医学还无法解释其抽搐发生的机理,子痫可发生在分娩前、分娩中和分娩后的不同时间,症状独特的子痫还可能发生在妊娠20周以前。现如今子痫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构成孕产妇生命威胁的常见疾病,在经济富裕国家,子痫发病率约1/2000次分娩;子痫患者的死亡率约为1%,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更为严峻。“子痫”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对其发病症状作出进一步补充,描述为“夫妊娠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络……良久复作,谓之风痉。”。中医认为子痫的发生多与母体在孕期内外邪干犯及七情、饮食、劳倦等失去协调相关,其病机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1)风痰闭阻 素体痰盛,孕后聚血养胎,肝藏血功能受到影响,相对阴血不足,肝失濡养,肝阳偏亢而化风,风痰上扰清窍,遂致子痫。治宜涤痰熄风,可加用天麻、石菖蒲、胆南星、竹沥等。

(2)痰火扰神 素体痰盛,气郁化火,或素体阴亏内热,热甚灼液为痰,使痰火内盛,上扰脑神,发为子痫。治宜化痰、清热、泻火,可加用龙胆草、栀子、黄芩、青黛等。

(3)瘀阻脑络 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脑神失养而动风。治宜活血化瘀,可加用川芎、桃仁等。

(4)心脾两虚 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俱虚,心神失养。治宜健脾宁心,可加用人参、茯苓、白术、远志等。

(5)心肾亏虚 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使脑失所养。治宜补益心肾,可加用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酌情在二仙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妊娠期间用药需谨慎,重视孕产妇的用药安全,严禁使用具有致畸性和毒副作用的中药及中成药。

3 中医临床治疗思路

“妊娠期高血压”不但有妊娠期的生理特点,而且也有高血压的病理特点,在临床上需要综合考虑。中医药具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不仅可以保护孕妇和胎儿,还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的幸福指数。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一直根深蒂固,是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交汇融合而产生,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在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显著的作用,符合当今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趋势[12]。

在饮食方面,要依据营养学理论推荐的营养标准以及中医食疗方法,引导患者正确饮食。嘱患者戒烟酒,少食肥甘厚腻,以低脂肪、低胆固醇和适量蛋白为主,日常低盐饮食,食钠盐的量应小于6 g/天;还需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以提高体内钾、镁、钙等元素的摄入量;还可服用一些有效的单方草药,将主食与相应草药结合煮成代茶饮,如野菊花、枸杞、天麻、山楂、桑寄生、草决明、葛根等。在调节情绪方面,女性在妊娠期间更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要及时且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保持平和、稳定、愉快、开朗的良好心境,调畅情志以进行有效的身心同治。在生活起居方面,要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寒暑,注意天气变化,适宜增减衣物,避免外邪侵袭。也要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导引养生功等,以此调和患者气血[13]。未病先防对妊娠期高血压十分重要,了解妊娠期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定期进行产检,积极采取预防与保健措施,能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

按照中医病因病机的本质论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将中医辩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属于“子肿”“子晕”“子痫”等范畴,其中子肿分为脾虚、肾虚、气滞三证,子晕分为阴虚肝旺、脾虚肝旺、气血虚弱三证,子痫分为肝风内动、痰火上扰两证。其临床辩证分型多围绕肝、脾、肾三脏展开,中医各医家虽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均认为其与肾气的充足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运用方面可在二仙汤调节肾中阴阳平衡的功效上进行加减化裁,根据辨证结果加减用药,从该病的病机本质出发治其本。

4 验案举例

徐某,女,41岁。2021年10月1日初诊。患者主诉:孕23周,发现血压升高2周余。病史:既往体健,其母亲有高血压病史,现时而面红潮热出汗、头晕眼花,小便黄,大便偏干,舌淡苔薄黄,脉弦数。患者于第21周开始出现血压升高,测血压158/100mmHg,心率88次/分,查尿常规示:尿蛋白(+);孕22周时再测血压160/105mmHg,心率82次/分,自行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后血压仍达140/90mmHg,患者因血压升高前来就诊。中医诊断:子晕--肝肾阴虚证;西医诊断:妊娠期高血压。治法: 平肝滋肾,育阴潜阳。予以二仙汤加减,方药:淫羊藿10g、仙茅根10g、巴戟天10g、当归10g、知母10g、黄柏10g、白茅根10g、枸杞10g、菊花15g、泽泻15g、牡蛎15g、天麻15g、桑叶30g、罗布麻叶20g。7剂,水煎服至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嘱患者低盐饮食,保持情志舒畅,适度运动,注意休息及环境安静,每日自测血压并记录,如有不适随诊。2021年10月8日复诊:患者自诉现偶有烘热汗出,头晕症状明显减轻,二便转常,复查尿常规蛋白尿好转,舌红苔薄白,脉弦。自行在家多次测量血压约135/80mmHg。上方加减继服7剂后患者诸症渐除而停药,停药后患者多次复查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4 结语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并且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良母婴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医认为其病因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引起,治疗常以降压药物为主,如硝苯地平、尼非地平、拉贝洛尔等,此外还会进行血压监测全血检查、尿蛋白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和胎儿监测,以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所带来的风险。中医药可在西药的基础上降压,且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胎儿畸形率、妊娠妇女的靶器官损害等。中医从调整阴阳气血出发,以二仙汤加味补肾益气,调节肾中阴阳平衡[14]。中西医相结合预防、治疗疾病是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二仙汤药理学研究显示,其靶器官可作用于生殖系统,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经大量临床运用,加味二仙汤在防治妊娠期高血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相信在未来,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上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猜你喜欢
子痫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的治疗效果观察
教你这样“制服”高血压
子痫前期是什么病?
如何防范子痫
羟维生素D及钙离子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Hold住,你的血压!
最凶险的妊娠疾病
高血压界定范围
子痫的急救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