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究*

2022-11-19 19:15王敏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5期
关键词:思政技能语言

王敏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一、核心概念和时代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融合,以混合式教学为主要发展趋势的教学信息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高等教育学科教学中全面铺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理念,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弥补单一线下教学模式学时有限、教学内容有限的不足,将线上的网络学习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经网络教学平台使两者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其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十八大会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全面、扎实地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该任务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教学中,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基础,而专业课程亦含有隐性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英语课程属于核心通识课程,而语言教学本身的工具属性和语言是文化载体的人文属性使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秉持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版)》进行重新修订,并于2020年末颁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其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路径和优质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中,课堂教学革命这一核心概念被反复提出,目的是加快推动课程改革的步伐,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其智慧教学系统的选择对于教学质量有关键的影响作用。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促使大量学习平台应运而生,爱课程、学堂在线、智慧树、优课联盟、MOODLE平台、雨课堂等慕课平台及教学APP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与开展,同时也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高速发展。超星学习通平台,因其具有一平三端(泛雅平台、移动端、教师端、管理端)的完善的智慧教学平台体系,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以及翻转课堂中被广大外语教师广泛使用。

二、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一)混合式教学已初见雏形,但课堂未能实现学生本位

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紧跟时代步伐,争做改革创新排头兵,积极主动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混合教学模式,且丰富的精品课程相关资源全方位助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展开,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亦为线上教学的有效增补,各高校不断完善、功能齐全的智慧教室也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缺少角色转换的意识和能力,且教学设计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导致混合式教学只能体现线上教学内容的增加,而在线下课堂实践中,课堂仍难以回归学生本位,仍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重语言输入轻语言输出,比率严重失衡,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无法通过课堂的渠道得以提高。

(二)忽视英语课程人文属性,课程思政强行“嫁接”

英语教学属意识形态领域,英语学科兼具工具与人文特性,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度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人文英语的课程本质。因英语学科的人文属性与课程思政的理念高度契合,因此英语学习过程就是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训练与价值观塑造相统一的过程。但目前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展开教学,很多教师都存在思政意识薄弱和思政能力欠缺的情况,导致课程思政被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学生缺少学习的热情,这对于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建设目前以语言技能训练材料和思政素材的融合为主,但是如何使思想内化、如何评价课程育人成效、如何践行知行合一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席”

“思辨缺席症”一词最早是由黄源深教授提出的,自此之后,其他学者也陆续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欠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对象以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主,随后研究对象覆盖面拓宽,其他文科类学生也被作为研究对象。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目标中没有明确界定,且未作为核心素养去培养,教师以讲授西方文化知识和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忽略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导致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认识不够深刻,难以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且没有形成把中国的故事、声音、特色发扬光大的意识和责任。

三、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超星学习通平台为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依托和施展的平台,线下教学仍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但是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是以产出导向为理念的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为指引,通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开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课程通过思政教学素材与语言技能训练素材的有机结合,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分为线上线下两个主要的阵地,线上教学的开展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主战场,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学生需完成相应的以提高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为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线下教学实施翻转课堂,以学生学习任务展示和针对性问题解析为主,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不同课堂互动功能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线上—线下—线上”的闭环模式,发挥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各自的优势作用,协调互补、各尽其用,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流“金课”,实现课程育人成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将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二单元A课文The humanities:out of date?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为实例,具体阐释基于超星学习通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以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线上教学以课前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大一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普遍薄弱,且自我监控和评估的能力亦有待进一步加强,而通过平台设置课前任务,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主选择完成任务,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平台所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将给教师提供最直观的教学反馈,可以借此掌握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既定的课程目标。仍以此单元为例深入分析,单元主题为“人文学科是否被时代所淘汰”,课前的任务包括以单元写作框架讲解与课文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为主题的微课视频以及以深入理解主题为目的拓展阅读文本材料,多模态的教学素材既包括语言知识的讲解也包括语言技能训练材料,其教学目标是掌握语言知识、加强语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篇章写作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技能训练材料选取的过程亦体现了教师的思政意识,为避免生搬硬套、强行嫁接课程思政以及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现象,通过甄选语言技能训练素材、融合技能训练和价值引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育人成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单元篇章阅读训练的材料选自习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文以及《新文科建设宣言》等材料,单元教学目标中的育人目标是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以词汇讲解、篇章解析、写作框架结构讲解为内容的微课视频是学生在课前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视频学习亦有助于听力技能的提高。

(二)以语言输出训练为主的课中翻转课堂阶段

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有限,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其禁锢。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创新,课堂已经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和表达求知欲的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充分地体现与实践。教师的角色也发生颠覆性的转变与重塑,教学过程的重点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搭建脚手架,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策划者。

如果说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是让学生被动地通过语言技能训练材料接受思想教育,那课中则是让学生通过任务展示、实训测评、分析并解决问题等方式使其思想得以内化升华,发挥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例如: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设置任务式、探究式、项目式等任务,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实现讲授型课堂向主动学习型课堂转变。而超星学习通的课堂活动的各项互动功能可以使这种转变更加顺畅,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仍以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为例,把语言技能训练的输入部分放在平台上完成,而在课堂中进行语言技能输出训练,通过对课前以微课视频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材料的理解和相关任务的完成,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主要载体,提高学生语篇理解与分析能力、主观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课堂讨论的主题根据课文的展开结构理解利弊分析型作文的写作框架,探讨此类作文中的易错点以及完成命题写作任务,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优秀范文分析,确立评价标准,突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强调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价导向,由师生协作完成评价环节。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同伴间的评价再次修改、润色作文,使学生深刻理解写作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以主题深入理解和评价写作任务为主的课后思想内化升华阶段

线下教学活动结束后,需要再回到线上平台,按照“线上-线下-线上”的闭环循环模式,再回到线上的目的是对线下课堂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长所限以及大班授课的因素,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语言输出训练,而超星平台以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直播、文件等多种形式提供多模态语言输出形式与渠道,以写作输出为例,平台可以使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的开展更加便利、直接。以口语表达输出为例,使用平台的主题讨论功能可以直接呈现观点,便于师生间思想的交流。课程思政的理念在课后环节的体现是通过课后的主题讨论观点的表述以及对写作产出任务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内化、升华。

仍以第二单元A课文The humanities: out of date?为例,线下的主题拓展任务是阅读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共同翻译的鲁迅先生文学著作《呐喊》自序的英文版,通过阅读理解完成相关讨论任务,问题1: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问题2:鲁迅先生的文学著作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问题3: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架构问题体系层层深入,指引学生思考应如何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后通过平台继续加强语言技能训练,例如选取TED演讲视频《为什么科技领域也需要人文》作为听力技能训练材料,在深入理解主题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提升自身能力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四、以育人成效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实践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转变亦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由内部评价向外部评价转变、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由量性评价向质性评价转变,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超星平台所提供的课程大数据有助于教师判断课程总目标以及三个子目标的达成情况,即以语言知识学习为主的知识目标、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课程育人目标。同时平台的课程积分制功能促进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借此被激发,同时每个任务点的完成情况也是教师判断其任务完成质量的参考依据。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以写作为主的产出任务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师生可通过平台做出相应的客观评分及主观评断,并以实时、共享的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也是教师评价的参考依据,例如主题讨论的发帖次数和回帖次数、抢答的次数以及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均为教师评价依据。另外,重视学生评价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的分值比例亦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体现。增加课程育人成效作为课程的评价标准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已初见成效,混合式教学开创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新局面,同时也成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坐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混合教学模式的高度契合,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统一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系统、扎实地推进。

猜你喜欢
思政技能语言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