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三全育人”路径研究*

2022-11-19 20:37张海梅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列部
教书育人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程共同体

张海梅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列部)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内容,而后就成为指导新时代民族工作最为重要的遵循。2021 年3 月,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成为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指导和行动指南。

高校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和实践的核心点、出发点和落脚点。2018 年教育部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各高校开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教”走向“育”,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这也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不仅是中国北方沿边地区的重要城市,而且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在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高校应发挥前沿阵地作用,抓好落实,认真履行这个重要使命。课程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居于首位,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环节。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占80%,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占到了其全部学习时间的80%。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结果,呼和浩特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影响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位的是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这说明在“全员育人”中,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延展与补充,在实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其有效路径就是要以课程思政协同推进。

教育是一项整体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有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所有的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可以说,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重大改革和重要创新。对于教育部提出的在所有学科、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举措,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国家认同等方面是易于形成立德树人合力的,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推进,一方面使课程思政内容更加广泛而丰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的形成。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课程思政,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寻找和探究专业课程中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逐渐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形成课程思政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课程思政的重点是知识体系和价值导向的融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课程和其他通识教育课中,二者结合实际上是一种互动正向关系,可以实现协同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潜在力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的群体。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所有课程资源及课堂教学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动出发,辐射所有第二课堂,有效衔接课程思政课堂,把思想政治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建设各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所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和培养要融为一体。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建设好课程思政体系,实际就是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完成了价值引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都知道,多民族是我国的国情,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之相适应,教育层面也形成了具有多元化、特色化和差异化特征的体系。呼和浩特作为“模范自治区”的首府、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首府高校的课程思政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区民族特点、教育的相关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科学正确的价值引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培养拥有家国情怀、有担当、能奉献的时代新人。通过课程思政中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而促进本地区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无形当中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

三、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

(一)多民族聚居和多样文化的挑战

由于多民族聚居,呼和浩特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民族构成较为丰富,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部分学生并没有联系实际并真正认识其重大意义,也不会很自觉地联系自己的民族文化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不透彻,从而没有意识到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正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之中逐渐加深了解、相互依存、彼此取长补短并相互认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复杂环境这一问题,无疑给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因此,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的挑战

由于高校中专业课程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比例的80%,所开设的课程有80%是专业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都在了专业课学习上面,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专业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尚未健全,如专业学科育德和学科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挖掘、整合出来的课程思政内容价值性和知识性有待提高,课程思政内容有效传播有待考量,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等,这些都需要专业课程教师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项全新教学改革内容,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只停留在过去“政治”课层面的理解上,思想观念尚未转变,甚至还有畏难情绪等问题,更谈不上设计符合专业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课程思政内容。这无形当中给“三全育人”的落实提出了挑战。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如,学生的情感和观念容易被现实所影响,如何针对社会舆论和热点问题做好思想导向教育?如何克服只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价值塑造的问题?这些都是专业课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重要的挑战。在走访中,相关专业课教师虽然表示是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和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政资源。但是,对于其本身所教授的专业课程潜在的育人功能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大部分教师认同专业课程具有育人功能,但是,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挖掘思政元素,“挖什么”“怎么挖”的问题还缺乏深入的探讨。

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学体系中缺乏课程思政的有效指引,同时,一直以来,评价专业课程教学成果普遍较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健全人格培养的问题时有发生,考核评价及制度保障没有及时跟进,造成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积极性不高。特别在推进思政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结合方面更有待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

(三)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

高校由于专业构成复杂,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又一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最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这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思政教育元素,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足够敏感。在融合思政元素相关内容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三全育人”全面落地。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三全育人”路径

在抓课程思政教育落实的过程中,呼和浩特地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将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作为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三全育人”。

(一)发挥民族文化独有特点,不断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我国有56 个民族,有共团结、同生长的优势,其中的思政内容对于高校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积极价值。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可以运用多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挖掘、拓展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在实现课程思政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各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差异而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确引导,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可以通过课程思政设计,让各个民族的文化优势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真正明白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所共有、共赏、共享、共传的文化,最终形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增强文化认同意义深远。

(二)提升各类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四有”好老师。教师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学识和仁爱之心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同时各类专业课程要以契合自己专业特点的方式,开拓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让价值引领在课程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春风化雨,不漏痕迹。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体系还尚未健全,教师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少作为”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各高校在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予以重视。同时,高校应掌握各类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的情况,对无法胜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子的岗位帮带计划。各高校也可组建课程思政混编团队,让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交流,以此提升每位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从而确保全体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展开,逐步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教学与实施能力,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

(三)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建设

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本地区主要的建设者,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和践行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做”来开展。因此,要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中,由于各专业之间培养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推行统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改革显然不符合实际。对不同专业而言,可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相应的素质要求提炼思政元素,融通到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比如,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可以告诉学生,各民族的团结融合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所广泛认可并实践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形成既凸显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特点,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程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爱的共同体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