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1-19 20:37周婧婧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教书育人 2022年18期
关键词:思政教材教师

周婧婧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以教师、教材、教法为核心的“三教”改革,是2019 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1]其中,改革的根本是教师,改革的基础是教材,改革的途径是教法,三者贯彻为一个整体,聚焦教学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主要矛盾。这一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2]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八个相统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三教”改革,彰显了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一、教师改革

(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在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上下功夫,有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一是扩源头,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配备工作,严格思政课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按规定的师生比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配足编制,并切实开展校内调岗选聘思政课专职教师考核工作,已基本落实思政课专职教师1:350 的师生比的要求。二是提素质,依托“周末理论大讲堂”及高校结对帮扶共建的平台,加强教学能力的交流;组织教师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到思政课研修基地学习,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三是重激励,以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为切入口,明确思政课教学和科研研究的占比,鼓励思政课教师申报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及提升学历。

(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协同育人机制

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肯定了思政课程和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和着力点。学校积极树立思政课建设“一盘棋”思想,首先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体间的融合与沟通,邀请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讲授4 个课时思政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至少讲授2 个课时思政课,同时邀请各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干部上“形势与政策”课。其次打通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互融通道,在实践中既要求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一道参与班级建设指导工作,同时又鼓励思政相关专业的辅导员主动开展思政课教学,这样的协同育人考虑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发展,合力推动构建起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格局。

二、教材改革

(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创新教学内容阐释方式

高校思政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严谨性等,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不是完全一样的,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深刻把握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学校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力求对教材进行创新阐释,用更生动翔实、贴合专业、事例亲切的教学语言进一步加工,实现思政课进行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突破。首先,积极推进专题教学,突出所学专业面临的问题导向,抓住行业重点难点,构建符合学生逻辑的教学体系。例如,重点对“概论”和“基础”两门课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内容中关于工匠精神、劳动价值等价值观和知识点的深度融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完成概论课备课资料库,基本建成了思政课专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在创新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中加强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将“概论”和“基础”两门课程打造为在线开放课程,将重难点知识设计为短小精悍的微课,用“教师出镜+动画+配图”的方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详细说明,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更灵活、语言更通俗,更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向互联网发展的新需求。

(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创新教学话语体系

思政课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为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开展教学,首先,通过制作微电影、录制系列微课、集中开展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话语融入教学中,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其次在授课中注意构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话语体系,既剖析和批判不良社会思潮和错误观点,又敢于面对社会问题和矛盾,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话语向学生讲清楚和讲透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力求用“接地气”的教学话语来阐明“高大上”的理论内容,把“有意义”的理论讲得“有意思”,把“有价值”的事情做得更“接地气”,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使学生更有获得感。

(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等同于简单的学生实践,而是一门明确的课程,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规范,计划明确。首先,搭建起了一个涵盖实践教材、活页教材、案例选编、专题方案、配套课件、影音资料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内容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其呈现方式与信息技术紧密融合。其次,初步形成一个涵盖校内外红色文化、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体系,在广西革命老区河池市东兰县挂牌成立思政课教学基地,多次组织师生前往开展活动,生成学生参与的获得感和使命感。

三、教法改革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创新课程建设实施体系

思政课具有深刻的政治属性和深厚的学术内涵,教师必须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唯有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才能将内容讲好、讲透,讲得接地气、有底气。首先,以打造思想政治理论“金课”为目标,深入推进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六创优”,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任务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和网络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日常化”思政课课程建设。力求使透彻的思想理论增强感染力、吸引力,进一步说服学生。其次,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设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选修1 门课程,并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着力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

(二)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的统一性。一是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督导工作,学校既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督导与监管。二是加强学风建设督导工作,组成督导组深入课堂听课学习,参与教学反思、教学互动,促进教风、学风建设。三是加强师德师风的督导工作,利用部门例会,学习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文件、规定,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创新课堂教学运行模式

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灌输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创新发展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秉持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策略,将参与式、主题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于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例如,通过开展微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和主动思考专题教学的内容;通过鼓励学生讲思政课、拍微电影、制作快闪视频等形式,开展学习成果汇报和交流,强化教学效果。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作业的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着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社团有专门设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社,学社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进一步激活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

四、对未来思政课践行“三教”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新时代的思政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和方向,努力开好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教”改革,是全面深化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核心。“三教”改革既可以单项突破,也可以整体推进,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围绕“谁来教、向谁教”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思政课教学的质量。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问题,思政课教师需注重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4]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包括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培养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聘任机制等。诸如此类工作机制犹如一支支“接力棒”,朝着努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方向前进。方向正确能有效激发教师能力和水平,全面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权益,调动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必须重视教师育人格局的培养。在清楚“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将乐教、善教的精神充分融入教学思维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做好价值引领工作。引导学生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个人、家庭与社会等环境中,深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发展与个人进步、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为新时代积极奋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围绕“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并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5]思政课教材的严谨性和权威性非常强,但理论性太强往往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应学会选取教材中的难点问题,对应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进行解释和教授。构建起“教材—案例—原著”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打通教材、案例和原著三者之间的隔膜,最终让学生在实际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在阅读教材和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跟随教师抽丝剥茧般地解开现实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过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和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强大解释能力。[6]

深化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发展。要根据大中小学有层次性的思政课教材,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和重叠。教师要将精讲与略讲、讲授与自学、课堂展示与课后学习多种方式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情感诉求。

(三)围绕“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组织方式

设计好教学环节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钻研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融合,将传统的平面化的教学手段转变为立体的多维度的教学组织方式,课堂上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小班研讨,促进生生互动;课堂外注重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构建起课外研究、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组织方式,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思政课立足内容为王,在这一基本规律中探求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凸显实践检验真理的有效手段。实践教学能力就是指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效果灵活生动。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政课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呈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特质。

猜你喜欢
思政教材教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教材精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美育教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