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提问能力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2022-11-19 21:49姜晓成
小学生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

☉姜晓成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要想顺利地学习数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这也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挫折与困难,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而要想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就说明他已经学会独立发现问题,且围绕问题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并尝试通过提出问题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长期如此,学生必将养成敢于提问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势必得到有效提高。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提出问题是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而要想让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就必须塑造自由和谐的提问环境和氛围。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感,他们会本能地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权威,进而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这也在无形中打压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减少了他们主动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正视上述问题,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保持亲切和谐的教学态度,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创造和发挥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即便提问缺乏有效性,也要给予肯定与赞扬,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提问自信,以此调动思考积极性。[1]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提出这样一种提问情境:“某天,小明妈妈买回一张大饼,家里有三个孩子,小明、二明和大明,请你根据上述条件,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道经典的分饼问题,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关注点可能与分饼问题并不相关,如有学生提出“这张大饼有多大?够三个人吃吗?”或者“为什么只买一张大饼呢?”等无效提问。就教师来看,这样的提问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但教师须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无须严格要求,只要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还是有所思考,同时能够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更说明勇气可嘉、心态积极。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解答,并给予肯定和赞扬,而后再根据题意,作出有序的引导,将问题引入正确的意境上来,如:“家里有三个孩子,却只有一张大饼,那么该怎么吃呢?”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就可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就拿上述案例来说吧,学生的提问实际上是偏离了题目立意的,然而教师的积极解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此时,教师再给予引导,将提问引导回题目希望的结果,这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回答问题,更增强了学生的提问信心,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教会学生提问也是在教学生如何去学,而教师要明白,让低年级学生提问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其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发现和敢于提问的精神,以此增强其主观能动性。[2]同时,不少低年级学生的性格内向腼腆,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下发言,缺乏提问信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讨论提出问题,以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鼓励爱问的学生,调动学生提问积极性

俗话说:“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也曾在相关研究中提及:“如果缺乏激励,一个人仅能发挥20%~30%的能力,反之,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一个人的作用之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希望得到他人认同和肯定的时期,他们很希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鼓励或赞扬,以此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故而,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于有瑕疵的问题,教师要先给予肯定,而后提出建议,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提问中有所收获,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培养学生提问荣誉感。[3]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比一比”的提问比赛,先给出一道情境题目,让学生围绕题目提出问题,看谁的问题提得符合题目意境,看谁的问题提得多,并看看谁的问题能够难倒对方。这种提问方式看起来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但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以此点燃他们提问热情,使其主动地投入提问当中,借此激发思维灵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和评价,说一说谁的问题提得好,并说一说理由。教师可对提问提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如五角星、棒棒糖等;对于提问稍欠妥当的学生,对问题中有价值和思考的地方进行肯定,并给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使所有人各有所得。

三、教授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其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

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问题的结构框架,对问题的结构框架了解得越详细,越能够从多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需站在数学角度上,对提问对象进行分解、分析,明确提问对象代表的数学信息,而后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班级共有学生35人,从性别上来看,共有男生21人,女生14人;从爱好来看,喜欢打篮球的15人,喜欢打乒乓球的16人,喜欢下象棋的4人;此外还可从衣服的颜色、发型等方面来观察和分析。由此可见,挖掘的数字信息越多,学生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越丰富多样。同时,由于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观察事物的角度也有所差异,所以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也给数学提问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数学信息可以分为隐性和显性,所谓隐性信息就是需要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的信息,而所谓的显性信息,则是文本直接给出的信息。例如,小红老师不小心将汇总书本的统计表弄脏了,现在只能看到一班拿到了语文书25本,数学书30本,课外读书12本,合计被墨水弄脏看不清了;二班的语文书一栏被墨水弄脏看不清,只能看到拿了数学书32本,课外读书10本,合计68本;三班的数学书一栏被墨水弄脏看不清,只能看到语文书28本,课外读书14本,合计73本。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提出的条件意义,不清楚这些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势必将出现提问偏离主题题意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问“语文书拿到了多少本”,这样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无法引起学生的运算思考。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挖掘数学题目中的信息,并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筛查,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良好的提问思路,提升提问水平。

四、创设多种提问途径,锻炼与增强学生的提问能力

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都习惯围绕一节课堂中所讲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其中以串问串答最为常见。这样问答形式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跟随,将这些问题问答完毕后,课程也就结束了。这种“提问-回答”的教学形式多自上而下单向流动,缺乏双向或多向互动,故而学生普遍较为消极被动,教师不问,学生就不想,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依赖思想,缺乏独立的数学思维,所有的思考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数学思维逻辑下展开。[4]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会了答题和解题的技巧,却无法真正地理解数学,无法形成富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数学思维。

(一)在情境中启发

现代教育者认为,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由教师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学生借此受到启迪,产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要么担心学生无法提出教学目标中需要的问题,要么怕学生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给出情景图,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进行自由提问,再有选择性地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解答,这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题意,最后解决难题,实现教学目标。就拿以下情景案例来说,“瓜农老王共有20个西瓜,卖出去了11个,第二天他又从地里摘了15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摘来的西瓜比卖出的西瓜多多少?”“卖出的西瓜比摘来的西瓜少多少?”“再卖出几个西瓜就跟摘来的西瓜一样多了?”“少几个摘来的西瓜才与卖出的西瓜一样多?”列式解答后,学生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提问的角度不同,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关键性问题的理解。

(二)在操作中质疑

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一做、看一看和想一想,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可给予学生们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图形,让学生们通过亲手接触,来提出一些问题,如有学生提出:“长方形的边长有什么不同?”“正方形的四边长是一样的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是相等的吗?”即便在课堂结束后,也可以组织学生们相互提问,如“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不明白?”通过这类课后提问,以此深化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如有课堂未能解决的问题,则可留在课下与同学或教师讨论解决。

(三)在讨论中解惑

在学习《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旅游团共有42人,现在需要租车去一个景点,有两种车可以选择,22座位的车每辆204元,10座位的车每辆124元,问题是怎么乘车才能最省钱?”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们通过分组,演练每种乘车的情况,让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由小组成员验证这种乘车方式的可行性。最后,所有小组成员经过多次验算后发现,如果租借一辆22座位和两辆10座位的大巴车,旅行团的所有人刚好坐满,但要想最省钱的话,只需租借两辆22座的大巴车即可。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而自己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点拨和引导,才不至于学生学习时过于被动,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难以产生自主思考。教师需灵活地设计问题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借由小组讨论,证实与求解问题答案,以此打开提问思路,拓展思考界限,提高提问质量。

有时候,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教师也不必全部都进行作答,可以选择其中几个典型问题进行示范解题,其余问题则可留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让学生们在讨论中自行解决。这样既能够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够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始终处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被动学习。此外,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也会不断引发自主思考,甚至时常还会迸发出独特的创意火花,故而无论学习能力是强是弱,都可以获得有效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学科,数学知识的积累源于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对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巧用课堂提问,构设趣味化和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促进其数学思维的高度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美育教师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圆我教师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