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建设之路

2022-11-19 22:07顾之川
写作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习惯技能

顾之川

老师们好,我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谈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们要认识语文是一门什么课,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的课程标准,都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怎样理解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我看来,综合性是说语文中不仅有语言文字,也有文学鉴赏,也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在学习如何运用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育。可以说语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就是一种文史哲经政不分的大语文教育。今天看来,它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实践性意味着语文学习固然需要理论,但是不能只讲理论,光说不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怎样使用语言文字。根本途径就是要靠学习者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识字、写字的实践,阅读的实践,写作的实践等。而且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所以古人总结出多读多写的学习方法,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的。学语文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是一种语言文字运用技能的训练。就像我们学打乒乓球、学习游泳一样。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也是我们中国语言学会第一任会长吕叔湘先生有一个比喻,他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称其为技能。所谓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运用语言文字也是如此,包括你的识字也好,写字也好,阅读也好,写作也好,你只有把这个技能运用熟练了,它才能成为你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说虽然正确,可是你反应太慢,落后于实际,那也不能称其为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属习惯都是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的。就技能运用而言,语文,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无疑也都应该以正确和熟练为标准。这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它也决定了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努力学好中国语文。作为中国人来说,这是责任,同时又是义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语文学习关系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另外,在我看来,语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民族性,要立足中国大地教语文。

语文教育当然要学习语文知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如何运用,学习如何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培养热爱中华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所以,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育,应该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中华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培育人文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既是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是接受教育的需要,更是语文学习的需要。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语文素养高的人往往是那些热爱读书,并且确实读了很多书的人。一个人如果学识渊博,人们会称赞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览群书,无不是称赞他读书多。所以这一次的语文教材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就有“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初中教材有“名著阅读”,高中有“整本书阅读”。在高中一年级的必修教材中,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必读教材,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人的知识也好,才学也好,不可能由教师越俎代庖,正如好的食物不能由他人代吃一样。《礼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你不亲口尝一尝,再好的饭菜你也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背下来的课文往往终生难忘。所以,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常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语文学习更要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从小就知道敬惜字纸,感受书香的无穷魅力。少年儿童求知欲非常强,对整个世界都充满着好奇。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允许他们异想天开,鼓励他们班门弄斧,让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课本。因为书上写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孟子》里面有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杨绛先生有一个比喻:“读书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她把读书比作串门,你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总要提前给人家打个招呼。但是读书不是这样,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随时去,可以一段一段读,也可以跳着读。如果不得要领,这个书写得太难了,或者你读不懂,没有关系,还可以不辞而别,你放下那就是了,不读就是了。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你觉得他说得不对,你另外找一本书来和他对质,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拨非常重要。要注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我经常听老师们反映,说课标要求学生读经典,但是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知道这本书是经典,也知道应该读,可就是读不下去。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其实这也很正常。我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我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作者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我读的时候只读了20多页,就读不下去了。过了几天我心有不甘,这么有名的书,我怎么会读不下去呢?一定是我的阅读水平有问题,我再试一试,结果又拿起来读了50多页,最终还是把它放下了。有一次我跟一位搞现代文学研究的博士、副教授聊天,我说我的文学欣赏水平不行,我读《百年孤独》怎么两次都读不下去。他冲我一笑:“顾老师我跟你说实话,我也是这样的。”后来我就琢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缺乏《百年孤独》里面涉及的历史背景知识。这本书里有很多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等,尤其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我理解不了他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具体情节的涵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并不是所有的经典作品都适合所有的人,碰到某一本书,读不下去很正常。鲁迅曾经说过,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写。读不下去,不管它多么有名,放下就是了,找你能够读下去的。这就是我的建议。人生苦短,我们只能读那些对自己口味的经典作品,否则只能是仰之弥高了。读书本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很让人期待兴奋的事情,何必要为难自己?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充实提高自己,阅读经典作品也是这样。只有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作品,才能让你真正受益。所谓“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只有发生了共鸣,你的阅读才有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无论是小学也好,初中也好,高中也好,我想老师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读好三本书,写好两篇文章。读好哪三本书呢?一本叫有字之书,一本叫无字之书,一本叫心灵之书。有字之书就是印在书本上的书,包括我们的课本、自读课本、课外读物,以及所有学生感兴趣的读物。除了这些,还有现在网络上的一些文字。网络上当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要注意选择,注意分辨。无字之书又是指什么呢?就是社会生活实践。生活的大书,社会的大书,现实的大书。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指书本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关系。所以教育部等十几个部委前几年专门发了文件,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就是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那么心灵之书,既包括书本上的,比如文学作品中的人情冷暖,爱恨情仇,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世间万象,真善美与假恶丑。就是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把书本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的人也读了很多书,但是没有注意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学习,光读有字之书,结果读成了所谓书呆子,读成了古人有了“两脚书橱”,说起来头头是道,说得天花乱坠,一遇到实际就不行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就是没有读好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

写好两篇文。一篇叫“规矩文”,一篇叫“放胆文”。所谓“规矩文”,就是符合写作基本规矩的文章,要让学生知道写文章的一般要求,“规矩文”重在打基础。所谓“放胆文”,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充分地表达。“规矩文”重在打基础,重在保底,要练好写作的基本功。记叙文该怎么写,议论文该怎么写,说明文该怎么写,抒情性文章该怎么写,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规范。“放胆文”更能见才气,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一样的,天资禀赋不一样,知识基础也不一样。要鼓励学生放飞自我,大胆想象,各呈创意,各展所长。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理科,那就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自己的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学好语文,还要学生养成四个好习惯:一个是享受阅读的习惯,一个是善于思考的习惯,一个是乐于表达的习惯,还有一个自主学习的习惯。享受阅读,阅读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也不是为了完成家长指定的学习任务,更不是校外辅导班的作业,而是自己心灵成长的一部分,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活动,是随时能够享受的一种生命运动。

善于思考的习惯就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书上说的不一定都对。比如,阅读时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说得对不对?哪些你觉得说得不到位,说得不到位还可以补充。要多养成思考的习惯,你才能有探究质疑的能力,才能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乐于表达的习惯,有的同学你让他看书可以,让他表达往往他害羞,满脸通红,不知道该怎么说。表达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口语表达,一个是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就是听说的能力,书面表达就是写作的能力了。我们过去称赞一个人肚子里有货,会说这个人内秀。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你不仅要能写,更要会说,过去你跟朋友交流,跟亲友联络,要写信发电报,现在可以直接视频,你要说得前言不搭后语,那就影响交际的效果,会说也是需要培养的一种语文能力。

还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怎样的教学设计,最终都是要看你能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不能调动学生阅读、表达的积极性,这是最关键的。

最近这几年关于作文方面有一些特殊要求。我们整个的教育改革包括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主旋律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方向目标就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热门话题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我们这一次首届语文教育大会也充分凸显了这样一个特点。就语文学科来说,要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着眼于未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就要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内外有《创新作文》杂志,在语文教育界影响很大。作文是考查学生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中考高考中,作文所占的分值最多,所受到的关注度也最高,社会影响也最大。这几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都是通过试题的精心选材与情景设计,明确写作任务,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继承了我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良传统,着眼现实需要,明确任务驱动,提倡真情实感,注重问题解决,反对无病呻吟,摒弃假大空套。为什么叫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具有特定的写作主体,有给定的写作材料,有具体的写作应用情境,还有明确的写作任务,体现了写作的实用性、针对性。

应用写作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够有效地规避所谓高考体写作,抄袭不灵了,套做也不灵了,提前背一篇,跟这个题目不相符合,那得不了高分。还能有效地杜绝猜题、押题,扭转片面应试教育的倾向。这样改革的目的,就是用高考指挥棒引领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也反映了新时代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的要求,对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乃至全社会端正写作文风,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习惯技能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