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的线描写生教学实践

2022-11-19 22:14顾伟杰金慧红
小学生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静物物象线条

⦿顾伟杰 金慧红

线描写生是学生绘画入门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造型能力。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尚处于视觉写实阶段,但在美术表现中存在两个比较典型的现象:一是儿童画和想象画的表现,二是卡通画的再现。这类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发现。笔者认为线描写生是让学生在感知、分析、表现、创造中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是审美行为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美国视知觉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人们从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张力式样,绝非等同于对象的实在结构,而是对象的刺激力与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对立统一。这种同构作用,造成了学生的审美行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进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进步。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图像识读——唤醒感知能力

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知而不感、感而不知的现象。前者如有的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看到的只是“一个女人”。后者如有的学生认为《蒙娜丽莎》很美,但是美在哪些地方,又懵懂无知。在具体线描写生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一些“线感”很强的景物,在此基础上才能展现均衡、节奏、统一的画面。

(一)寻找“线感”静物

自然物象都有明暗调子、纹理粗糙变化和块面关系,会有各种各样的有趣的线。老师在准备资料图片时需多考虑物体的纹理特点。比如线团比小球有线感,书包比纸袋结构复杂且具有形式美感。

在线描写生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与学生共同选择合适的静物。中年级重在简单而有“线感”的果蔬,如:带枝干的草莓、荔枝、苦瓜等;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增加球鞋、藤椅等身边的物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微妙差异变化和结构关系,帮助学生整体分析、概括纹理疏密,块面的明暗变化。

(二)设置“合理”构图

在师生共同选择静物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发现生活中一些具有“线感”的物体,并发现其中的美感。但在对学生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中,笔者发现几个共性问题:一是静物在画面中偏小或者偏大,造成画面空荡和拥挤;二是静物在画面的某一个位置,造成画面构图失衡;三是静物在画面整齐排列,画面缺乏活泼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学生不能熟练掌握物体在画面中的空间关系[1]。

为此,笔者铺垫一张白色卡纸,让学生用静物(笔袋、毛线手套等)来摆一摆、看一看,师生共同研究形式构图方面的有关知识。感受物体的明暗关系,物象与“边界”之间的大小关系,物象与画面的角度关系。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构图的变化带来不同的画面感,从而增强形式美感。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可利用投影仪进行有目的的实物摆放,让学生多角度直观感受物体的空间感。

二、多图分析——训练思维能力

大自然中所有物体都存在一些基本特征与美感,既含有线条纹理、结构造型等元素,也含有均衡、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笔者认为,在线描写生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多种形态和认识中发现物体的共性和个性,提高思考能力,达到思维协调。

(一)对比观察,发现共性

自然界神奇而美丽,蕴含着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物象。运用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对比,能让学生发现物象的共性,找到表现的方法。

如在教学《认识身边的树》一课时,学生对树既熟悉又陌生,但在观察和表现上比较简单。这时教师就要收集不同树的图片,带领学生对树的基本结构,不同种类树的外形特征、姿态等进行深入比较、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树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在线描写生时,可以通过图片用具体、典型的树木形象,观察、比较分析树木外形特点,利用局部放大的图片,让学生自我探究各种树的共性和不同点,发现不同树的形态变化和树干肌理,在观察比较中表现树枝和树干的粗细变化,树叶和树枝的穿插、遮挡关系,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多元认识能力。

(二)图像解构,挖掘个性

在常态线描写生教学中,学生如果单纯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很难有感同身受的效果,学生的自我认知也不能充分发挥。这样,自然阻碍学生自我探究和尝试性表现学习。笔者采取的做法是:在课上将实物图片进行细化结构多图比较分析,把物象的整体、局部和细节部分展现,让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挖掘其特点,表现个性。

三、由简入繁——加强表现能力

学生有了观察能力后,观察的形象会短时间内保存在脑海里,然后再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奥尔特加· 伊· 加塞特在《艺术的去人性化》一书中提出,“现代艺术已经远离功利性和服务性,而关注美术视觉造型元素本身。”而在线描写生教学中,只有舍弃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抽象概念、符号线条,而把重点放在实物的造型、线条和纹理变化上,才会感受康定斯基的线条运动性的美感,让学生从意象到图像表现,心手相应,行为协调,对学生来说从简单的理解到详细的表达需要适当的练习。

(一)线条练习,掌握物体外形特征

学生写生中的共性就是害怕失败,不知从何入笔。笔者提示学生:我们先把物象的颜色、质地、功效等抛之脑后,要把表现的对象看成一个神奇的世界;可以先不着急下笔,用我们的眼睛跟着线条如同走迷宫一样行走。眼睛跟着线条,手指跟着眼睛观察的方向运动前行;线条拐弯,眼睛紧紧跟着,手指也随即紧跟。

在尝试中,笔者发现有些同学经常停下,有的学生手指根本和眼睛不同步,甚至有些同学手指就在空中乱画一气,而那些注意力集中的学生体会到了这种“书空”带来的无限魅力。从这个尝试中,笔者发现,要让学生纯粹用视觉进行观察思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时间训练,或者借助辅助教学手段才能见效。再次练习时,我将物体以阴影的方式投射在屏幕上,让学生进行轮廓线分解式“书空”,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轮廓上。这样,学生轻松就把物体外轮廓表达了。这时再展现实物图,学生首先就寻找物体的外轮廓线以及关键线条,简化繁琐结构,关注物体的关键线条特征,掌握物体外形特征,使学生心手相应[2]。

(二)画面组合,刻画物象细部特点

画面组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挑选一些物品进行随意摆放,学生根据高低、疏密及前后遮挡关系的要求,进行讨论分析思考组合后,开始创作表现;其次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将物体画得太小或出现布局上的偏差,教师及时进行提醒引导,用其他物体进行添加合理组合画面,平衡画面,根据画面需要改变实物位置及大小。

在教学中,笔者告诉学生要认真观察物象特征,抓住其形态特征及规律,加上自己的审美和主观感受,完全可以对面前的物象进行细部刻画和再创造。如进行《书包线描写生》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找到书包不同角度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物体细部特征以及找到表现的方法。在线描写生教学中,不以“照片式”的再现为目标,而是强调形式法则的重构,彰显学生写生中蕴含的个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四、自成风格——激发创新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面对客观事物进行写生,不能机械刻板地描摹,只有通过主体主动的再认识才能进行主动的艺术再加工,才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使学生物象心像结合,做到身心协调。

(一)欣赏经典,感受大师魅力

要想使学生有能力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创作,使作品展现独特风格,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走近经典美术作品,和大师对话,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眼界不断成长和开阔。在教学中,我利用课间向学生讲述一些大师的故事,展示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毕加索、梵高、达利、东山魁夷、吴冠中等名家的画,另外也会给学生看一些线描小人书和白描稿。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每人要关注十个以上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并说出在欣赏中感受作品的什么地方打动了你,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这样,学生的作品不会出现雷同,在吸收大师艺术水准的基础上还能发挥独特风格[3]。

(二)巧用工具,激起创作热情

线描写生的绘画工具材料比较简单,一般材料为笔、纸,笔一般为钢笔(水笔、签字笔等),因为钢笔写生能够锻炼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避免学生写生时犹豫不决和经常用橡皮修改画面的不好习惯。课堂上,我提倡学生直接用钢笔或签字笔作画,当然在写生时也可以结合其他笔来画,根据画面需要借助不同工具表现。对于纸张的使用,一般是白色的纸,有时为了出效果也可以用彩色纸或荧光笔来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准备一本速写本,随时可以将看到的事物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创作热情。

五、结语

线描写生是培养学生审美行为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为打开绘画大门奠定了基础。线描写生要求作画者对所要描绘的事物要有全面整体的认识,对画面的构图和画面的细节以及作画工具的选择都要有整体的感知和体会。希望通过我们美术教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广大小学生通过线描写生促进全方位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静物物象线条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如何与物象相处
静物写生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线条之美
静物(节选)
精致线条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怎样写静物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