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11-19 22:40戚婷婷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家校劳动评价

戚婷婷 (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小学生劳动观念普遍欠缺,教师需要重视劳动课程资源的整合,从思想上开展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转变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这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有积极意义。部分学生家庭生活环境优越,家长不会让孩子参与更多劳动,自然养成了一些惰性,教师执行劳动教程时,要与家长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只有建立共识,才能创造教育契机。

一、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创设家校协同机制

小学劳动学科教学时,教师需要对课程开展优化设计,推出一些劳动活动方案,与家长展开多重互动,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为学生顺利进入劳动课程创造条件。教师围绕劳动课程内容整合开展教学设计,创设家校合作机制,其教育效果会更为丰富。

(一)转变劳动观念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追求。在小学劳动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材分析,把握教育新动向,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处置,还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达成更多共识,自然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参与劳动,大多离不开家庭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很多活动都无法展开,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性地布设劳动任务。

教师围绕劳动观念转变展开教程设计,需要从几个角度展开思考。首先,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围绕学生劳动积累、劳动能力、劳动意识等展开评估,通过讲解、讨论、座谈、演讲等形式,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主动检讨中认识劳动的重要性,自觉建立劳动观念。其次,家长是学生劳动培养的重要协助者,教师需要主动联系家长,对学生劳动情况做调查,对学生劳动认识基础做评估,以便为劳动课程设计提供参数。家庭中有太多劳动机会,教师要与家长协商,组织学生在家庭环境下展开劳动实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成长。最后,教师要对学校劳动条件、劳动课程、劳动评价等展开研究,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劳动光荣的实践高潮,推出更多劳动任务,树立更多劳动模范,促使学生顺利建立劳动健康观念。

(二)建立家校协同

家校合作是大势所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与家长展开专题讨论,对学生劳动基础、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做出准确评估,以便为教师设计提供重要参数。学生生活环境无比优越,家长大多不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做好教程设计,还要对家长劳动观念做分析,以便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劳动课程整合活动之中。

家长在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劳动观念缺失,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多种思潮的影响,家长大多不关注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凡事都要代劳,即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家长也常常越俎代庖,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很显然,这不是正确的教育,家长爱子心切,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建设,这当然是不明智的。教师面对这些情况,需要有理性的意识,耐心与家长做交流,讲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缺少劳动锻炼后果做深刻分析,这样可以对家长形成触动。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转变劳动观念离不开家长,教师要将家长视为合作者,这样才能建立更多协作关系,为劳动教育注入更多动力。家庭里有太多劳动机会,教师与家长协商,设计具体的劳动任务,由家长负责监督,这样的劳动教育才有丰富价值。

二、组织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家校协同互动

教师组织劳动活动时,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解析,也要与家长协商,创造一些劳动锻炼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进入劳动环节,在深入体验中建立劳动观念。学生对劳动活动形式有选择性,教师要与家长做协商,对劳动组织形式展开创新设计。

(一)创新劳动组织

劳动课程有不少劳动任务,教师教学设计时,要对劳动执行条件做对应调研,因为学校没有太多劳动执行条件,自然需要家长的支持。教师与家长展开多重沟通,能够创造更多劳动机会,也能够给学生更多劳动教育。家庭环境比较适合学生参与劳动,教师精心设计劳动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进入劳动环节,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自然形成劳动体验。

学生对集体性劳动比较有感觉,教师在设计劳动任务时,不妨推出一些互动性、合作性劳动任务,让学生自主成立合作团队,在集体互动中进入劳动环节。如班务整理任务,教师做好分工,要求学生主动成立小组,展开整理竞赛活动,学生能够快速做出响应。教师让学生自行成立团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主动性,这个设计有更高契合性。再如生活劳动任务,如实验材料的准备、信息素材的搜集、生产劳动的体验等,都可以设计团队来应对,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参与热情。学生进入集体劳动环节,能够形成凝聚力,这样的劳动实践其训练价值更为丰富。班级卫生大扫除是最常见的劳动任务,教师将任务做细化分配,让每一个团队承担一定劳动的任务,组织竞赛活动,其调动效果更为突出,这说明集体劳动有更高吸引力。

(二)启动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体现在众多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与家长做主动协商,包括劳动任务选择、劳动要求设计、劳动效果评价、劳动活动组织等。家长组织学生展开劳动时,大多没有劳动教育目标,教师指导家长设计具体目标,能够理清教育程序,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建立劳动观念。劳动教育是一项鲜活的实践行动,教师与家长展开协商,建立更多共识,确保劳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与家长协调时,要注意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也要征询家长的意见,在广泛协商基础上做出决定,设计劳动方案。如家务劳动计划的设计,教师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对劳动任务设计、劳动活动组织、劳动效果评价、劳动环节优化等展开细化讨论,唯有形成共识,才能赢得劳动组织的主动权。教师指导家长设计劳动方案,要注意设计评价内容,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坚持最为关键,教师要督促学生,也要督促家长,这样才能确保家庭劳动任务的顺利执行。劳动课程包含诸多内容,教师要与家长做沟通和协商,找出学生劳动习惯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给出更多操作建议,达成更多合作共识,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做出积极努力。教师在劳动任务设计时,要提升针对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其教育效果会更为突出。

三、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提升家校协同品质

学生比较看重教师的评价,在劳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以评价为调度手段,与家长达成更多共识,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势必能够形成更多教育成效。

(一)升级劳动评价

学生进入劳动环节,教师与家长需要对其表现做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劳动主动性,传授一些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健康成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大多不到位,习惯培养存在不少短板,教师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劳动实践,与家长进行多重协商,推出更多劳动评价制度,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重要促进作用。

升级劳动评价,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共识。学生自身没有劳动意识和习惯,平时劳动任务较少,锻炼机会更缺乏,学校劳动强度很小,锻炼作用不突出,家庭虽然有大量劳动机会,家长却不支持、不要求孩子劳动,造成劳动机会的缺失,劳动评价便无从谈起。教师对学生劳动现实情况做理性分析,从升级劳动评价角度展开教育设计,可以创造更多劳动调动契机。“德智体美劳”是教育总方针设定的课程,“三好学生”“五好学生”的评定,劳动应该占据一席之地,教师积极争取劳动课程地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增加劳动比重,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种触动。学科教学有阶段性评价,教师不能以书面形式做劳动评价,要结合学生平时劳动表现,手工制作、实验操作、生活运动等展开梳理和归结,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二)促进家校协同

家校合作大多体现在学生文化课学习、思想教育等方面,劳动教育、劳动习惯培养是被忽视的内容,教师要做好教育研究,对劳动助学作用展开创新探索,还要对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展开研究,特别是家校协商机制的建立,为教师执行劳动教程提供更多助力支持,家长有监督学生劳动的机会,强化家校合作是必然选择。劳动教育关涉内容众多,家校合作前景广阔,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规划作用。

家庭劳动过程中,学生在家长监督下展开劳动程序,教师要给家长设计一些评价指标,让家长适时展开劳动评价行动,对学生的劳动表现做归结和点评,这样可以为学生劳动注入动力。学生平时很少参与家庭劳动,家长没有更多机会对孩子做劳动点评,如果能够推出更多家庭劳动任务,或者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劳动,这是典型的亲子活动,学生从中获得的劳动体验会更为深刻。如种植劳动活动,家长带孩子展开劳动协助,或者是推出劳动竞赛活动,都能够创造更多劳动机会,也能够调动学生劳动主动性。教师指导家长做评价,对孩子劳动情况做定量、定性评价,都能够形成正面鼓励,也能够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即使是家务劳动,也可以创造出竞赛场面,教师设定具体劳动指标,价值利用指标展开监督行动,也同样可以获得训练成效。

四、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打造家校协同品牌

教师有意识地做延伸设计,布设更多劳动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探索行动,让学生经历更多劳动的洗礼,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成长。拓宽劳动教育视野,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机会,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一)丰富劳动训练

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教师组织学生劳动训练时,要注意精选劳动任务,丰富劳动形式,这样能够为学生带来感官触动,调动其参与劳动的热情。学校劳动设计卫生打扫、个人物品整理、学具摆放、班务整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家庭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劳动、饲养劳动等内容,家校充分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机会,其训练效果也会更为突出。

家务劳动是最常见的劳动形式,学生对家务劳动最为熟悉,操作起来也没有太多难度。在劳动设计时,教师要与家长展开协商,如果能够推出一些新形式的劳动任务,势必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如采摘劳动,这是很多学生都希望参与的劳动,农作物、水果的采摘,这是收获劳动,教师重点推荐这样的劳动任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还能够培养其劳动习惯。如手工制作,一些家庭有编织、形塑等劳动任务,教师与家长协商,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能够调动学生劳动兴趣,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建立健康的思想观念。学生对手工制作比较感兴趣,因为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劳动过程可以建立更多成就感,其教育价值更为丰富。再如饲养劳动,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工作,因为可以接触到动物,这是学生比较青睐的活动,教师布设个性化劳动任务,给学生带来更多劳动启示。

(二)延伸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环境展开调查,对劳动条件、劳动场所、劳动内容等进行细致地分析,还要与家长展开具体沟通,不同家庭也有不同状况,其劳动任务呈现个性化。教师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劳动任务设计,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劳动机会,以历练其综合能力。家长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很容易出现“一曝十寒”的现象,教师对此需要有更多预判,及时展开沟通和督促,确保劳动教育有延续性。

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存在不少认知误区,怕耽误学生文化课学习是最为突出的思想。为促进家长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教师要与家长展开多重交流,对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必要性展开具体讨论,唯有达成共识,其劳动教育才能得以坚决贯彻执行。学生回到家庭中,教师要借助网络等手段做管理和指导,让学生主动展开劳动实践,在具体监督措施执行环节,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教师要设定具体的监管要求,让家长主动参与其中。其一,教师设定具体劳动量,让家长以数据形式汇报。教师给学生布设劳动任务时,同时也给家长设定监督任务,让家长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其二,教师让家长对学生劳动情况做归结和评估,这样可以为教师提供第一手材料,为集体评价奠定基础。其三,如果需要,教师还可以要求家长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孩子的劳动情况,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透明度。

小学劳动课程资源整合、劳动活动组织、教育评价改进,都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要发挥主动作用,积极研究劳动课程内容,寻找更多家校合作的机会,推出更多劳动训练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劳动实践探索行动,在创造性学习和探索中建立崭新劳动观念。家校协助是劳动课程执行基础条件,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整合处理,征询家长的参与意见,推出一些劳动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主动劳动探索中树立优良思想品质。

猜你喜欢
家校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